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组件和烹饪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2509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组件和烹饪设备,涉及蒸汽发生技术领域。蒸汽发生组件包括:发热盘;壳体,扣合于发热盘上,壳体和发热盘间围合出腔体,壳体部分内凹形成凹槽,发热盘用于加热腔体;密封件,用于密封壳体和发热盘;出汽孔,设于壳体,且与腔体连通。且与腔体连通。且与腔体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发生组件和烹饪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蒸汽发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汽发生组件和烹饪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通过高温蒸汽满足功能需求的产品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容器以及用于加热容器的发热结构,以通过加热容器内的液体制备高温蒸汽。但将容器内的液体加热成蒸汽需要耗费较多时间,无法满足蒸汽高速制备的需求,导致关联功能的执行迟缓,影响用户体验。
[0003]因此,如何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蒸汽发生组件。
[0006]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
[0007]有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组件,蒸汽发生组件包括:发热盘;壳体,扣合于发热盘上,壳体和发热盘间围合出腔体,壳体部分内凹形成凹槽,发热盘用于加热腔体;密封件,用于密封壳体和发热盘;出汽孔,设于壳体,且与腔体连通。
[0008]本申请限定了一种蒸汽发生组件,该蒸汽发生组件能够应用于烹饪设备,以通过高温蒸汽烹制食物,蒸汽发生组件还能够应用于清洁设备,以通过高温蒸汽进行清洁作业,同理蒸汽发生组件还可以布置在其他类别产品中,对此本申请不作硬性限定。
[0009]蒸汽发生组件包括发热盘和壳体,发热盘的上表面形成有发热区,发热盘通电后发热区能够产生大量热量。壳体呈帽状,壳体扣合连接在发热盘上方,完成壳体的装配后壳体的内表面和发热盘的上表面之间围合出腔体,其中壳体的顶部朝发热盘所在方向内凹,以在壳体上形成凹槽。
[0010]具体地,腔体用于容纳待加热的液体,通过将壳体直接扣合在发热盘上,使腔体内的液体可以直接与发热盘上的发热区相接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发热结构加热外部容器的技术方案来说,本申请所提出的发热盘可以免去中间热传递结构,直接对液体进行加热,从而通过降低热传递损失来提升高温蒸汽的制备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向内凹陷的凹槽,使壳体和发热盘之间围合出的腔体的空间被压缩,避免腔体中部堆积大量待加热的液体,从而使发热盘可以集中加热腔体内的小体量液体,实现集中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温蒸汽的制备效率。
[0011]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设置扣合在发热盘上的壳体,以及在壳体上布置凹槽,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高温蒸汽制备速率低、蒸汽关联功能迟缓、用户使用体验差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优化蒸汽发生组件结构,提升蒸汽制备效率的技术效果。
[0012]蒸汽发生组件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与发热盘和壳体的至少一者连接,密封件用
于密封壳体和发热盘之间的缝隙,以避免液体由该缝隙泄漏至蒸汽发生组件外部,确保外部电器件不会被泄漏液体损毁,进而实现提升蒸汽发生组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0013]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蒸汽发生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组件还包括:连通孔,设于凹槽的底壁,连通腔体和凹槽。
[0015]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位于凹槽的底壁上,连通孔的一端与凹槽连通,连通孔的另一端与腔体连通。
[0016]通过设置连通孔,一方面可以将凹槽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引入腔体,以实现对腔体的液体供给。另一方面,连通孔的存在可以使腔体和凹槽内的液面齐平,相较于凹槽底部封闭腔体内储液的技术方案来说,通过打通腔体和凹槽减小了液体对壳体所施加的浮力,降低了壳体因液体浮力上浮错位,密封件失效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了优化壳体结构,提升蒸汽发生组件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蒸汽发生组件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0017]其中,在第一方向上,出汽孔高于所述连通孔,以确保出汽孔能够顺利排出高温蒸汽,第一方向对应于蒸汽发生组件的高度方向。
[00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发热盘对腔体的加热面积为第一面积;连通孔的流通面积为第二面积;其中,第二面积和第一面积的比值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01,且小于等于0.6。
