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9012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甘露糖和/或甘露糖药用衍生物和/或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结合物在制备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甘露糖是以甘露聚糖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是一种单糖化合物,不仅无毒,且对人体无害,更无刺激性,其化学性质稳定,制剂配方简单,起效性好,制成滴眼液应用于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时方式便捷,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
,具体涉及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全球有上亿人罹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AMD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干性(萎缩性)AMD和湿性(新生血管型或渗出性)AMD,是一种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其中干性AMD以脉络膜下玻璃膜疣沉积和地图状萎缩形成为主要特点,眼底还没有新生血管、也没有出血等,只是黄斑区色素紊乱,出现了黄色点状沉着物,这一阶段可以进行干预治疗,视力可恢复。干性AMD约占所有AMD的80

90%,但干性AMD可能转化为湿性AMD。湿性AMD则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为突出特征,出现了严重的视力障碍,已经有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等形成,是AMD导致失盲的主要原因,占AMD致盲病例的80

90%。湿性AMD也是现有抗血管药物的主要治疗方向。
[0003]AMD导致的失盲率高达8.7%,而人口的老龄化、电子产品的使用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加都会导致AMD患者数量的增长,这个领域有着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干性AMD的药物上市,治疗湿性AMD的药物主要为抗VEGF药物,这些药物包括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雷莫芦单抗以及原用于治疗癌症的贝伐珠单抗,其主要的给药方式采取的是玻璃体腔内注射。
[0004]在抗VEGF药物中,阿柏西普给药剂量优势明显,与雷珠单抗的1月1次给药方案相比,后续可维持2个月1次的治疗间隔,但其注射频率仍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并且抗VEGF药物的使用对医院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还需要对医生进行特殊的药物注射专业培训,不当的操作会导致药物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此外,目前国内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药物价格昂贵,患者每年分别需承担1.78万元、4.39万元和5.24万元的治疗费用。
[0005]对于抗VEGF药物,很多医生在寻求降低眼内注射频率的疗法过程中发现,使用抗VEGF药物疗法很难痊愈,如果降低注射频率会带来更高的复发率。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从长期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经过数年的治疗后,其疗效会开始减弱,致使许多患者的病情和开始治疗时基本无异。此外,并不是所有AMD患者都可以使用VEGF抑制剂来进行治疗,大约50%的湿性AMD患者对VEGF抑制剂无效。由此可见,抗VEGF药物疗法高昂的价格和复杂的眼内注射给药方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和负担,因此市场上急需一款使用便捷,价格低廉且给药方式简便的药物来治疗AMD。
[0006]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还包括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病理性近视引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角膜或结膜新生血管中的任一种或其并发症。另外眼表的角膜和结膜很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包括微生物感染、物理撞击、化学成分损伤、显微外科手术或硬性隐形眼镜佩戴相关的角膜结膜新生血管疾病。
[0007]甘露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分子量180.16,CAS号:3458

28

4,是一种单糖,是多种多糖的组成成分。甘露糖常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植物果皮中,如柑橘皮中,桃、苹果等水果中也有少量游离的甘露糖。象牙棕榈子、酵母、红藻、血清球蛋白、卵类粘蛋白和结核杆菌中均含有甘露糖的聚糖。甘露糖为无色或白色的晶体粉末,味甜带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甘露糖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方式:提取,化学合成和酶催化合成。提取方法可由富含甘露糖的聚糖(如:象牙棕榈子、酵母甘露聚糖等)水解提取制备;化学合成是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甘露糖的制备方法,但是都需要用到金属催化剂,对环境保护也不利,且纯化困难步骤复杂;酶催化合成是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异构酶来进行甘露糖的制备。
[0008]甘露糖在人体内不能很好地代谢,所以口服后甘露糖进入糖类代谢过程并不明显,即使从外部进入人体内的甘露糖也不会引起血糖浓度的显著升高。
[0009]此前并未有报道将甘露糖及其衍生物应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及作为VEGF抑制剂药物辅助及联合用药的应用。
[0011]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眼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眼部疾病的应用,尤其是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中的应用。
[001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病理性近视引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角膜或结膜新生血管中的任一种或其并发症。此外,与眼睛损伤、显微外科手术或硬性隐形眼镜佩戴相关的角膜结膜新生血管疾病也包括在内。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防”是指减少受试者患上疾病的风险或者延迟受试者患病或延迟症状出现时间的预防性干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治疗”是指改善受试者的疾病或症状的发展状态的治疗性干预,包括使受试者的疾病或症状消退,减缓受试者疾病或症状的进程,减轻受试者疾病或症状的严重程度,或减少导致疾病或症状的细胞、生理或生物化学病因或机理。
[0014]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甘露糖,是一种单糖。任何来源的甘露糖只要满足纯度等性质要求,均可用于本专利技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例如可以从如下途径中的一种得到:(1)化学合成制备:由葡萄糖经过金属催化转化成甘露糖;或由果糖经过金属催化转化成甘露糖;还可以由甘露醇(海带制碘工业的副产品)经过金属催化转化成甘露糖;(2)提取制备:由富含甘露糖的聚糖(如:象牙棕榈子、酵母甘露聚糖等)提取水解制备;(3)酶催化合成制备:由葡萄糖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异构酶异构转化成甘露糖;或由果糖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异构酶异构转化成甘露糖;(4)由市场直接购入。
[0015]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甘露糖和/或甘露糖药用衍生物和/或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结合物在制备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6]具体地,所述的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各类结合物为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的一水合物/二水合物等水合物、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的钠盐/钾盐钙盐/氨基硫酸盐/盐酸盐等盐型化合物、甘露糖及其药用衍生物的乙醇结合物/醚类结合物等溶剂结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其次,所述甘露糖的衍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甘露糖的二聚体、甘露糖的多聚体、甘露糖的前药、甘露糖酯及其衍生物、甘露糖醇及其衍生物、磷酸甘露糖及其衍生物、岩藻糖及其衍生物和乙酞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甘露糖胺及其衍生物、脱氧甘露糖及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甘露糖和/或甘露糖药用衍生物和/或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结合物在制备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应用为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物;所述的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为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病理性近视引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角膜或结膜新生血管中的任一种和/或其并发症;所述的眼表新生血管相关性疾病还包括与眼睛损伤、显微外科手术或硬性隐形眼镜佩戴相关的角膜结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的剂型包括眼用制剂,如滴眼剂、乳液剂、眼凝胶剂、眼膏剂、眼贴剂、洗眼剂、眼内注射剂;所述的药物的剂型还包括胶囊剂、片剂、颗粒剂、脂质体、微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结合物包括甘露糖和/或甘露糖药用衍生物的水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结合物包括甘露糖和/或甘露糖药用衍生物的钠盐、钾盐、钙盐、氨基硫酸盐、盐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甘露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结合物包括甘露糖及甘露糖药用衍生物的乙醇结合物、醚类结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露糖的药用衍生物包括甘露糖的二聚体、甘露糖的多聚体、甘露糖的前药、甘露糖酯及其衍生物、甘露糖醇及其衍生物、磷酸甘露糖及其衍生物、岩藻糖及其衍生物、乙酞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甘露糖胺及其衍生物、脱氧甘露糖及其衍生物、甘露呋喃糖及其衍生物、甘露糖醛酸及其衍生物、吡喃甘露糖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露糖的药用衍生物包括卤代化合物、磷酸化合物、硫酸化合物、C2

5酰胺化合物、C2

5酰基化合物、C1

5烷基化合物、C6

8芳基化合物、C6

8烷基化合物、C6

8酰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琳郭树华王琦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普乐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