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8707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该器件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顶层硅层、隔离层A、配置层、隔离层B、衬底硅层,所述器件结构还包括顶硅层有源区、位于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外端的浅沟槽隔离区、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和隔离层A的通孔、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隔离层A以及配置层的深沟槽隔离区,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包括:位于所述顶层硅层上方的栅极、栅介质层,位于所述顶层硅层横向两端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包括:位于通孔下方的第一P型区,位于漏极左侧的N型区,位于N型区左侧的第二P型区。该器件结构能够避免背栅偏压过补偿对器件其他性能的影响。补偿对器件其他性能的影响。补偿对器件其他性能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SOI(Silicon On Insulator)材料是一种具有“顶层硅/埋氧层/衬底”独特三层结构的半导体材料,顶层单晶硅薄膜用来制造半导体器件,器件与衬底之间有一层埋氧层隔离开。SOI技术作为一种全介质隔离技术,与体硅技术相比,具有低功耗、抗单粒子辐射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消除了闩锁效应等优点。但也由于埋氧层的存在,SOI器件的抗总剂量辐射能力很差。当SOI器件遭受电离辐射时,会导致埋氧层中产生净的正电离累积,导致SOI NMOS器件的背栅阈值电压降低和器件关态漏电流增加,影响SOI电路的可靠性甚至导致失效。
[0003]目前,提高SOI器件抗总剂量辐射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硅离子直接注入到SOI材料的埋氧层中并退火,该方法能够在埋氧层中产生硅纳米晶体,引入电子陷阱来俘获辐射产生的电子,补偿埋氧层中累积的空穴。二是在埋氧层中插入一层中间硅,通过对中间硅外加偏压补偿埋氧层中积累空穴的影响。
[0004]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些固有问题:方法一对SOI材料进行全局的离子注入,会导致顶层硅产生全局性注入损伤,注入后顶层硅内缺乏完整的籽晶区域,因此注入损伤难以通过后续的高温退火完全修复。方法二要在空穴积累量较低时,提供的偏压远远超过正好补偿空穴影响的偏压,超出的偏压引起器件沟道处自栅极指向衬底的电场增强,导致器件中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增强,进而引起器件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SOI器件背栅过补偿而出现器件性能退化的缺陷。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是一种具有双隔离层的晶体管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顶层硅层、隔离层A、配置层、隔离层B、衬底硅层,所述器件结构还包括顶硅层有源区、位于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外端的浅沟槽隔离区、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和隔离层A的通孔、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隔离层A以及配置层的深沟槽隔离区,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包括:位于所述顶层硅层上方的栅极、栅介质层,位于所述顶层硅层横向两端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包括:位于通孔下方的第一P型区,位于漏极左侧的N型区,位于N型区左侧的第二P型区。
[0007]优选地,所述通孔通过粒子注入或者掺杂形成重型N掺杂或者P掺杂区域,在所述配置层与所述通孔的界面处形成欧姆接触区。
[0008]优选地,所述隔离层A和隔离层B材料选自二氧化硅、玻璃、蓝宝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0009]优选地,所述配置层材料选自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通孔中采用钨合金填充。
[0010]优选地,所述栅极材料选自多晶硅、金属栅极中的一种或几种;栅介质层材料选自二氧化硅、高K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2](1)提供一片叠层SOI晶圆,所述叠层SOI晶圆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顶层硅层、隔离层A、配置层、隔离层B以及衬底硅层;
[0013](2)对步骤(1)中叠层SOI晶圆的顶层硅层进行建模和平坦化;
[0014](3)对步骤(2)中顶层硅层和隔离层A进行刻蚀,在配置层形成NPN结构;
[0015](4)使用介质填充步骤(3)中孔洞,并平坦化。
[0016](5)在顶层硅层上方制备栅极和栅介质层,在栅极两侧制备源极漏极,并在有源区外端形成浅沟槽隔离区;
[0017](6)刻蚀步骤(5)中浅沟槽隔离区,依次贯穿浅沟槽隔离区、隔离层A形成通孔,直到配置层停止刻蚀,再通过粒子注入或掺杂形成重型N掺杂,形成欧姆接触降低接触电阻;
[0018](7)填充通孔;
