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608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耗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这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包括定位螺栓、以及上下设置的阻尼器组件和阻尼墙组件,阻尼器组件位于阻尼墙组件上方;阻尼器组件下方设置有阻尼器剪切板;阻尼墙组件包括垂直设置的阻尼墙框体,阻尼墙框体内填充有黏滞流体,阻尼器剪切板下端插入阻尼墙框体的黏滞流体中;阻尼墙框体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阻尼器剪切板上开设有若干与安装孔对应的通孔,定位螺栓穿过安装孔和通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同一个耗能装置中组合了金属耗能、黏滞流体耗能两种耗能机制,分别在X和Y向发挥耗能减震的作用,同时提供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减少耗能装置的使用,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耗能装置组合效应。组合效应。组合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耗能装置
,尤其是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过程中,由于结构剧烈振动会导致结构构件的破坏,严重将造成结构倒塌,会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传统的抗震策略是增加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和强度,这样势必造成建筑材料用量的增加,同时由于刚度的增加会引入更多的地震能量,因此这是一种不经济且不高效的减震策略。如果在建筑结构的合适位置中安装建筑耗能装置,则可以通过建筑耗能装置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结构需要耗散的地震能量,帮助建筑结构抵抗地震荷载,减小建筑结构变形和破坏,实现高效减震,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技术效益。
[0003]常见的建筑耗能装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位移型耗能装置,例如金属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摩擦阻尼器等,另一类是速度型耗能装置,例如黏滞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黏滞阻尼墙、黏弹性阻尼墙等。
[0004]位移型耗能装置的耗能能力与位移相关,其既有一定刚度调节能力,又有一定耗能能力,同时提供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改善结构的不规则性,对于薄弱层、扭转效应能起到较好改善作用;但是其在小震下一般不耗能(例如金属阻尼器尚未屈曲、摩擦阻尼器尚未克服启动摩擦力等),小震下难以发挥减震效果,同时小震下耗能装置不耗能将会大幅增加工程造价。
[0005]速度型耗能装置的耗能能力与速度相关,其主要提供附加阻尼为主,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整个建筑起到良好减震效果,小震下也能发挥减震效果;但是其对于结构的薄弱层、扭转效应等不规则现象改善无效。
[0006]中国专利CN114517539A公开了“双向限位式SMA弹簧摩擦复合阻尼器”,中国专利CN209429306U公开了“一种可更换的双向复合耗能软钢阻尼器”。上述两个对比文件分别通过构造设计,使得耗能装置可以同时在水平和竖向进行耗能,以提高其耗能能力;但是其所谓“双向”指的是耗能装置层面,而不是针对建筑物的两个不同水平方面而言的。另外,它们未能充分发挥位移型和速度型耗能装置的组合优势。
[0007]目前建筑结构形式日趋多样化,其复杂性越来越高,因此时常需要同时安装位移型与速度型两种耗能装置,通过两种不同类型耗能装置的组合使用,提供结构足够的附加刚度与附加阻尼,改善结构的不规则性,在小震、中震和大震各种工况下都能发挥明显的减震效果。但是,同时在建筑结构中同时安装速度型与位移型两种耗能装置会存在如下问题:
[0008](1)、需要占用更多层间位置,影响建筑的功能分区,增加对外立面的通风、采光、观感的影响;
[0009](2)、需要更多的刚性支撑,消耗更多的钢材,增加安装工期,增加工程成本;
[0010](3)、容易造成耗能装置在建筑中布置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本专利技术在同一个耗能装置中组合了金属耗能、黏滞流体耗能两种耗能机制,分别在X和Y向发挥耗能减震的作用,同时提供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减少耗能装置的使用,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耗能装置组合效应。
[001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包括定位螺栓、以及上下设置的阻尼器组件和阻尼墙组件,阻尼器组件位于阻尼墙组件上方;
[0013]所述阻尼器组件下方设置有阻尼器剪切板;
[0014]所述阻尼墙组件包括垂直设置的阻尼墙框体,阻尼墙框体内填充有黏滞流体,阻尼器剪切板下端插入阻尼墙框体的黏滞流体中;
