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1072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包括底盘支撑座、叉牙支撑座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双轴承铰接机构,双轴承铰接机构包括推力轴承、滚珠轴承和刚性轴,推力轴承和滚珠轴承分别装配于刚性轴的上端和下端,刚性轴上端固定连接于底盘支撑座底部,下端贯穿延伸出叉牙支撑座,推力轴承通过第一轴承座设于底盘支撑座和叉牙支撑座之间,滚珠轴承通过第二轴承座设于叉牙支撑座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推力轴承及滚珠轴承的组合,实用牵引力和转弯力矩的传递,解决无动力在制客车底盘无法转向的问题;并可直接利用厂区现有的叉车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牵引动力,提升流转效率和厂内资源的利用率。厂内资源的利用率。厂内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客车制造工装
,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客车制造过程中,针对无动力的成品车辆的移动拖转,通常采用牵引车配合拖车钩或拖车球以及车辆方向盘来实现移动拖转。但对于在制底盘来说,因其仍未配备相应的方向盘,上述方案不适用,并由于客车底盘和车身骨架为分立的两个大组件,在厂内制作的流转过程衍生出2个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其一,厂房结构决定了跨车间的转弯空间有限,在制底盘为无动力状态且未配备方向盘,存在转向困难;其二,采用专用的无转向底盘牵引车来实现托移转向,资源投入较大,增加车辆的制作成本分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以解决在制无转向底盘在有限转弯空间中的转向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包括底盘支撑座、叉牙支撑座和双轴承铰接机构,所述底盘支撑座位于所述叉牙支撑座上方,所述双轴承铰接机构包括推力轴承、滚珠轴承和刚性轴,所述推力轴承和滚珠轴承分别装配于刚性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刚性轴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支撑座底部,另一端贯穿延伸出所述叉牙支撑座,所述推力轴承通过第一轴承座设置于所述底盘支撑座和叉牙支撑座之间,所述滚珠轴承通过第二轴承座设置于所述叉牙支撑座底部。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承座包括轴承限位板和轴承安装底座,所述轴承限位板固定于所述底盘支撑座底部,所述轴承安装底座固定于所述叉牙支撑座顶部,所述推力轴承安装于所述轴承限位板和轴承安装底座之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承座包括轴肩座和螺母,所述轴肩座固定于所述叉牙支撑座底部,所述滚珠轴承的上端安装于所述轴肩座内,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刚性轴的下端,并顶持于所述滚珠轴承的下端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螺母下方设有一卡簧锁销,所述刚性轴上开设有与所述卡簧锁销相配合的销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底盘支撑座包括一根底盘方钢和两个底盘卡槽,所述底盘方钢为矩形方钢管,所述底盘卡槽为U型卡槽,所述底盘卡槽分别固定于所述底盘方钢的顶面两端。
[0010]进一步地,所述叉牙支撑座包括两根叉牙方钢和两个叉牙卡槽,所述叉牙方钢为矩形方钢管,所述叉牙卡槽为U型卡槽,两个叉牙方钢并排间隔布置,两个叉牙卡槽分别固定于叉牙方钢的底面两端。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叉牙连杆,所述叉牙连杆一端与叉牙支撑座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简易挂钩。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叉车连杆和简易挂钩由若干根矩形方钢管焊接组成。
[0013]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4]1、本技术通过推力轴承及滚珠轴承的组合,实用牵引力和转弯力矩的传递,解决无动力在制客车底盘无法转向的问题;利用厂区现有的叉车作为牵引动力,实现无动力在制客车底盘在有限转弯空间中的转向和移动,解决客车底盘在制过程的跨车间流转问题,提升流转效率和厂内资源的利用率。
[0015]2、本技术的底盘支撑座、叉牙支撑座以及叉牙连杆采用矩形方钢管、钢板焊接组成,结构简单紧凑且牢固,成本低,节约车辆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分解示意图。
