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054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属于隧道照明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两侧壁灯布局不合理产生的眩光以及斑马现象的问题。该照明系统包括:在螺旋隧道两侧布设的若干个照明灯具;螺旋隧道沿入口至出口依次包括第一入口段、第二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在第一入口段中,照明灯具在螺旋隧道两侧三排布设;在第二入口段中,照明灯具在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在过渡段、中间段和第一出口段中,照明灯具在螺旋隧道两侧单排布设;在第二出口段中,照明灯具在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上述每一排的照明灯具之间都是无间距连续布设。实现了隧道两侧壁灯的布局合理、几乎没有眩光以及斑马现象。几乎没有眩光以及斑马现象。几乎没有眩光以及斑马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照明系统是保障隧道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现有技术中对于隧道两侧壁灯具的布局通常采用长间距、定色温的照明灯具,同时照明灯具一般是点光源,这种隧道内部灯具的布局方式往往会导致光线在隧道道路上产生斑马现象,并且使行驶在隧道道路上的司机产生眩光,影响司机在隧道道路内的正常行驶,增加司机在隧道道路行驶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两侧壁灯布局不合理产生的眩光以及斑马现象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所述照明系统包括:在螺旋隧道两侧布设的若干个照明灯具;
[0006]所述螺旋隧道沿入口至出口依次包括第一入口段、第二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
[0007]在所述第一入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三排布设;在所述第二入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在所述过渡段、所述中间段和所述第一出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单排布设;在所述第二出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
[0008]上述每一排的所述照明灯具之间都是无间距连续布设。
[0009]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灯具包括灯板和设置于所述灯板上的多组照明模组,所述每一照明模组均包括照明灯和光束调整器,所述光束调整器安装在照明灯外围,用于将所述照明灯产生的对称光源调整为单向出光的非对称光源,所述非对称光源的中心光束方向与隧道行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0010]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灯为LED变色温灯具。
[0011]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束调整器为透镜组或单曲面透镜。
[0012]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镜组包括三个由内向外层叠设置的曲面透镜,相邻曲面透镜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隔;所述三个曲面透镜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依次将所述照明灯的光束方向向隧道行车方向偏转一定的角度并且逐次缩小光束发散角,最终使得照明灯产生的对称光源调整为单向出光的非对称光源。
[0013]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板为一体的PCB板。
[0014]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龙骨架,每一排照明灯具均设置在龙骨架上,所述龙骨架固定在隧道侧壁上。
[0015]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侧壁诱导灯,所述侧壁诱导灯
在所述螺旋隧道外侧壁布设,每隔10m布设一处;所述侧壁诱导灯采用若干个COB显示屏光源,每个所述COB显示屏光源功率为0.42W,每个所述侧壁诱导灯为10W。
[0016]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照明系统还包括注意力唤醒灯具,在距离所述螺旋隧道入口1.5Km开始设置,以196m为一个基本单元,每隔两个基本单元设置一处。
[0017]基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意力唤醒灯具包括1套背景投光灯和2套图案灯;所述投光灯额定功率为20W,工作电压为48V,尺寸包括:长度为390mm,宽度为69mm,高度为98mm;所述图案灯工作电压为48V,额定功率为40W,调光输入端信号0

10V。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0019]1、本技术通过在螺旋隧道两侧壁无间距连续布设照明灯具,使螺旋隧道两侧的照明灯具的灯光相互融合,使灯光在隧道道路上产生线性照明,避免了斑马现象导致的安全风险。
[0020]2、本技术通过将螺旋隧道划分成第一入口段、第二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在每一段分别采用不同的照明灯具的布设方式,改善了螺旋隧道从入口到出口的照明光环境及照明质量。
[0021]3、本技术通过照明灯具包括灯板和设置于灯板上的多组照明模组,每一照明模组均包括照明灯和光束调整器,光束调整器安装在照明灯外围,用于将照明灯产生的对称光源调整为单向出光的非对称光源,非对称光源的中心光束方向与隧道行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使行驶在隧道道路上的司机几乎没有眩光。
[0022]本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内容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文字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3]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的光线轨迹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光曲线的示意图;
[0027]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光束调整器的正视图;
[0028]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光束调整器沿A

A剖面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
第一入口段;
ꢀꢀꢀ2‑
第二入口段; 3

过渡段;
[0031]4‑
中间段;
ꢀꢀꢀꢀꢀꢀꢀ5‑
第一出口段; 6

第二出口段;
[0032]7‑
三排布设;
ꢀꢀꢀꢀꢀ8‑
两排布设;
ꢀꢀꢀ9‑
单排布设;
[0033]10

隧道道路;
ꢀꢀꢀꢀ
11

照明灯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
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5]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照明系统包括:在螺旋隧道两侧布设的若干个照明灯具;
[0036]所述螺旋隧道沿入口至出口依次包括第一入口段、第二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
[0037]在所述第一入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三排布设;在所述第二入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在所述过渡段、所述中间段和所述第一出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单排布设;在所述第二出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
[0038]上述每一排的所述照明灯具之间都是无间距连续布设。
[0039]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到的螺旋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系统包括:在螺旋隧道两侧布设的若干个照明灯具;所述螺旋隧道沿入口至出口依次包括第一入口段、第二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第一出口段和第二出口段;在所述第一入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三排布设;在所述第二入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在所述过渡段、所述中间段和所述第一出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单排布设;在所述第二出口段中,所述照明灯具在所述螺旋隧道两侧两排布设;上述每一排的所述照明灯具之间都是无间距连续布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具包括灯板和设置于所述灯板上的多组照明模组,所述每一照明模组均包括照明灯和光束调整器,所述光束调整器安装在照明灯外围,用于将所述照明灯产生的对称光源调整为单向出光的非对称光源,所述非对称光源的中心光束方向与隧道行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为LED变色温灯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调整器为透镜组或单曲面透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螺旋隧道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包括三个由内向外层叠设置的曲面透镜,相邻曲面透镜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隔;所述三个曲面透镜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依次将所述照明灯的光束方向向隧道行车方向偏转一定的角度并且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彦利付增辉李春杰张宏霞吕璇潘秀葛志鹏张义彬包志勇侯晓青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