[0015]所述阻尼墙框体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阻尼器剪切板上开设有若干与安装孔对应的通孔,定位螺栓穿过安装孔和通孔设置。
[0016]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组件包括阻尼器核心板,阻尼器核心板上端连接有阻尼器上连接板,阻尼器核心板下端连接有阻尼器下连接板,阻尼器剪切板位于阻尼器下连接板下方。
[0017]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下连接板下表面连接有阻尼器中间连接板,阻尼器剪切板上端与阻尼器中间连接板下表面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上连接板上表面设有上连接板。
[0019]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墙框体下端设有下连接板。
[0020]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墙框体和下连接板连接之处安装有加强板。
[0021]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腰型孔。
[002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螺栓上套设有多个垫片,垫片位于阻尼墙框体和阻尼器剪切板之间的间隙。
[0023]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墙框体上端部安装有滑轨,阻尼器中间连接板下表面设有若干与滑轨配合的滑块。
[0024]进一步地,所述滑轨位于阻尼墙框体上端部长度方向上。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具有以下优点:
[0026](1)、通过阻尼器剪切板、以及上下设置的阻尼器组件和阻尼墙组件,提供建筑结构足够的附加刚度与附加阻尼,可发挥良好的减震效果;
[0027](2)、现有技术中,对于含有扭转效应明显的建筑结构,一般在建筑结构外围布置位移型耗能装置;对于含有薄弱层的建筑结构,则布置对建筑结构具有刚度优化功能的位移型耗能装置;本专利技术适用于上述两种结构,使用范围广;
[0028](3)、在小震、中震和大震各种情况下本专利技术都能发挥明显的减震效果;
[0029](4)、本专利技术体积小,因此减少对建筑结构层间位置的占用,降低对建筑结构功能分区与立面的影响;
[0030](5)、减少刚性支撑的使用,节约钢材,减少工期和成本;
[0031](6)、在建筑中能实现耗能装置更加灵活的空间布置。
附图说明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3]图1是实施例1的立体图;
[0034]图2是实施例1的爆炸图;
[0035]图3是实施例1的主视图;
[0036]图4是图3中A

A向的剖视图;
[0037]图5是实施例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38]图6是实施例2的立体图;
[0039]图7是实施例2的主视图。
[0040]图中:1.下连接板,2.上连接板,3.阻尼墙框体,4.阻尼器剪切板,5.阻尼器中间连接板,6.定位螺栓,7.加强板,8.阻尼器下连接板,9.阻尼器上连接板,10.阻尼器核心板,11.通孔,12.垫片,13.滑轨,14.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41]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42]实施例1
[0043]如图1~4所示的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包括定位螺栓6、以及上下设置的阻尼器组件和阻尼墙组件,阻尼器组件位于阻尼墙组件上方;
[0044]阻尼器组件下方设置有阻尼器剪切板4;
[0045]阻尼墙组件包括垂直设置的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螺栓(6)、以及上下设置的阻尼器组件和阻尼墙组件,阻尼器组件位于阻尼墙组件上方;所述阻尼器组件下方设有阻尼器剪切板(4);所述阻尼墙组件包括垂直设置的阻尼墙框体(3),阻尼墙框体(3)内填充有黏滞流体,阻尼器剪切板(4)下端插入阻尼墙框体(3)的黏滞流体中;所述阻尼墙框体(3)上开设有若干安装孔,阻尼器剪切板(4)上开设有若干与安装孔对应的通孔(11),定位螺栓(6)穿过安装孔和通孔(11)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组件包括阻尼器核心板(10),阻尼器核心板(10)上端连接有阻尼器上连接板(9),阻尼器核心板(10)下端连接有阻尼器下连接板(8),阻尼器剪切板(4)位于阻尼器下连接板(8)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组合耗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下连接板(8)下表面连接有阻尼器中间连接板(5),阻尼器剪切板(4)上端与阻尼器中间连接板(5)下表面连接。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义川龚顺明孙茹茹李华崔文华冯永贵许梦娜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溧阳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