[0018]其中,图中标号为:底盘支撑座10,底盘方钢11,底盘卡槽12,叉牙支撑座20,叉牙方钢21,叉牙卡槽22,双轴承铰接机构30,推力轴承31,滚珠轴承32,刚性轴33,轴承限位板41,轴承安装座42,轴肩座51,螺母52,卡簧锁销53,叉牙连杆60,简易挂钩61。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图1和图2,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包括底盘支撑座10、叉牙支撑座20、双轴承铰接机构30和叉牙连杆60。底盘支撑座10位于叉牙支撑座20上方,底盘支撑座10用于支撑无动力的在制客车底盘,叉牙支撑座20用于供叉车的叉牙叉起。双轴承铰接机构30包括推力轴承31、滚珠轴承32和刚性轴33,推力轴承31和滚珠轴承32分别装配于刚性轴33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刚性轴33一端固定连接于底盘支撑座10底部,另一端贯穿延伸至叉牙支撑座20的下方。推力轴承31通过第一轴承座设置于底盘支撑座10和叉牙支撑座20之间,滚珠轴承32通过第二轴承座设置于叉牙支撑座20底部,叉牙连杆60一端与叉牙支撑座20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简易挂钩61,简易挂钩61用于挂在叉车龙门横梁上,实现刚性联结。
[0021]更具体地,参照图2,底盘支撑座10由一根底盘方钢11和两个底盘卡槽12组成,底盘方钢11优选为矩形方钢管,两个底盘卡槽12优选为铁制U型卡槽。两个底盘卡槽12分别焊接于底盘方钢11的两端,用于卡住无动力在制客车底盘。
[0022]参照图2,叉牙支撑座20由两根叉牙方钢21和两个叉牙卡槽22组成,叉牙方钢21优选为矩形方钢管,两个叉牙卡槽22优选为铁制U型卡槽。两根叉牙方钢21并排间隔布置,且两根叉牙方钢21之间的间距大于刚性轴33的直径。叉牙卡槽22中的一个,跨设焊接于两根叉牙方钢21的一端底面,另一个叉牙卡槽22跨设焊接于两根叉牙方钢21的另一端底面,叉牙卡槽22用于被叉车的叉牙叉起。
[0023]参照图2,推力轴承31对应的第一轴承座由轴承限位板41和轴承安装座42组成,轴
承限位板41和轴承安装座42的结构相同,可以是一整块带圆形凹槽的钢板,圆形凹槽的尺寸与推力轴承31相配合,圆形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一圆孔,圆孔的尺寸与刚性轴33相配合;此外,也可以是两块等大且带有预设圆孔的钢板通过组焊方式构成,两个钢板的圆孔圆心位于同一轴线上,其中一块钢板的圆孔与推力轴承31相配合,另一块钢板的圆孔与刚性轴33相配合。轴承限位板41焊接于底盘方钢11的底面,并通过四块三角加强筋提升两者的结构强度;轴承安装座42焊接于两根叉牙方钢21的顶面;推力轴承31通过轴孔装配于刚性轴33的上端部,并通过轴承限位板41实现上限位,通过轴承安装座42实现下限位。
[0024]参照图2,滚珠轴承32对应的第二轴承座由轴肩座51、螺母52和卡簧锁销53组成,轴肩座51的结构与上述轴承限位板41和轴承安装座42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赘述。轴肩座51焊接于两根叉牙方钢21的底面;滚珠轴承32通过轴孔装配于刚性轴33的下端部,并通过轴肩座51对滚珠轴承32实现上限位,再通过螺母52螺旋锁附刚性轴33尾部,由螺母52顶持滚珠轴承32实现下限位,最后由在螺母52下方插入卡簧锁销53,刚性轴33上开设有用于配合卡簧锁销53的销孔。
[0025]参照图2,叉牙连杆60由若干根规格统一的矩形方钢管组焊而成,叉牙连杆60一端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叉牙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支撑座、叉牙支撑座和双轴承铰接机构,所述底盘支撑座位于所述叉牙支撑座上方,所述双轴承铰接机构包括推力轴承、滚珠轴承和刚性轴,所述推力轴承和滚珠轴承分别装配于刚性轴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刚性轴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盘支撑座底部,另一端贯穿延伸出所述叉牙支撑座,所述推力轴承通过第一轴承座设置于所述底盘支撑座和叉牙支撑座之间,所述滚珠轴承通过第二轴承座设置于所述叉牙支撑座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包括轴承限位板和轴承安装底座,所述轴承限位板固定于所述底盘支撑座底部,所述轴承安装底座固定于所述叉牙支撑座顶部,所述推力轴承安装于所述轴承限位板和轴承安装底座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双轴承铰链式在制客车底盘拖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座包括轴肩座和螺母,所述轴肩座固定于所述叉牙支撑座底部,所述滚珠轴承的上端安装于所述轴肩座内,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刚性轴的下端,并顶持于所述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乐祺温斌和余轻松徐昌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