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8909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包括托盘和多个液冷带,多个液冷带在托盘上并排布置,液冷带内注有冷却液且液冷带上设置有供冷却液循环进出的进液管、出液管;液冷带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并相互平行的带体,任意相邻两个带体之间均通过连接体连接且多个连接体交错分布,带体垂直于托盘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带体之间均设置有电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液冷带结构的设置,使得每个电芯四面进行液冷,采用多功能液冷带环绕电芯进行单独冷却,冷却效果提高2倍;在液冷带内设置进液流道、出液流道,使得冷却液循环流动,确保冷却效果。确保冷却效果。确保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液冷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池包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风冷电池包,风冷流道长,内部流场难以均衡,造成不同区域内冷却效果的差异,存在电池温差大、不能防液防尘,体积大(主要是风扇和风道占用体积)、成本高等问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了。而采用液冷散热形式的电池包,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将电池热量快速带出,能够保证电池包内电池模块之间的温差较小,能够使电池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目前液冷板安装在电池系统的底部或者位于电池侧面的窄面位置,但是电池的发热高温区位于电池的宽面中心位置,通过在电池底部或侧面的窄面设置液冷板来带走电池的发热量的方式,无法高效率的达到目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
[000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包括托盘和多个液冷带,多个液冷带在托盘上并排布置,液冷带内注有冷却液且液冷带上设置有供冷却液循环进出的进液管、出液管;液冷带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并相互平行的带体,任意相邻两个带体之间均通过连接体连接且多个连接体交错分布,带体垂直于托盘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带体之间均设置有电芯。
[0005]优选的,液冷带的带体、连接体内均设置有相互独立的进液流道、出液流道,连接体的进液流道与其相邻的两个带体的进液流道连通,连接体的出液流道与其相邻的两个带体的出液流道连通,其中:液冷带中处于一端的带体上设置有与其进液流道连通的所述进液管以及与其出液流道连通的所述出液管,液冷带中处于另一端的带体的进液流道、出液流道连通。
[0006]优选的,液冷带中,带体、连接体的进液流道内均设置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一翅片,第一翅片两侧分别与进液流道的内侧壁、外侧壁连接,且带体的第一翅片与连接体的第一翅片一体连接。
[0007]优选的,第一翅片具有S型截面。
[0008]优选的,液冷带中,带体、连接体的出液流道内均设置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二翅片,且带体的第二翅片与连接体的第二翅片一体连接。
[0009]优选的,第二翅片具有S型截面。
[0010]优选的,液冷带中,带体、连接体的进液流道一侧壁均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限位筋,且带体的第一限位筋与连接体的第一限位筋一体连接;液冷带中,带体、连接体的进液流道另一侧壁均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限位筋,且带体的第二限位筋与连接体的第二限位筋一体连接。
[0011]优选的,液冷带中,带体、连接体的出液流道一侧壁均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第三限位
筋,且带体的第三限位筋与连接体的第三限位筋一体连接;液冷带中,带体、连接体的出液流道另一侧壁均平行间隔设置多个第四限位筋,且带体的第四限位筋与连接体的第四限位筋一体连接。
[0012]优选的,还包括进液集流管,多个液冷带的进液管均与进液集流管连接。
[0013]优选的,还包括出液集流管,多个液冷带的出液管均与出液集流管连接。
[001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通过设置液冷带,液冷带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并相互平行的带体,任意相邻两个带体之间均通过连接体连接且多个连接体交错分布,带体垂直于托盘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带体之间均设置有电芯;使得每个电芯四面进行液冷,采用多功能液冷带环绕电芯进行单独冷却,冷却效果提高2倍;本技术在液冷带内设置进液流道、出液流道,使得冷却液循环流动,确保冷却效果;本技术在液冷带的进液流道、出液流道内分别设置S型的第一翅片、第二翅片,大大提高液冷效果;通过在液冷带的进液流道内设置第一限位筋、第二限位筋并在出液流道内设置第三限位筋、第四限位筋,可以有效防止电芯热膨胀造成液冷带塌陷。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中液冷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中液冷带的俯视图;
