移动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7398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移动供电设备包括移动主体以及安装于移动主体上的供电机构,供电机构包括第一对接头、缓冲机构以及电缆线束,第一对接头与缓冲机构连接,缓冲机构与移动主体连接,缓冲机构用于为第一对接头提供移动缓冲空间,电缆线束将第一对接头连接至市电。通过将供电机构安装于移动主体上,使得移动供电设备可以自主移动至需要充电的机械设备附近,并给缺电的机械设备进行充电;而且通过设置缓冲机构给第一对接头提供移动的缓冲空间,即使充电接头的对位存在一定偏差,供电机构的对接头也可以通过缓冲机构提供的移动缓冲空间,与缺电机械设备的接头精准结合,从而无需人工去结合,降低人工成本以及提高安全性。本以及提高安全性。本以及提高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能源危机的影响,煤炭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日显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机械设备均由内燃机转换为蓄电池作为驱动能源。蓄电池不像内燃机一样会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因此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力可以从多种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等,还可以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
[0003]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对蓄电池的依赖较强,而且电量消耗较快。由于蓄电池的容量有限,在机器人作业时,如果电量不足,电池更换起来很不方便。目前解决方案是用修建大量的充电桩,但是充电桩是固定的,充电时需要机器人移动以及人为操作,不太适用于很少移动的机器人,例如冰屏机器人,多个冰屏机器人在移动至对应的位置后就在屏幕上显示播放的画面,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播放画面,而且电量消耗较大,如果都需要人工对其充电,则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0004]对于可移动的交流大功率耗电设备(机器人),市场上缺少智能为其供电的产品。市场上现有产品只能为直流设备供电、或是供电电流不足、或是需要人工参与,均无法满足智能移动供电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移动供电机设备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供电设备,包括移动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移动主体上的供电机构,所述供电机构包括第一对接头、缓冲机构以及电缆线束,所述第一对接头与所述缓冲机构连接,所述缓冲机构与所述移动主体连接,所述缓冲机构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头提供移动缓冲空间,所述电缆线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接头电性连接,所述电缆线束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市电。
[0008]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连杆、第一滑块、第一滑轨以及复位件,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接头活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滑轨上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移动主体连接,所述复位件具有使所述第一滑块靠近所述第一对接头滑动的作用力。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端部通过转轴或万向球头与所述第一对接头和所述第一滑块进行活动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主体上设有导向柱,所述第一滑块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并能够在所述导向柱上滑动,所述复位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所述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主体相抵靠,所述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相抵靠。
[0011]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主体包括移动底座以及安装于所述移动底座上的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与所述供电机构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供电机构滑动。
[0012]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构、第二滑块、第二滑轨以及传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移动底座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滑动,所述供电机构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滑块滑动。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安装支架,所述供电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主体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与所述移动底座连接并形成容纳腔,所述供电机构与所述滑动机构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机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头配合的开口,所述滑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对接头在所述开口处伸缩;
[0015]所述机壳上设有遮挡板和驱动器,所述遮挡板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遮挡板关闭或打开所述开口。
[001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供电系统,包括第二对接头以及如上所述的移动供电设备,所述第二对接头与所述第一对接头相互配合,所述第二对接头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头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头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对接头的散热孔,所述第二对接头的相对两侧设有与所述散热孔对应的通风孔,所述第二对接头在至少其中一个所述通风孔处设有散热风扇。
[0018]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供电机构安装于移动主体上,使得移动供电设备可以自主移动至需要充电的机械设备附近,并给缺电的机械设备进行充电;而且通过设置缓冲机构给第一对接头提供移动的缓冲空间,即使充电接头的对位存在一定偏差,供电机构的对接头也可以通过缓冲机构提供的移动缓冲空间,与缺电机械设备的接头精准结合,从而无需人工去结合,降低人工成本以及提高安全性,使得移动供电设备可以应用于无人值守的以及低矮空间内不便于人工操作的用电设备供电场景。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中供电系统充电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供电系统充电时局部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供电系统充电时局部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供电系统未充电时局部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中移动供电设备的主视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4]图6是本技术中移动供电设备的后视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5]图7是本技术中移动供电设备的主视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6]图8是本技术中移动供电设备的后视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7]图9是本技术中供电机构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是本技术中供电机构的后视立体构示意图;
[0029]图11是本技术中供电机构的主视拆分结构示意图;
[0030]图12是本技术中供电机构的后视拆分构示意图;
[0031]图13是本技术中第二对接头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14是本技术中第二对接头的正视立体构示意图;
[0033]图15是本技术中第二对接头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移动主体10、容纳腔101、开口102、移动底座11、滑动机构12、驱动机构121、第二滑块122、第二滑轨123、安装支架124、导向柱125、机壳13、遮挡板131、驱动器132、隔板133、屏蔽罩134、车轮14;供电机构20、第一对接头21、散热孔211、缓冲机构22、连杆221、第一滑块222、第一滑轨223、复位件224、电缆线束23;第二对接头30、通风孔301、导向斜面31、散热风扇32;机械设备40;卷线盘50;导线60。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移动供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36]图1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主体(10)以及安装于所述移动主体(10)上的供电机构(20),所述供电机构(20)包括第一对接头(21)、缓冲机构(22)以及电缆线束(23),所述第一对接头(21)与所述缓冲机构(22)连接,所述缓冲机构(22)与所述移动主体(10)连接,所述缓冲机构(22)用于为所述第一对接头(21)提供移动缓冲空间,所述电缆线束(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接头(21)电性连接,所述电缆线束(23)的另一端用于连接至市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22)包括连杆(221)、第一滑块(222)、第一滑轨(223)以及复位件(224),所述连杆(2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接头(21)活动连接,所述连杆(2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22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222)安装于所述第一滑轨(223)上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滑轨(223)上滑动,所述第一滑轨(223)与所述移动主体(10)连接,所述复位件(224)具有使所述第一滑块(222)靠近所述第一对接头(21)滑动的作用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21)端部通过转轴或万向球头与所述第一对接头(21)和所述第一滑块(222)进行活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主体(10)上设有导向柱(125),所述第一滑块(222)套设于所述导向柱(125)上并能够在所述导向柱(125)上滑动,所述复位件(224)套设于所述导向柱(125)上,所述复位件(224)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主体(10)相抵靠,所述复位件(2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222)相抵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主体(10)包括移动底座(11)以及安装于所述移动底座(11)上的滑动机构(12),所述滑动机构(12)与所述供电机构(20)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供电机构(20)滑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岗何阳春马溢斌
申请(专利权)人:盈合深圳机器人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