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32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其芯体组件包括上电极、电阻片、调整铝棒和下电极,芯体组件外侧与外壳内壁之间设有缠绕带,缠绕带与电阻片之间设有温感探头,缠绕带与调整铝棒之间设有温控数据传送带,且温感探头与温控数据传送带连接,外壳上设有模块安装腔,且模块安装腔内设有数据处理中心,所述数据处理中心包括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和监测模块,其中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与温控数据传送带相连,各个监测模块与调整铝棒相连,同时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和各个监测模块均与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数据处理中心和热爆熔断器均集成于避雷器内部,实现了对避雷器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并保证避雷器安全运行。雷器安全运行。雷器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

技术介绍

[0002]避雷器作为输配电线路及设备保护电器,其作用非常重要,而随着社会发展,客户对于避雷器的整体性、智能化、安全性及使用的便捷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现有技术中的避雷器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其中:
[0003]1、现有技术中的避雷器仅具有防雷及过电压的保护作用,并没有对避雷器进行监测及显示避雷器运行状态的功能,因此无法观测避雷器实时的运行状态,并且因为无数据依托,也无法对即将发生故障的避雷器进行预知,从而导致当避雷器损坏时也未及时察觉,为线路及设备运行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0004]2、现有技术中的避雷器不能对避雷器温度进行监控,也不能感知避雷器实时温度,因此避雷器热崩溃前无法预知,也无法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避雷器;
[0005]3、现有技术中的避雷器泄露电流及动作次数检测需要安装外置的在线监测器,接线复杂,安全性不高,并且耗时耗力,成本费用较高;
[0006]4、现有技术中的避雷器外置脱离器,需要另外单独安装,并且脱离器处于外部环境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可能造成脱离误爆等问题,增加不必要的更换工作;
[0007]5、现有技术中的避雷器其它配件均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相互之间采用导线连接,电感电流较大,容易造成测量数据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其将数据处理中心的各个模块以及热爆熔断器均集成于避雷器内部,实现了对避雷器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并保证避雷器安全运行。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10]一种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包括外壳和芯体组件,芯体组件包括上电极、电阻片、调整铝棒和下电极,芯体组件外侧与外壳内壁之间设有缠绕带,外壳上端设有高压接线端子与上电极连接,外壳下端设有低压接线端子与下电极连接,所述缠绕带与电阻片之间设有温感探头,所述缠绕带与调整铝棒之间设有温控数据传送带,且温感探头与温控数据传送带连接,所述外壳上设有模块安装腔,且所述模块安装腔内设有数据处理中心,所述数据处理中心包括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以及多个监测模块,其中所述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与所述温控数据传送带相连,各个监测模块与所述调整铝棒相连,同时所述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和各个监测模块均与所述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相连。
[0011]所述模块安装腔内的监测模块包括漏电流检测模块和动作次数监测模块,且所述漏电流检测模块和动作次数监测模块均与所述调整铝棒连接。
[0012]所述模块安装腔内设有蓄电装置,且所述蓄电装置与所述漏电流检测模块相连。
[0013]所述调整铝棒上设有容置孔,且所述容置孔内设有触点弹簧,所述触点弹簧头端设有数据连接触点,且所述数据连接触点穿过所述缠绕带后与所述数据处理中心相连。
[0014]所述模块安装腔外侧设有与所述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相连的无线信号发射器和数据传输接口。
[0015]所述模块安装腔和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0016]所述芯体组件下端设有套管和热爆熔断器,且所述套管上端与调整铝棒对接,所述套管下端与下电极对接,所述套管内设有支撑容置腔,且所述热爆熔断器设于所述支撑容置腔中,所述套管一侧设有释放侧孔与所述支撑容置腔连通。
[0017]所述套管上端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内设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上端与所述调整铝棒相连,所述连接弹簧下端与所述热爆熔断器相连。
[0018]所述热爆熔断器下端设有弹簧压片与下电极相抵。
[0019]所述外壳外侧设有伞组,所述外壳上端设有上端盖,所述外壳下端设有下端盖,另外所述外壳下部设有安装支架。
