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127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座、驱动组件、第一套管、衬套、连接件以及第二套管;安装座配置安装于车身或者车架上;驱动组件安装于安装座上;第一套管安装于安装座内,并可沿安装座的轴向运动;衬套设置于安装座内,且位于第一套管背离驱动组件的一侧;连接件安装于衬套上,连接件上设置有导向杆;第二套管安装于第一套管内,且在第一套管的带动下以及导向杆的导向下沿安装座的轴向运动;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第一套管与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脱离;在第一套管的带动下,第二套管与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脱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以改善现有车身与车架的连接刚度无法满足多种场景及工况需求的问题。接刚度无法满足多种场景及工况需求的问题。接刚度无法满足多种场景及工况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能源形势越发严峻,新能源汽车摒弃了传统车用燃料(例如汽油柴油等)采用新型能源(例如电能)作为动力源,相较于传统车用燃料,新能源的成本更低,因此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上的占有量稳步提升。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一体化底盘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体化底盘”是在传统纯电平台架构基础上,将“整车一体化开发”变为“上下分体式开发”。一体化底盘使得造车模式发展为“极致标准化底盘和极致个性化上车身”。一体化底盘将底盘和上车身完全解耦,独立开发,独立迭代,实现“一底盘多用”,以满足产品应用和多元化车型的开发需求。一体式底盘通常采用非承载式车身,非承载车身与车架若采用刚性连接,会导致整车的舒适性会变差;如果非承载车身与车架采用普通衬套连接,又会失去良好的操控性能。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技术是在衬套内加设缓冲垫片以降低车架与车身间的刚性强度,然而这种连接方式无法满足车辆在各种场景、工况下对车身扭转刚度的需求,也无法与线控技术结合实现车身扭转刚度的动态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方法、控制装置以及车辆,以改善现有车身与车架的连接刚度无法满足多种场景及工况需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座、驱动组件、第一套管、衬套、连接件以及第二套管;其中,安装座配置安装于车身或者车架上;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第一套管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内,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安装座的轴向运动;衬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套管背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连接件安装于所述衬套上,连接件上设置有导向杆;第二套管安装于所述第一套管内,且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带动下以及所述导向杆的导向下沿所述安装座的轴向运动;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脱离;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带动下,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脱离。
[0006]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运动方向相反。
[0007]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中至多只有一个与所述衬套的端面接触。
[0008]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及驱动盘,所述驱动盘安装于所述驱动器上,所述驱动盘与所述第一套管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驱动盘带动所述第一套管沿所述安装座的轴向运动。所述驱动器可以为电机,所述电机上设置有输出轴,
所述输出轴的形状为棱柱形,所述驱动盘的内部设置有与输出轴形状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输出轴自所述第一通孔穿过。所述电机的机身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
[0009]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安装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壁对应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环形凸台的内螺纹与第一套管的内螺纹的旋向一致,以保证在电机的带动下,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沿轴向始终具有相反的运动趋势。
[0010]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杆的形状为棱柱形,所述第二套管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杆形状匹配的通孔,所述导向杆自所述通孔穿过。导向杆的形状为棱柱体除了导向还能有效防止第二套管与导向杆发生相对转动,同时,由于连接件固定于车身(或车架,当安装座安装于车身上时,连接件安装于车架)上,从而使得当第一套管转动时,第二套管不会跟着第一套管转动,从而使得第二套管沿着导向杆做直线运动。
[0011]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套包裹于所述连接件的外周,所述连接件上还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导向杆分别裸露在所述衬套的外部。螺纹杆用于与车身或车架进行螺纹连接。当安装座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时,所述螺纹杆配置与车身进行螺纹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方法,所述方法利用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实现,包括:所述车身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连接刚度可调;调节连接刚度的步骤包括:
[0013]获取路况信息;
[0014]根据所述路况信息向驱动组件发送指令,以调节所车身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连接刚度。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所述车身与车架的连接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路况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路况信息向驱动组件发送指令,以调节所车身与所述车架之间的连接刚度。所述获取单元与所述处理单元可以集成于车辆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或VCU(Vehicle Control Unit汽车整车控制)内。所述处理单元与电机通讯连接以实现电机与处理单元间的数据传输。处理单元向电机发送控制指令,电机向处理器反馈自身状态数据。
[0016]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采集单元,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路况信息,所述采集单元可以为摄像头。所述采集单元与所述获取单元通讯连接,采集单元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讯信号线传输给获取单元。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及车架,所述车身与所述车架通过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进行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第一套管能够与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背离,第二套管在第一套管的带动下以及在导向杆的导向下能够沿自身轴向运动,以实现接触或背离衬套的端面,从而能够改变车身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刚度。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的爆炸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本专利技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为本专利技术衬套端面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是本专利技术衬套端面处于第三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2是本专利技术车身与车架的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2]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第一套管,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内,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安装座的轴向运动;衬套,设置于所述安装座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套管背离所述驱动组件的一侧;连接件,安装于所述衬套上,其上设置有导向杆;第二套管,安装于所述第一套管内,且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带动下以及所述导向杆的导向下沿所述安装座的轴向运动;其中,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脱离;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带动下,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衬套的端面接触或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套与所述第二套管的运动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中至多只有一个与所述衬套的端面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器及驱动盘,所述驱动盘安装于所述驱动器上,所述驱动盘与所述第一套管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驱动盘带动所述第一套管沿所述安装座的轴向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安装座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螺纹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与车架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的形状为棱柱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传良王思祖毕史波王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