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319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场致发光装置,其具备:具有透光性的管状的第一电极;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内侧面上的场致发光层;和设置于该场致发光层的内侧面上的第二电极,该装置经以下工序而制造:对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在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场致发光层形成液,在被赋予了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上形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通过干燥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上的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该情况下,容易变更场致发光装置的尺寸或形状,从而提高场致发光装置的生产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以往,在棒状的发光装置中已知有利用密封于玻璃管内的稀有气体等的放电现象的荧光灯或霓虹灯等。但是,这些利用放电现象的发光装置存在其小型化或低耗电困难的问题。因此,近年,作为可解决小型化与低耗电化二者的棒状的发光装置,在棒状构件的外周面具有场致发光(以下简称“EL”。)元件的棒状的场致发光装置(以下简称“EL装置”。)受到关注。在这种EL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已知有在挠性的薄片基板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阳极)、有机层、第二电极(阴极),将该薄片基板卷绕到支撑棒上的卷绕法;或在棒状的阴极上依次蒸镀有机层、阴极、密封层的蒸镀法(例如,特开平11-265785号公报及特开2005-108643号公报)。但是,在特开平11-265785号公报所记载的卷绕法中,弯曲形成于薄片基板上的EL元件卷绕到支撑棒的外周面上。因此,支撑棒被小型化,剩余的压缩应力或伸张应力将施加到卷绕的EL元件的各层中。其结果,导致各层的电气特性的劣化,进而存在损害EL装置的生产率的问题。另外,在特开2005-108643号公报所记载的蒸镀法中,通过指向性强的蒸镀依次层叠各层。因此,对于EL装置的尺寸的大型化或形状的复杂化的要求,难以形成均匀的膜厚的有机层或第二电极,存在明显降低其生产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变更尺寸或形状,从而提高了生产率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中,提供制造场致发光装置的方法。场致发光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其具有透光性,且呈管状;场致发光层,其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和第二电极,其设置于该场致发光层的内侧面。该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将场致发光层形成液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在被赋予了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形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体化本专利技术的场致发光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相同的场致发光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3~图8是说明相同的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1~图8说明具体化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场致发光装置(以下简称“EL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如图1所示,EL装置10具有作为管状构件的管11。管11是由透光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截面圆形状的管,例如由各种玻璃材料等无机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树脂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管11形成为,内径约5mm、长度约200mm,但并非限定于此,只要是其内周面11b上可形成后述的各种液态膜的尺寸即可。管11的外周面11a上,如图1及图2的以双点划线所示,形成有覆盖管11的整体的密封层12。密封层12是具有阻气性的透光性的无机或有机高分子膜,可阻隔水分或氧等进入到管11内。管11的内侧面(内周面11b)上形成有作为第一电极的阳极层13。阳极层13是在管11的整个内周面11b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透光性的阳极。阳极层13由功函数大的导电性材料(阳极层形成材料例如,ITO(Indium-Tin-Oxide)、SnO2、含Sb的SnO2、含Al的ZnO等无机氧化物,或者聚噻吩或聚吡咯等透明导电树脂等)形成。并且,阳极层13电连接于供给用于驱动EL装置10的驱动电源的电源装置G的一端,向后述的空穴输送层14注入空穴。本实施方式的阳极层13在作为后述的作为第一电极形成工序的阳极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干燥·烧成作为第一电极形成液的阳极层形成液13L(参照图4)而形成。即,阳极层13,通过在管11内导入·导出将上述的阳极层形成材料的“ITO”的纳米微粒分散到亲水性的有机类分散剂中的阳极层形成液13L,并干燥形成于管11的内周面11b上的阳极层液态膜13F(参照图4)而形成。阳极层13的内侧面(内周面13a)上形成有构成场致发光层(以下简称“EL层”。)的空穴输送层14。空穴输送层14是在所述阳极层13的整个内周面13a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有机层。本实施方式的空穴输送层14未特别限定其膜厚,但若空穴输送层14的厚度过薄,则可能产生小孔(pinhole),另一方面,若空穴输送层14过厚,则空穴输送层14的透射率劣化,后述的发光层15的发光色的色度(色调)有可能变化。因此,优选为10~150nm左右,更优选为50~100nm左右。构成空穴输送层14的空穴输送层材料由共轭类的有机化合物形成,在根据其电子云扩散的性质上,具有将从阳极层13注入的空穴输送到后述的发光层15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空穴输送层材料是聚(3、4-亚乙基二氧基噻吩)(以下简称“PEDOT”。),但并非限定于此,可利用如以下所示的各种低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或各种高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还可组合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利用。作为低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例如可利用例如对二氨基联苯(benzidine)衍生物、三苯基甲烷衍生物、苯二胺(phenylenediamine)衍生物、苯乙烯基胺(styrylamine)衍生物、腙(hydrazone)衍生物、吡唑啉(pyrazoline)衍生物、咔唑(carbazole)衍生物、卟啉(porphyrin)化合物等。作为高分子的空穴输送层材料,例如可利用一部分中包括上述低分子构造的(作为主链或侧链)的高分子化合物、或聚苯胺(polyaniline)、聚噻吩亚乙基(polythiophenevinylene)、聚噻吩、α-萘基苯基二胺(α-naphtylphenyldiamine)、“PEDOT”与聚苯乙烯磺酸的混合物(Baytron P,バイェル公司商标)、以三苯胺或乙二胺为分子核的各种树枝状聚合物(dendrimer)等。使用上述的低分子的空穴输送材料时,在空穴输送层材料中,根据需要,可添加粘合剂(高分子粘合剂)。作为粘合剂,优选使用不极度阻碍电荷输送且可见光的吸收率低的粘合剂,具体为,可组合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聚偏二乙烯(polyvinylidene)、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硅氧烷(polysiloxane)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而使用。另外,也可在该粘合剂中使用上述的高分子类的空穴输送材料。本实施方式的空穴输送层14,在构成场致发光层形成工序的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中,通过干燥构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参照图6)而形成。即,空穴输送层14,通过在管11内导入·导出将上述的空穴输送层材料的“PEDOT”溶解到水系溶剂(例如,水、甲醇等低级醇、乙氧基乙醇等纤维素溶剂等)中的空穴输送层形成液14L,并干燥形成于阳极层13的内周面13a上的空穴输送层液态膜14F(参照图6)而形成。在空穴输送层14的内侧面(内周面14a)上形成有构成EL层的发光层15。发光层15是在所述空穴输送层14的整个内周面14a内以均匀的膜厚形成的有机层。发光层15的膜厚并未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0~150nm左右,更优选为50~100nm左右。通过使发光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场致发光装置的方法,所述场致发光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其具有透光性,且呈管状;场致发光层,其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和第二电极,其设置于该场致发光层的内侧面,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对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面赋予相对场致发光 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工序;将场致发光层形成液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侧导入及导出,在被赋予了相对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亲液性的第一电极的内侧面形成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的工序;通过将形成于第一电极的内侧面的场致发光层形成液的液态膜干燥 ,形成场致发光层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田直之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