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前端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87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强型前端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和碳纤维下横梁;主要采用了碳纤维下横梁取代传统前端框架的下横梁结构,碳纤维下横梁包括至少两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每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的内部均设置有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显著提高了前端框架的下横梁的耐冲击强度,增强了前端框架整体的模态频率,有利于车辆整体的舒适性,并且碳纤维材料的使用实现了增强型前端框架的轻量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强型前端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提供一种采用碳纤维缠绕管的增强型前端框架。

技术介绍

[0002]前端框架作为乘用车辆的必要组成部件,具有承担承载散热器、大灯、机盖锁、撑杆、喇叭和洗涤壶等重要零部件的作用。因此,前端框架的自身强度、刚度、模态等性能对整车的振动、舒适、安全等性能具有极大影响。
[0003]传统的前端框架结构为单一材料,通过整体注塑工艺加工成型。前端框架的下横梁具有承载发动机散热器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前端框架的下横梁强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均通过加厚前端框架下横梁或者在下横梁增加筋板增强结构等方式提高下横梁的强度和整体的模态,但该方法会导致前端框架的总体重量显著增加,不利于部件的轻量化和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增强型前端框架,主要采用了碳纤维下横梁取代传统前端框架的下横梁结构,并对碳纤维下横梁进行结构增强,保证其具有更大的耐冲击强度。
[0005]本技术提供的增强型前端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和碳纤维下横梁;
[0006]碳纤维下横梁包括至少两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每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的内部均设置有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
[0007]优选的,外部碳纤维缠绕管与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为过盈配合。
[0008]优选的,外部碳纤维缠绕管为圆柱状。
[0009]优选的,相邻两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通过夹具固定。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取得如下有益效果:r/>[0011]本技术显著提高了前端框架的下横梁的耐冲击强度,增强了前端框架整体的模态频率,有利于车辆整体的舒适性,并且碳纤维材料的使用实现了增强型前端框架的轻量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前端框架的轴侧图;
[0013]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前端框架的主视图;
[0014]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下横梁的截面图。
[0015]其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碳纤维下横梁1、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12、框架主体2、夹具3。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模块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情况下,它们的名称和功能也相同。因此,将不重复其详细描述。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前端框架的轴侧结构。
[0019]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前端框架的主视结构。
[0020]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下横梁的截面结构。
[002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强型前端框架主要包括碳纤维下横梁1和框架主体2,碳纤维下横梁1用以取代现有的前端框架的下横梁,碳纤维下横梁1与框架主体2采用注塑工艺一体制成,即在生产时,将预先制成的碳纤维下横梁1预埋到注塑模具的相应位置,再通过注塑将碳纤维下横梁1和框架主体2合为一体。
[0022]碳纤维下横梁1包括两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两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通过夹具3固定,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具有轻量化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同时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具有环刚度高、抗冲击能力强、低密度、高模量等优异性能,能够提高增强型前端框架的强度和刚度,最大程度提升增强型前端框架的模态性能。
[0023]每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的内部均设置有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12,用以进一步提高碳纤维下横梁1的耐冲击强度,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和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12均采用碳纤维丝束连续、多层、多纤维角度缠绕铺装制成。外部碳纤维缠绕管11与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12通过过盈配合形成一体结构。
[0024]框架主体2包括两个侧板和上横梁,上横梁的中部有两个固定板分别与两个侧板的中部连接,框架主体2以及连接件与现有的前端框架相同,不做详细描述。
[002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0026]以上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型前端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碳纤维下横梁;所述碳纤维下横梁包括至少两个外部碳纤维缠绕管,每个所述外部碳纤维缠绕管的内部均设置有三角形碳纤维缠绕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型前端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洪海王春辉刘帅刘磊陈令凯姚春冶刘羽飞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英利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