[002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21]1、本专利技术突破避雷器内部结构的传统限制,将数据处理中心的各个模块以及热爆熔断器均集成于避雷器内部,融合了温度监测、漏电流监测、动作次数监测、无线(有线)数据传输、漏电流收集再利用、热爆熔断等功能,实现了对避雷器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并保证避雷器安全运行。
[0022]2、本专利技术将温感探头、温控数据传送带通过缠绕带包裹固定于芯体组件上,并利用触点弹簧和穿过缠绕带的数据连接触点实现调整铝棒等与数据处理中心连接,并且外壳上设有一体成型的模块安装腔,数据处理中心各个模块统一设置于所述模块安装腔中,从而使产品能够顺利实现安装,且安装后避雷器整体为全密封结构,无外露部件,实现多功能监测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外形美观,同时本专利技术无需额外的外裸露导线连接,也避免导线受外界环境影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3为图2中的模块安装腔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各个模块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0027]其中,1为高压接线端子,2为上端盖,3为上电极,4为缠绕带,5为外壳,6为电阻片,7为温感探头一,8为温感探头二,9为温感探头三,10为温感探头四,11为温感探头五,12为温控数据传送带,13为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4为数据连接触点,15为触点弹簧,16为调整铝棒,17为连接弹簧,18为套管,19为热爆熔断器,20为弹簧压片,21为下电极,22为下端盖,23为低压接线端子,24为无线信号发射器,25为数据传输接口,26为安装支架,27为漏电流检测模块,28为动作次数监测模块,29为漏电流收集器,30为蓄电装置,31为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32为模块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9]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外壳5和设于所述外壳5中的芯体组件,所述芯体组件包括由上自下设置的上电极3、电阻片6、调整铝棒16和下电极21,所述芯体组件外侧与所述外壳5内壁之间设有缠绕带4,所述缠绕带4将整个芯体组件包裹,所述外壳5上端设有高压接线端子1与所述上电极3连接,所述外壳5下端设有低压接线端子23与所述下电极21连接,所述外壳5外侧设有伞组,以上结构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本实施例中,所述缠绕带4为玻纤树脂缠绕带,所述外壳5为硅胶一体浇注成型,所述上电极3和下电极21均为混合型电极。
[0030]如图1~4所示,所述缠绕带4与电阻片6之间由上到下等间距地设有多个温感探头,所述缠绕带4与调整铝棒16之间设有温控数据传送带12,且温感探头与温控数据传送带12通过线路连接,所述外壳5中部沿着圆周方向设有模块安装腔32,且所述模块安装腔32内设有数据处理中心,如图3~4所示,所述数据处理中心包括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3、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31以及多个监测模块,其中所述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3与所述温控数据传送带12相连,各个监测模块与所述调整铝棒16相连,同时所述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3和各个监测模块均与所述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31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包括外壳和芯体组件,芯体组件包括上电极、电阻片、调整铝棒和下电极,芯体组件外侧与外壳内壁之间设有缠绕带,外壳上端设有高压接线端子与上电极连接,外壳下端设有低压接线端子与下电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带(4)与电阻片(6)之间设有温感探头,所述缠绕带(4)与调整铝棒(16)之间设有温控数据传送带(12),且温感探头与温控数据传送带(12)连接,所述外壳(5)上设有模块安装腔(32),且所述模块安装腔(32)内设有数据处理中心,所述数据处理中心包括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3)、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31)以及多个监测模块,其中所述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3)与所述温控数据传送带(12)相连,各个监测模块与所述调整铝棒(16)相连,同时所述各区域温度收集模块(13)和各个监测模块均与所述数据汇总及外传模块(3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安装腔(32)内的监测模块包括漏电流检测模块(27)和动作次数监测模块(28),且所述漏电流检测模块(27)和动作次数监测模块(28)均与所述调整铝棒(16)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安装腔(32)内设有蓄电装置(30),且所述蓄电装置(30)与所述漏电流检测模块(27)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多功能智能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铝棒(16)上设有容置孔,且所述容置孔内设有触点弹簧(15),所述触点弹簧(15)头端设有数据连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威高永海尹徳洋傅维维何文杰宋青刘庆军范庄子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北方避雷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