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0292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包括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所述第一导线轮顶部与第二导线轮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逆时针转动的第一导线轮与顺时针转动的第二导向轮可将设置在其之间的芯线利用第一导线轮、以及第二导向轮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将芯线导出,芯线在导出时经过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时被切割,本方案不需要借助牵拉设备的牵拉,利用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向轮旋转时其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便可将芯线不断移动导出,利用表面的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便可实现对移动导出的芯线进行切割剥线,相比于现有技术,不仅剥线成本较低、且整体占用空间也较小。间也较小。间也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芯线处理
,尤其涉及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芯线在回收时,需要对芯线做剥线处理,即将芯线外部的表皮剥下。
[000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技术在对芯线剥皮时,大多是通过牵拉设备对芯线进行牵拉,使芯线经过剥皮设备后对芯线进行剥皮,由于牵拉设备的增设不仅会导致剥线的成本增高、且会使得装置的整体占用空间变得较大,从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包括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所述第一导线轮顶部与第二导线轮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所述第一导线轮表面与第二导线轮表面分别连接有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所述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旋转驱动设置在其之间的芯线经过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后移出。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轮外表面与第二导线轮外表面均呈向内凹陷的弧面式设置,所述第一导线轮的弧面弧度、以及第二导线轮的弧面弧度均与芯线外表面的弧度相匹配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线轮表面与第二导线轮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均呈环状设置,所述第一切刀以及第二切刀的环径与芯线的外皮相匹配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底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均安装在安装架顶部,所述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均设置在安装架内侧、且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机输出轴端部与第二电机输出轴端部。
[0010]优选的,所述安装架一侧连接有插线管,所述插线管靠近安装架的一侧直径与芯线的直径相等,所述插线管靠近安装架的一侧直径大于芯线的直径,所述插线管开口的中心位置与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线轮之间的中心位置呈对齐设置。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通过逆时针转动的第一导线轮与顺时针转动的第二导向轮可将设置在其之间的芯线利用第一导线轮、以及第二导向轮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将芯线导出,芯线在导出时经过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时被切割,本方案不需要借助牵拉设备的牵拉,利用第一导线轮与第二导向轮旋转时其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便可将芯线不断移动导出,利用表面的第一切刀与第二切刀便可实现对移动导出的芯线进行切割剥线,相比于现有技术,不仅剥线成本较低、且整体占用空间也较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图1中取下插线管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图2中取下安装架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运行场景图。
[0017]图中:1、第一导线轮;2、第二导线轮;3、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第一切刀;6、第二切刀;7、安装架;8、插线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0]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包括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第一导线轮1顶部与第二导线轮2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机3与第二电机4,第一导线轮1表面与第二导线轮2表面分别连接有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旋转驱动设置在其之间的芯线经过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后移出;
[0022]第一电机3底部设置有安装架7,第一电机3与第二电机4均安装在安装架7顶部,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均设置在安装架7内侧、且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机3输出轴端部与第二电机4输出轴端部,安装架7一侧连接有插线管8,插线管8靠近安装架7的一侧直径与芯线的直径相等,便于对插入的芯线进行限位,由于插线管8开口的中心位置与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之间的中心位置呈对齐设置,从而便于将芯线插入至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向轮之间,插线管8靠近安装架7的一侧直径大于芯线的直径,便于插入芯线;
[0023]将第一电机3与第二电机4均与外界的控制器接通,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3驱动第一导线轮1逆时针转动,并且控制第二电机4同步驱动第二导向轮同步顺时针转动,如图4所示,将芯线安插至插线管8内使芯线处于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向轮之间,由于第一导线轮1的弧面弧度、以及第二导线轮2的弧面弧度均与芯线外表面的弧度相匹配设置,通过逆时针转动的第一导线轮1与顺时针转动的第二导向轮可将设置在其之间的芯线利用第一导线轮1、以及第二导向轮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将芯线导出,芯线在导出时经过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进行切割,如图4所示,由于第一切刀5以及第二切刀6的环径与芯线的外皮相匹配设置,当芯线从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向轮之间穿过时,通过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可实现对芯线的外表皮进行切割,如图4所示,芯线的外表皮两侧均被切割后,后续将芯线的外表皮取下,从而可实现对芯线进行剥线处理,本方案不需要借助牵拉设备的牵拉,利用第
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向轮旋转时其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便可将芯线不断移动导出,利用表面的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便可实现对移动导出的芯线进行切割剥线,相比于现有技术,不仅剥线成本较低、且整体占用空间也较小。
[0024]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第一导线轮1表面与第二导线轮2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当芯线处于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之间时,防滑纹的设置可实现增大第一导线轮1、以及第二导线轮2与芯线之间的摩擦力,有效地防止第一导线轮1、以及第二导线轮2与芯线之间相对滑动,保证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对芯线不断地导出。
[0025]制器进行控制的,控制器的型号为MAM

200,且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仅对其进行使用,未对其进行改进,并且本技术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技术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如若存在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所述第一导线轮(1)顶部与第二导线轮(2)顶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机(3)与第二电机(4),所述第一导线轮(1)表面与第二导线轮(2)表面分别连接有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所述第一导线轮(1)与第二导线轮(2)旋转驱动设置在其之间的芯线经过第一切刀(5)与第二切刀(6)后移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轮(1)外表面与第二导线轮(2)外表面均呈向内凹陷的弧面式设置,所述第一导线轮(1)的弧面弧度、以及第二导线轮(2)的弧面弧度均与芯线外表面的弧度相匹配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轮(1)表面与第二导线轮(2)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束丝状芯线剥线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光明张班本王洪胜冯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九工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