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衬套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2292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副车架衬套及车辆,属于副车架隔振领域。副车架衬套包括:外套体,所述外套体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内套体,所述内套体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内套体包括筒形主体部以及位于筒形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筒形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外侧;橡胶体,位于所述外套体与所述内套体之间,并与内套体及外套体硫化成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副车架衬套结构复杂导致装配困难且工作时产生异响的问题。异响的问题。异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车架衬套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车架部分的设计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衬套。

技术介绍

[0002]副车架衬套作为副车架的一部分,用于连接副车架与车身。相比刚性连接的副车架,副车架衬套用于隔绝地面传给副车架的振动;提供一定的悬架运动,为底盘操稳及舒适性提供帮助。
[0003]传统的副车架衬套一般包含:上限位块、下限位块、衬套本体组成,需要上述三个零件配合完成副车架限位工作。其中上限位块限制副车架向上运动,下限位块限制副车架向下运动,衬套本体限制整车横向和前后方向的运动。副车架衬套与副车架之间的装配工序如下:将衬套本体压入副车架本体后,在底盘装配线上,将上限位块装配到副车架上,由工装机器推举到车身安装位置,再装下限位块;然后插入安装螺栓,完成紧固工作。上述传统的副车架衬套由于结构复杂,导致与副车架的装配工作较为复杂,同时,三个零件组合的装配特征,容易在相互配合位置因接触面积小而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副车架衬套结构复杂导致装配困难且工作时产生异响的问题。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副车架衬套,包括:外套体,所述外套体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内套体,所述内套体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内套体包括筒形主体部以及位于筒形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筒形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外侧;橡胶体,位于所述外套体与所述内套体之间,并与内套体及外套体硫化成一体。
[0007]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为腰型孔,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为腰型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
[0008]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体的第一端板与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面之间的第一距离b为3

5mm。
[0009]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体的第二端板与所述外套体的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距离c为3

5mm。
[0010]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体的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的长度方向沿副车架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外套体的第一通孔的长度方向沿副车架的前后方向延伸。
[0011]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孔壁与所述筒形主体部的之间的第三距离a为4

6mm。
[0012]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弧形孔壁与所述内套体的筒形主体部之间的橡胶体的厚度略大于所述外套体的厚度。
[0013]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弧形孔壁与所述筒形主体部的之间的最大距离d为10

20mm。
[0014]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橡胶体上设置两个镂空孔,两个所述镂空孔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内套体两侧;所述镂空孔朝向所述内套体的一侧为平面,所述镂空孔朝向所述外套体的一侧为弧面。
[0015]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副车架以及上述副车架衬套,所述副车架上设有安装套体,所述副车架衬套安装于所述安装套体内。
[001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衬套及车辆中,采用硫化工艺使副车架衬套的内套体、外套体硫化成一体结构,替代传统的三个零件组合而成的副车架衬套,实现了副车架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横向的限位工作。并且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横向的运动行程均可以独立设计,相互不影响,能同时兼顾操稳与舒适性。且由于副车架衬套一体硫化成型,其消除了现有多个零件配合位置之间的异响;另外,只需一个零件与副车架进行装配,提高了整车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衬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中外套体的立体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中内套体的立体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副车架衬套中橡胶体的立体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衬套的俯视图;
[0024]图6为图5中A

A向剖视图;
[0025]图7为图5中B

B向剖视图;
[0026]图8为本技术提的副车架与副车架衬套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1]如图1

7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衬套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副车架衬套10用于安装于副车架20上实现副车架20与车身的隔振安装。参照图1

图4所示,该副车架衬套10包括:外套体11、内套体12以及位于所述外套体11与所述内套体12之间,并与内套体12及外套体11硫化成一体的橡胶体13。其中,所述外套体11为塑料制成,所述内套体12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外套体11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11a;所述内套体12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二通孔12a,所述内套体12包括筒形主体部121以及位于筒形主体部121两侧的第一端板122与第二端板123,所述筒形主体部12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体,所述外套体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一通孔;内套体,所述内套体上设有贯通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内套体包括筒形主体部以及位于筒形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筒形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外侧;橡胶体,位于所述外套体与所述内套体之间,并与内套体及外套体硫化成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腰型孔,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为腰型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体的第一端板与所述外套体的第一端面之间的第一距离b为3

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体的第二端板与所述外套体的第二端面之间的第二距离c为3

5mm。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奇谋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