[0019]在该技术方案中,对连通孔的尺寸做出限定。具体地,发热盘的上表面上形成加热区,该加热区的面积即为第一面积,对应的连通孔的流通面积为第二面积,其中连通孔不同位置的流通面积可变,确保连通孔任一位置的流通面积均满足上述范围限定即可。在此基础上,第二面积和第一面积的比值为第一比值,第一比值需大于等于0.01,且小于等于0.6。
[0020]通过限定第一比值大于等于0.01,可以保证连通孔的尺寸能够满足液体流通需求,避免液体阻塞在尺寸过小的连通孔中。通过限定第一比值小于等于0.6,可以在满足液体流通需求的基础上降低液体在腔体和凹槽间的交换速率,以降低腔体内的热量随同热量向凹槽流失的速率,以保证蒸发发生组件的高效制备功能不被连通孔破坏,进而实现兼顾结构可靠性和蒸汽制备高效性的技术效果。
[00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组件还包括:进水孔,设于壳体和/或发热盘,进水孔与腔体连通,且避让凹槽。
[0022]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和/或发热盘上设有进水孔,进水孔的一端与腔体连通,进水孔的第二端与壳体外的空间连通,且进水孔的第二端避让凹槽。通过设置进水孔,可以将液体通过进水孔输送至腔体中,以保证腔体内留有足够蒸汽发生所用的水量。
[0023]具体地,进水孔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进水孔可以分布在壳体和/或发热盘上,对此该技术方案不对进水孔的具体数目和分布方式做硬性限定。
[002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部分环绕于发热盘的周侧,且与发热盘的周侧面相间隔。
[0025]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底部的开口环绕于发热盘的周侧,且壳体与发热盘的周侧面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密封件密封第一间隙,以避免腔体内的液体由第一间隙外泄。
[0026]环绕发热盘的壳体构造出第一间隙,第一间隙中的液体可以隔开壳体和发热盘,以降低热量在发热盘和壳体间的传递效率,避免壳体高温熔融。同时,该第一间隙的存在可
以使腔体内的液体包裹在发热盘的四周,从而扩大发热盘和液体间的换热面积,以提升液体的加热速率。进而实现优化壳体结构布局,提升蒸汽发生组件安全性,提升高温蒸汽制备速率的技术效果。
[00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发热盘的径向方向上,壳体和发热盘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
[0028]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盘呈柱状,对应地第一间隙呈环状。在发热盘的径向方向上,发热盘的周侧面和壳体的内表面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其中第一距离需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
[0029]通过限定第一距离大于等于0.5mm,可以保证第一间隙能够有效降低热量在壳体和发热盘之间的传递效率,避免发热盘透过过窄的第一间隙烧毁壳体。通过限定第一距离小于等于2mm,可以避免第一间隙中存储过多液体,以保证发热盘所产出的热量可以集中作用在小体量液体中,从而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盘;壳体,扣合于所述发热盘上,所述壳体和所述发热盘间围合出腔体,所述壳体部分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发热盘用于加热所述腔体;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壳体和所述发热盘;出汽孔,设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腔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孔,设于所述凹槽的底壁,连通所述腔体和所述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对所述腔体的加热面积为第一面积;所述连通孔的流通面积为第二面积;其中,所述第二面积和所述第一面积的比值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01,且小于等于0.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水孔,设于所述壳体和/或所述发热盘,所述进水孔与所述腔体连通,且避让所述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分环绕于所述发热盘的周侧,且与所述发热盘的周侧面相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热盘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壳体和所述发热盘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的范围为: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2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热盘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凹槽的底壁与所述发热盘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的范围为: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8.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清任华安陈敏孙洪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