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悬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9477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05
车厢悬置(1A)具备夹着车辆的框架(10)的上悬置弹性体(2)和下悬置弹性体(3)。在上悬置弹性体(2)的内周面(f21)具有凹部(4)。凹部(4)在周向上延伸。另外,凹部(4)具有在稳定状态下相互接触的上侧接触面(f1)和下侧接触面(f2)。相互接触的上侧接触面(f1)和下侧接触面(f2)。相互接触的上侧接触面(f1)和下侧接触面(f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厢悬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厢悬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以往的车厢悬置中存在如下车厢悬置:为了准确地保持车辆的框架与车厢(cab)之间的相对关系位置、并且阻断经由所述框架向所述车厢传递的振动,将车辆的框架夹在上悬置弹性体与下悬置弹性体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2917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然而,对于上述以往的车厢悬置而言,若使阻尼性能提高,则N/V性能(“噪声/振动性能(Noise/Vibration性能)”)会恶化。因而,在所述以往的车厢悬置中,在兼顾阻尼性能的提高和N/V性能的提高这点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阻尼性能的提高和N/V性能的提高的车厢悬置。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的车厢悬置具备夹着车辆的框架的上悬置弹性体和下悬置弹性体,其中,在所述上悬置弹性体的内周面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周向上延伸,所述凹部具有在稳定状态下相互接触的上侧接触面和下侧接触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厢悬置,能兼顾阻尼性能的提高和N/V性能的提高。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车厢悬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凹部是环状。在该情况下,能够使阻尼性能和N/V性能进一步提高。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车厢悬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凹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该情况下,能够使阻尼性能和N/V性能进一步提高。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车厢悬置中,能够设为在所述上侧接触面和所述下侧接触面中的至少任一者形成有凹凸。在该情况下,能够使阻尼性能进一步提高。
[0014]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兼顾阻尼性能的提高和N/V性能的提高的车厢悬置。
附图说明
[0016]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以轴向截面概略地示出了该车厢悬置的无负载状态的剖视图。
[0017]图1B是图1A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概略地示出了该车厢悬置的稳定状态的剖视图。
[0018]图2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以轴向截面概略地示出了该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即将完成之前的无负载状态的剖视图。
[0019]图2B是图2A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概略地示出了完成了该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的稳定状态的剖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以轴向截面概略地示出了该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即将完成之前的无负载状态的剖视图。
[0021]图4A是以往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以轴向截面概略地示出了该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即将完成之前的无负载状态的剖视图。
[0022]图4B是图1A的车厢悬置的剖视图,且是概略地示出了完成了该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的稳定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车厢悬置进行说明。
[0024]其中,轴向是指车厢悬置1的中心轴线O(以下,也称为“轴线O”。)延伸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O与铅垂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上侧是指铅垂方向上侧(也简称为“上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下侧是指铅垂方向下侧(也简称为“下侧”。)。
[002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垂直方向是指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包括径向的意思。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垂直方向外侧是指远离轴线O的那一侧(也称为“径向外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垂直方向内侧是指靠近轴线O的那一侧(也称为“径向内侧”。)。
[002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周向是指在沿轴向观察时沿着轴的周围的方向。
[0027]车厢悬置1具备夹着车辆的框架10的上悬置弹性体2和下悬置弹性体3。在上悬置弹性体2的内周面f21具有凹部4。凹部4在周向上延伸。凹部4具有在稳定状态下相互接触的上侧接触面f1和下侧接触面f2。
[0028]车厢悬置1例如搭载于皮卡、SUV等车辆。车厢悬置1将车辆的车厢连结构件11与车辆的框架(底盘)10连结。车厢连结构件11是构成车厢(省略图示)的构件。在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有关的说明中,实质上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其说明。
[0029]在图1A中,附图标记1A是车厢悬置,并且用轴向截面概略地表示该车厢悬置1A相对于框架10和车厢连结构件11的组装即将完成之前的无负载状态。其中,“无负载状态”是指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即将完成之前的状态、且是该车厢悬置未承受来自所述框架和所述车厢的载荷的状态。换言之,“无负载状态”是指上悬置弹性体未承受载荷的状态。另外,图1B概略地示出了车厢悬置1A,且概略地示出了完成了该车厢悬置1A相对于框架10和车厢连结构件11的组装的稳定状态。其中,“稳定状态”是指完成了车厢悬置相对于框架和车厢(车厢连结构件)的组装的状态、且是该车厢悬置未承受来自所述框架的载荷地承受着所述车厢的自重的状态。换言之,“稳定状态”是指上悬置弹性体仅承受着所述车厢的自重的状态。另外,轴向截面是包括轴线O在内的截面。
[0030]参照图1A,上悬置弹性体2配置于比框架10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悬置弹性体2由NR(天然橡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上悬置弹性体2靠上侧的位置配置有车厢连结构件11。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厢构件11借助上部板12安装于上悬置弹性体2。此
外,上悬置弹性体2并不限定于橡胶。例如,上悬置弹性体2能够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例如弹性体)形成。
[0031]下悬置弹性体3配置于比框架10靠下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悬置弹性体3由NR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下悬置弹性体3靠下侧的位置安装有下部板13。此外,下悬置弹性体3也并不限定于橡胶。例如,下悬置弹性体3也能够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例如弹性体)形成。
[003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悬置弹性体2的下部配置于框架10的凹部10a的内侧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悬置弹性体3配置于框架10的凹部10a的下表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10形成有绕轴向包围凹部10a的平坦部10b。
[0033]另外,车厢悬置1A具备贯穿框架10并且在上悬置弹性体2和下悬置弹性体3延伸的轴构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构件6是空心的轴构件(筒状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构件6的中心轴线与车厢悬置1A的中心轴线O一致。
[00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构件6具备螺栓7。螺栓7的头7a位于比下部板13靠下侧的位置。另外,螺栓7的杆部7b从下部板13起贯穿上部板12和车厢构件11。随着螺栓7的拧入而使头7a上升,由此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厢悬置,其具备夹着车辆的框架的上悬置弹性体和下悬置弹性体,其中,在所述上悬置弹性体的内周面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在周向上延伸,所述凹部具有在稳定状态下相互接触的上侧接触面和下侧接触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悬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俊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洛斯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