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9323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包括外筒和设置于外筒两端的第一连接耳环和第二连接耳环,包括传动机构、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传动杆的中部设置有螺纹,传动杆的一端贯穿外筒与第一连接耳环连接;第一缓冲单元设有内螺纹并套设于传动杆上;第二缓冲单元设置于第一缓冲单元的两侧,并设有内螺纹套设于传动杆上。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结构,主要包括了传动机构、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传动机构,通过上述结构,形成了两个梯度的缓冲过程,使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进行分先后顺序进行开始工作,达到了减震装置实现多功能分级控制的要求。分级控制的要求。分级控制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结构减振(震)
,尤其涉及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增设阻尼器装置以减小结构响应,并控制结构的振(震)动是常用的减振(震)方法。典型的场景包括,脉动风产生的振动、车辆对桥梁产生的冲击和振动、建筑结构的振(震)动、人行桥上的多频振动、地震动等。阻尼器可以分为加速度型、速度型和位移型。传统分别以加速度、速度或位移中的一个参数作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控制结构主体振(震)动加速度、速度和变形中的一个来达到保护结构和人员安全的目的,功能较为单一,而且在超预期的振(震)动中难以及时有效触发阻尼器以控制结构变形或加速度,控制效果有待提高。随着工程结构逐渐向更“长”和更“高”的方向发展,其抗振(震)需求也越来越大,控制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振敏结构,如医院、高精仪器实验室和文物博物馆等,不仅对结构本身以变形为特征的抗振(震)安全提出很高要求,而且为了保护结构内的振敏仪器仪表、文物安全等对结构以加速度为特征的振(震)动控制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是目前功能单一的传统阻尼器无法满足的双重要求。如果在结构中组合采用两种功能不同的传统阻尼器,不仅面临两种阻尼器共同工作难以协调的难题,也面临着安装空间大、装置成本高等结构性和经济性难题。此外,在适用性方面,现有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控制的传统阻尼器不具有分级适用各种不同等级的振(震)响应的能力。例如小风、车辆、行人、小地震等常规振(震)动荷载,和大风、大地震等超过一定幅度的振(震)动荷载对结构作用存在明显不同,而传统阻尼器一般都存在窄频工作特征,这就极大削弱了传统阻尼器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有鉴于此,亟需提出一种能够通过分阶段工作来适应不同幅度的振(震)动荷载,且兼具位移和加速度双重控制功能的的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以实现更高的控制需求、更好的控制效果和更强的工程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传统减振(震)装置不能达到多功能分级控制的要求。
[0004]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包括外筒和设置于外筒两端的第一连接耳环和第二连接耳环,包括;
[0006]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所述传动杆的一端贯穿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连接耳环连接,另一端通过复位装置连接于外筒内;
[0007]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设有内螺纹并套设于所述传动杆上,所述第一缓冲单元位于所述外筒内,并可绕着传动杆转动;
[0008]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缓冲单元设置于第一缓冲单元的两侧,并设有内螺纹套
设于所述传动杆上,所述第二缓冲单元位于所述外筒内,并可绕着传动杆转动。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单元与所述第二缓冲单元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和所述第二缓冲单元转动连接。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包括扇叶和第一传动螺母,所述第一传动螺母设置于所述扇叶中部,所述扇叶通过第一传动螺母套设于所述传动杆上,所述扇叶上开设有剪切缝。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包括圆环和第二传动螺母,所述第二传动螺母通过若干固定质量块连接于所述圆环的中部,所述外圈通过第二传动螺母套接于所述传动杆上。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固定质量块直接设置有缓冲带、第一弹簧和自适应质量块,所述自适应质量块通过第一弹簧连接于所述缓冲带内。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转盘、第二滚动盘和第二圆筒,所述第二圆筒通过第二滚动盘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盘内。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单元的两侧设置有端盖,所述第二圆筒远离第二转盘的一端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单元的两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端盖连接。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转盘、第一滚动盘和第一圆筒,所述第一圆筒通过第一滚动盘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盘内,所述第一圆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端盖连接。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复位装置包括第二弹簧、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所述上连接座设置于所述传动杆的一端,所述下连接座设置有外筒内,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之间。
[00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8]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结构,主要包括了传动机构、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均在外筒内转动,通过上述结构,形成了两个梯度的缓冲过程,使第一缓冲单元和第二缓冲单元可以根据结构振(震)动位移的大小分阶段开始进行工作,达到了分阶段控制结构位移和加速度的多功能分级控制要求。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传动螺母与开缝扇叶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缓冲单元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

第一缓冲单元,11

第一传动螺母,12

扇叶,13

剪切缝,14

第一预留小孔,2

第二缓冲单元,21

第二传动杆螺母,22

固定质量块,23

滑槽,24

第二预留小孔,25

圆环,26

自适应质量块,27

第一弹簧,28

缓冲带,4

端盖,5

传动杆,6

第一连接组件,61

第一转盘,62

第一滚动盘,63第一圆筒,64

第三预留小孔,7

第二连接组件,71

第二转盘,72

第二滚动盘,73

第二圆筒,74

第四预留小孔,8

第二弹簧,9

外筒,1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包括外筒(9)和设置于外筒(9)两端的第一连接耳环(10)和第二连接耳环(20),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5),所述传动杆(5)的中部设置有螺纹,所述传动杆(5)的一端贯穿所述外筒(9)与所述第一连接耳环(10)连接,另一端通过复位装置连接于外筒(9)内;第一缓冲单元(1),所述第一缓冲单元(1)设有内螺纹并套设于所述传动杆(5)上,所述第一缓冲单元(1)位于所述外筒(9)内,并可绕着传动杆(5)转动;第二缓冲单元(2),所述第二缓冲单元(2)设置于第一缓冲单元(1)的两侧,并设有内螺纹套设于所述传动杆(5)上,所述第二缓冲单元(2)位于所述外筒(9)内,并可绕着传动杆(5)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单元(1)与所述第二缓冲单元(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7),所述第二连接组件(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单元(1)和所述第二缓冲单元(2)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单元(1)包括扇叶(12)和第一传动螺母(11),所述第一传动螺母(11)设置于所述扇叶(12)中部,所述扇叶(12)通过第一传动螺母(11)套设于所述传动杆(5)上,所述扇叶(12)上开设有剪切缝(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位移和加速度分级双控混合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单元(2)包括圆环(25)和第二传动螺母(21),所述第二传动螺母(21)通过若干固定质量块(22)连接于所述圆环(25)的中部,所述圆环(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略勤甘超刘杰邓海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