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板片及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535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板片,换热板片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阻隔区,或换热板片的所有侧边上均设有阻隔区,至少三个换热板片依次间隔层叠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换热板片之间形成可容液体流动的流通通道。上述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重量较轻。重量较轻。重量较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器,可用于冷却液—制冷剂热交换,板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空调系统和热管理系统。
[0003]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一般为规则的方形结构,如图1所示,第一层冷却液流动方向向右,第二层制冷剂流动方向向左,每层只有一种流体介质流动,流体域相互独立,多层流通板堆叠焊接形成换热芯体。在换热过程中,某一层流体介质在一侧长边流动时,另一侧长边会出现积液和流动不畅的情况,换热效率较低。
[0004]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其换热效率较高,重量较轻。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板片,
[0008]至少三个所述换热板片依次间隔层叠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片之间形成可容液体流动的流通通道,所述换热板片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阻隔区,或所述换热板片的所有侧边上均设有所述阻隔区,所述液体绕过所述阻隔区流动。
[0009]可选地,所述侧边向所述换热板片的中心凸设形成所述阻隔区。
[0010]可选地,所述阻隔区为弧形。
[0011]可选地,所述阻隔区设置在所述侧边的中间。
[0012]可选地,相邻所述换热板片的其中一个上设有若干凹槽;和/或:
[0013]所有所述换热板片上均设有若干凹槽。
[0014]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椭圆形。
[0015]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圆形。
[0016]可选地,所述换热板片的四个角上设有四个角孔,定义三个相邻的换热板片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三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之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道,所述第二板片和所述第三板片之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道,所述第一流体流道的两个所述角孔对角设置,所述第二流体流道的两个所述角孔对角设置。
[0017]可选地,每个所述角孔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板片一侧的挡圈,四个所述角孔分为两组,每两个设置在所述换热板片对角线上的所述角孔为一组,两组所述角孔的所述挡圈分别设置在所述换热板片的两侧。
[0018]可选地,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板片相对面上挡圈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一角孔的所述挡圈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一角孔的所述挡圈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片的第四角孔的所述挡圈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四角孔的所述挡圈密封连接;
[0019]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二角孔的所述挡圈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二角孔的所述挡圈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角孔的所述挡圈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第三角孔的所述挡圈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板片和所述第二板片的外侧面。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板片,在换热板片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阻隔区,或换热板片的所有侧边上均设有阻隔区。通过设置阻隔区,使得液体绕过阻隔区进行流动,即液体不在流动不畅的区域流动,提高了液体的流通效率,进而提高了上述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0022]通过设置侧板向换热板片的中心凸设形成阻隔区,与现有技术中的方形结构的换热板相比,去除了流动不畅的区域,降低了上述板式换热器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爆炸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中:
[0029]100、换热板片;110、阻隔区;120、凹槽;131、第一角孔;132、第二角孔;133、第三角孔;134、第四角孔;140、挡圈;150、第一流体流道;160、第二流体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4]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一般为规则的方形结构,如图1所示,第一层冷却液流动方向向右,第二层制冷剂流动方向向左,每层只有一种流体介质流动,流体域相互独立,多层流通板堆叠焊接形成换热芯体。在换热过程中,某一层流体介质在一侧长边流动时,另一侧长边会出现积液和流动不畅的情况,换热效率较低。
[0035]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其换热效率较高,重量较轻。
[0036]具体地,如图2

5所示,该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板片100,至少三个换热板片10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换热板片100之间形成可容液体流动的流通通道,为了避免流体泄露,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100之间除进出口之外需要密封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板片100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阻隔区110,在流通通道内流动的液体绕过阻隔区110进行流动,阻隔区110设置在流通通道内容易产生积液的位置,与现有的方形结构的板式换热器相比,液体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换热板片(100),至少三个所述换热板片(100)依次间隔层叠设置,以使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板片(100)之间形成可容液体流动的流通通道,所述换热板片(100)的相对两侧边上设有阻隔区(110),或所述换热板片(100)的所有侧边上均设有所述阻隔区(110),所述液体绕过所述阻隔区(110)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向所述换热板片(100)的中心凸设形成所述阻隔区(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区(110)为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区(110)设置在所述侧边的中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其中一个上设有若干凹槽(120);和/或:所有所述换热板片(100)上均设有若干凹槽(12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0)的横截面为椭圆形。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0)的横截面为圆形。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片(100)的四个角上设有四个角孔,定义三个相邻的换热板片(100)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板片、第二板片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