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配体型Met-MIL-101物理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90655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配体型M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吸附剂领域,具体是一种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金属有机骨架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多孔晶体材料。MIL

101是目前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同时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孔容量、良好水汽、酸碱及热稳定性的MOFs(参照F
é
rey,et al.,Science,2005,309:2040

2042),MIL

101可广泛用于气体吸附分离、催化、磁性、荧光、水净化等领域。
[0003]但单一MIL

101,在1atm及298K时,对CO2、CF4等气体的吸附量较小,介于0.3~0.4mmol/g,对CO2/N2、CF4/N2等气体的选择性较低,介于1.8~2.0(参照Senkovska,et al.,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12,156(1):115

120、Motkuri,et al.,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5:4368

4374、Zhang,et al.,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2015,60(10):2951

2957)。差的气体吸附性能较大程度上限制了MIL

101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里的应用。究其缺陷本质在于,单一MIL

101的合成配体仅为对苯二甲酸(H2BDC,CAS号100

21

0),导致晶体结构中匮乏对CO2、CF4等气体强吸附力的官能团,进而导致对CO2、CF4等气体的吸附量小、对CO2/N2、CF4/N2等气体的选择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至少达到对CO2、CF4等气体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对CO2/N2、CF4/N2等混合气体有较好的选择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采用甲硫氨酸和对苯二甲酸作为MIL

101的配体,原料包括甲硫氨酸、对苯二甲酸、铬源和矿化剂。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甲硫氨酸包括L

甲硫氨酸(CAS号63

68

3)、D

甲硫氨酸(CAS号348

67

4)和DL

甲硫氨酸(CAS号59

51

8)中的至少一种。
[0008]进一步的,所述甲硫氨酸和对苯二甲酸的摩尔比为3~30:70~97;优选的所述摩尔比为10~15:85~90。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的物理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将所述甲硫氨酸和对苯二甲酸与九水硝酸铬、氢氟酸和水混合,在高温下反应,然后冷却过滤离心。
[0011]离心后得到的采用N,N

二甲基甲酰胺(DMF)及乙醇洗涤,然后在120℃真空环境中干燥8小时,即得到激活的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
[0012]进一步的,(甲硫氨酸+对苯二甲酸)、铬源、矿化剂、水的摩尔比为1:1:1:278;所述甲硫氨酸和对苯二甲酸的摩尔比为3~30:70~97。
[0013]进一步的,所述铬源为九水硝酸铬。
[0014]进一步的,所述矿化剂包括:氢氟酸、盐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在160~200℃下进行,反应时间为6~10h。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物理吸附剂在吸附CO2、CF4、SF6和C2F6方面的应用。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的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对CO2、CF4等气体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和选择性,且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根据气体吸附测试表明:本专利技术的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对BET比表面积高达3383.17m2/g,孔容量1.59cm3/g,孔径在范围内;在1atm及298K时,Met

MIL

101吸附剂对纯组份CO2、CF4、CH4、SF6、NF3、C2F6、N2的吸附量达2.04、1.22、0.44、2.47、0.46、2.11、0.10mmol/g,对等组份CO2/N2、CF4/N2、CH4/N2、SF6/N2、NF3/N2、C2F6/N2的选择性达20.4、12.2、4.4、24.7、4.6、21.1。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红外光谱(IR);
[0020]图2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物相结构(PXRD);
[0021]图3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扫描电镜(SEM);
[0022]图4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同步热重分析(TG

DSC);
[0023]图5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77K氮气吸脱附等温线(BET);
[0024]图6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气体吸附等温线(ADS);
[0025]图7为实施例1的10%L

Met

MIL

101吸附剂气体选择性等温线(Selectivity)。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0027]实施例1
[0028]制备一种10%L

Met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配体型Met

MIL

101物理吸附剂,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甲硫氨酸、对苯二甲酸、铬源和矿化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硫氨酸包括L

甲硫氨酸、D

甲硫氨酸和DL

甲硫氨酸中的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硫氨酸和对苯二甲酸的摩尔比为3~30:70~97。4.由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物理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甲硫氨酸和对苯二甲酸与九水硝酸铬、氢氟酸和水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宁徐伟陈波唐毅程建毛敏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轻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