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59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止发光元件晃动的灯组件。灯组件(4)具有支撑部件(7),其以能够安装于安装对象(3)而构成;基板(6),在该基板(6)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5);保持部件(8),其卡合于支撑部件,用于将基板夹持在支撑部件,以使得基板保持在支撑部件上的规定位置;和罩部件(9),其至少局部地具有透光性,且为了划定收装基板和保持部件的收装室(90)而安装于支撑部件,而与支撑部件协同工作。而与支撑部件协同工作。而与支撑部件协同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80009473.4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12月24日,优先权日为2017年12月26日,原申请的专利技术名称为“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发光元件的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在打开车门后发光来照亮乘员的脚下的灯组件(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灯组件具有发光元件。发光元件与设置在功能部的金属板、即母线(bus bar)结合。功能部嵌合于安装在车门上的组装对象部的外观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

166635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由于发光元件结合于母线,因此,存在发光元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的问题。
[0005]因此,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发光元件晃动的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灯组件(4、94、194)具有:支撑部件(9),其以能够安装于安装对象(3)而构成;基板(6),在该基板(6)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5);保持部件(8),其卡合于所述支撑部件,用于与所述支撑部件一起夹持所述基板,以使得所述基板保持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规定位置;和罩部件(9),其至少局部地具有透光性,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协同而划定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室(90)。
[0007]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在基板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且该基板被支撑部件和保持部件夹持,因此,能够防止发光元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0008]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凹部,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止所述保持部件的卡合部(37)。
[0009]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保持部件和基板被收装在收装凹部,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和基板的破损。
[001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呈板状,且具有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位置贯通的透光孔(39)。
[0011]根据该技术方案,不会阻碍从发光元件朝向收装凹部的开口的光路。并且,由于形成有透光孔,从而能够使保持部件的重量较轻。
[0012]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沿所述基板的缘部形成的外框(35)和设置在所述外框之间的多条梁(36、38),由所述外框和所述梁来划定所述透光孔,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外框。
[0013]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在不阻碍从发光元件朝向收装凹部的开口的光路的情况下,将基板固定于支撑部件。
[0014]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一凸部(101),该第一凸部(101)分别从所述外框的外周面上的彼此相离的至少两个部分突出,且分别抵接于划定所述收装凹部的壁面(111)。
[0015]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保持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0016]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一对第二凸部(102),该一对第二凸部(102)从所述外框朝向所述基板侧突出,且抵接于所述基板的端面,来对所述基板进行夹持。
[0017]根据该技术方案,基板结合于保持部件,从而能够防止基板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0018]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收装凹部的底壁上设置有卡止凹部(23),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与该卡止凹部(23)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向所述卡止凹部突入的卡止凸部(40)。
[0019]根据该技术方案,当使保持部件沿着支撑部件的底壁移动时,由于卡止凸部抵接于划定卡止凹部的壁,因此,能够限制保持部件沿支撑部件的底壁移动。
[002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在与所述卡止凹部相向的位置贯通的通孔(11),所述卡止凸部穿过所述通孔嵌合于所述卡止凹部。
[0021]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卡止凸部插入到设置在基板上的通孔,因此,能够限制基板相对于保持部件在与卡止凸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由于支撑部件结合于保持部件,因此,能够限制基板相对于支撑部件沿支撑部件的底壁的方向的移动。
[0022]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支撑部件上具有连接器插入凹部(22)和连接端子(47),其中,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22)从外表面穿过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和所述支撑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到达所述卡止凹部;所述连接端子(47)从所述基板穿过所述卡止凸部和所述卡止凹部之间,到达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
[0023]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凹部而连接于连接端子,能够使基板与连接器连接。
[0024]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卡止凹部沿规定的轴线延伸而到达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大致中央,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大致垂直地延伸,而到达所述卡止凹部的大致中央,所述卡止凹部与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彼此连接,所述卡止凸部具有第一突端面(43)和第二突端面(44),所述第一突端面抵接于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或者所述连接端子,所述第二突端面与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壁面协同工作,来划定供连接器(60)插入的连接器插入孔(80),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第一突端面和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之间,到达所述连接器插入孔。
[0025]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连接端子被第一突端面和卡止凹部的底壁夹持,因此,能够
防止连接端子的移动。
[0026]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上形成有收纳所述连接端子的槽(48),所述第一突端面和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抵接。
[0027]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防止连接端子沿卡止凹部的底壁的方向上的移动。
[0028]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第二突端面位于比所述第一突端面靠所述卡止凸部的基端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突端面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形成有间隙。
[0029]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将连接端子插入到设置在连接器上的孔,来将连接端子和连接器进行连接。
[003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第二突端面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开口向基端侧倾斜。
[0031]根据该技术方案,当插入连接器时,由于连接器被第二突端面引导到适当的位置,因此,使连接器的安装变得容易。
[0032]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开口连续的倾斜面(55)。
[0033]根据该技术方案,当插入连接器时,由于连接器被引导到连接器插入孔,因此,使连接器的安装变得容易。
[0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撑部件,其以能够安装于安装对象而构成;基板,在该基板的主表面上具有发光元件;保持部件,其卡合于所述支撑部件,用于与所述支撑部件一起夹持所述基板,以使得所述基板保持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规定位置;和罩部件,其至少局部地具有透光性,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协同而划定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凹部,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止所述保持部件的卡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呈板状,且具有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位置贯通的透光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沿所述基板的缘部形成的外框和设置在所述外框之间的多条梁,由所述外框和所述梁来划定所述透光孔,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外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分别从所述外框的外周面上的彼此相离的至少两个部分突出,且分别抵接于划定所述收装凹部的壁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一对第二凸部,该一对第二凸部从所述外框朝向所述基板侧突出,且抵接于所述基板的端面,来对所述基板进行夹持。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收装凹部的底壁上设置有卡止凹部,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与该卡止凹部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向所述卡止凹部突入的卡止凸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在与所述卡止凹部相向的位置贯通的通孔,所述卡止凸部穿过所述通孔嵌合于所述卡止凹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件上具有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平学中野祐司野村昌弘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