[0019](8)在器件周围再次对浅沟槽隔离区进行刻蚀,依次贯穿浅沟槽隔离区、隔离层A以及配置层形成深沟槽;
[0020](9)对步骤(8)形成的深沟槽进行填充或不填充,形成深沟槽隔离区。
[0021]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介质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2]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填充通孔的材料包括钨合金。
[0023]优选地,所述步骤(9)中填充深沟槽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4]本专利技术因辐射产生的空穴在隔离层中积累,导致NPN结构中的P型区反型,NPN导通。随着辐射积累的电荷增加,P型区反型逐渐增强,因此NPN结构的电阻逐渐降低,配置层硅膜的电位随之提高。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随隔离层A中空穴积累而增强的背栅补偿作用,避免器件因背栅过补偿而出现退化。
[0025]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晶体管结构的优越性体现下一下方面:采用配置层作为电压控制层,实现器件性能调整,器件性能调整范围大;其次,在配置层中引入NPN结构,随空穴积累实时调控器件性能,能够避免背栅偏压过补偿对器件其他性能的影响。可以应用于全耗尽SOI工艺或部分耗尽SOI工艺,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就具有显著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叠层SOI的自适应背栅补偿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基于叠层SOI的自适应背栅补偿器件结构的制备流程图(A

I)。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30]实施例1
[003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叠层SOI的自适应背栅补偿器件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顶层硅层5(厚度约为120nm)、隔离层A8(厚度约为170nm)、配置层15(厚度约为120nm)、隔离层B19(厚度约为170nm)和衬底硅层20;所述器件结构还包括顶硅层有源区、位于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外端的浅沟槽隔离区7、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7和隔离层A 8的第一通孔9和第二通孔10、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7、隔离层A 8以及配置层15的第一深沟槽隔离区11和第二深沟槽隔离区12;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包括:位于所述顶层硅层5上方的栅极2、栅介质层1,在栅极2两端的侧墙3,位于顶层硅层5横向两端的源极4(掺杂浓度约为1e18/cm3)和漏极6(掺杂浓度约为1e18/cm3);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包括:位于第一通孔9下方的第一欧姆接触区13,位于第一欧姆接触区13下方的第一P型区16,位于漏极左侧的N型区18,位于N型区左侧的第二P型区17,此外所述器件还包含位于第二通孔10下方的第二欧姆接触区14。
[0032]栅极材料选自多晶硅;栅介质层材料选自二氧化硅、高K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顶层硅层、隔离层A、配置层、隔离层B、衬底硅层,所述器件结构还包括顶硅层有源区、位于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外端的浅沟槽隔离区、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和隔离层A的通孔、依次贯穿所述浅沟槽隔离区、隔离层A以及配置层的深沟槽隔离区,所述顶硅层有源区包括:位于所述顶层硅层上方的栅极、栅介质层,位于所述顶层硅层横向两端的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配置层外端的有源区包括:位于通孔下方的第一P型区,位于漏极左侧的N型区,位于N型区左侧的第二P型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SOI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通过粒子注入或者掺杂形成重型N掺杂或者P掺杂区域,在所述配置层与所述通孔的界面处形成欧姆接触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SOI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A和隔离层B材料选自二氧化硅、玻璃、蓝宝石的中的一种或几种;配置层材料选自N型或P型半导体材料;通孔中采用钨合金填充;衬底硅层为衬底硅层;栅极材料选自多晶硅、金属栅极中的一种或几种;栅介质层材料选自二氧化硅、高K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4.一种叠层SOI器件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1)提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星高远薛忠营常永伟汪子寒董晨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