[0018]图4为图3中A

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
[0020]参照图1

图4,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包括托盘1、多个液冷带2、进液集流管6和出液集流管7,其中:
[0021]液冷带2内注有冷却液且液冷带2上设置有供冷却液循环进出的进液管4、出液管5。多个液冷带2的进液管4均与进液集流管6连接,多个液冷带2的出液管5均与出液集流管7连接。
[0022]多个液冷带2在托盘1上并排布置,液冷带2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并相互平行的带体21,任意相邻两个带体21之间均通过连接体22连接且多个连接体22交错分布,带体21垂直于托盘1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带体21之间均设置有电芯3。
[0023]本实施例中,液冷带2的带体21、连接体22内均设置有相互独立且注有冷却液的进液流道23、出液流道24,连接体22的进液流道23与其相邻的两个带体21的进液流道23连通,连接体22的出液流道24与其相邻的两个带体21的出液流道24连通,其中:液冷带2中处于一端的带体21上设置有与其进液流道23连通的所述进液管4以及与其出液流道24连通的所述出液管5,液冷带2中处于另一端的带体21的进液流道23、出液流道24连通。
[0024]通过设置液冷带2,液冷带2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并相互平行的带体21,任意相邻
两个带体21之间均通过连接体22连接且多个连接体22交错分布,带体21垂直于托盘1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带体21之间均设置有电芯3;使得每个电芯3四面进行液冷,采用多功能液冷带2环绕电芯3进行单独冷却,冷却效果提高2倍;本技术在液冷带2内设置进液流道23、出液流道24,使得冷却液循环流动,确保冷却效果。
[0025]进一步的,为提高液冷带2的液冷效果,如图4所示,液冷带2中,带体21、连接体22的进液流道23内均设置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一翅片25,第一翅片25两侧分别与进液流道23的内侧壁、外侧壁连接,且带体21的第一翅片25与连接体22的第一翅片25一体连接,第一翅片25具有S型截面。
[0026]进一步的,为提高液冷带2的液冷效果,如图4所示,液冷带2中,带体21、连接体22的出液流道24内均设置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二翅片26,且带体21的第二翅片26与连接体22的第二翅片26一体连接,第二翅片26具有S型截面。
[0027]在液冷带2的进液流道23、出液流道24内分别设置S型的第一翅片25、第二翅片26,大大提高液冷效果。...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托盘(1)和多个液冷带(2),多个液冷带(2)在托盘(1)上并排布置,液冷带(2)内注有冷却液且液冷带(2)上设置有供冷却液循环进出的进液管(4)、出液管(5);液冷带(2)包括多个呈直线排列并相互平行的带体(21),任意相邻两个带体(21)之间均通过连接体(22)连接且多个连接体(22)交错分布,带体(21)垂直于托盘(1)设置且任意相邻两个带体(21)之间均设置有电芯(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液冷带(2)的带体(21)、连接体(22)内均设置有相互独立且注有冷却液的进液流道(23)、出液流道(24),连接体(22)的进液流道(23)与其相邻的两个带体(21)的进液流道(23)连通,连接体(22)的出液流道(24)与其相邻的两个带体(21)的出液流道(24)连通,其中:液冷带(2)中处于一端的带体(21)上设置有与其进液流道(23)连通的所述进液管(4)以及与其出液流道(24)连通的所述出液管(5),液冷带(2)中处于另一端的带体(21)的进液流道(23)、出液流道(24)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液冷带(2)中,带体(21)、连接体(22)的进液流道(23)内均设置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第一翅片(25),第一翅片(25)两侧分别与进液流道(23)的内侧壁、外侧壁连接,且带体(21)的第一翅片(25)与连接体(22)的第一翅片(25)一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翅片(25)具有S型截面。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液冷带(2)中,带体(21)、连接体(22)的出液流道(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之胜陈宏庆陈迎君彭秋丽齐修伍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鼎流体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