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4305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02
本技术涉及冷却结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包括进液管、排液管、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连接管;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包覆在充电模块上,且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的内部均具有冷却流道;第一冷却板的进液端与进液管连通,第二冷却板的进液端通过连接管与第一冷却板的出液端连通,第二冷却板的出液端与排液管相连通。本技术通过向进液管内通入冷却液,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一冷却板、连接管、第二冷却板,再通过排液管回流,实现循环液冷,通过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对充电模块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冷却管与充电模块之间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冷却结构,具体为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1、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交流ac220v市电转换为高压直流电(如dc400v)给动力电池进行充电,保证车辆正常行驶。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模块一般安装在电动汽车的前舱内,需通过支架稳固的与车身连接,防止晃动松脱,同时在电源转换时产生热量,需要对车载充电模块进行冷却,目前多通过液冷或风冷进行散热。

2、由于风冷散热效果较差,因此现阶段多采用循环液冷或风冷液冷组合冷却,但是传统的液冷结构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冷却管进行循环液冷,冷却管与充电模块之间的换热面积较小,实际冷却效果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

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用于对汽车的车载充电模块进行冷却,具体包括进液管、排液管、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连接管;

3、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包覆在充电模块上,且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的内部均具有冷却流道;

4、第一冷却板的进液端与进液管连通,第二冷却板的进液端通过连接管与第一冷却板的出液端连通,第二冷却板的出液端与排液管相连通;

5、通过向进液管内通入冷却液,使得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冷却板、连接管、第二冷却板,再由排液管回流而出,实现对充电模块的循环液冷。

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方案,第二冷却板远离连接管的一侧安装有集流管,第二冷却板内部的冷却流道分为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进液流道设置在第二冷却板的一端内部,出液流道设置在第二冷却板的另一端内部,且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之间通过集流管相连通。

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排液管为u字形管路,u字形包覆在第二冷却板的一端外壁上,u字形靠近连接管的一端内壁具有开口,且开口与第二冷却板的出液端相连通,u字形的另一端具有延伸部,且延伸部分别与集流管、进液管的外壁相贴合。

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方案,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内部冷却流道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流道相互之间平行分布。

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方案,集流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的数量总和一致,且每个通孔均对应连通一个进液流道或出液流道。

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方案,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的纵截面均为u字形,u字形的开口朝下并包覆在充电模块的外表面。

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方案,进液管、集流管、排液管、第一冷却板、第二冷却板均为铝合金型材。

12、本技术所提出的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通过向进液管内通入冷却液,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一冷却板、连接管、第二冷却板,再通过排液管回流,实现循环液冷,而且通过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内部多冷却流道的设计,并对充电模块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冷却管与充电模块之间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冷却效果。

1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15、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冷却液的流向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1)、排液管(3)、第一冷却板(4)、第二冷却板(5)、连接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冷却板(5)远离连接管(8)的一侧安装有集流管(2),第二冷却板(5)内部的冷却流道分为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进液流道设置在第二冷却板(5)的一端内部,出液流道设置在第二冷却板(5)的另一端内部,且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之间通过集流管(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排液管(3)为U字形管路,U字形包覆在第二冷却板(5)的一端外壁上,U字形靠近连接管(8)的一端内壁具有开口,且开口与第二冷却板(5)的出液端相连通,U字形的另一端具有延伸部,且延伸部分别与集流管(2)、进液管(1)的外壁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板(4)和第二冷却板(5)内部冷却流道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流道相互之间平行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集流管(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的数量总和一致,且每个通孔均对应连通一个进液流道或出液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冷却板(4)和第二冷却板(5)的纵截面均为U字形,U字形的开口朝下并包覆在充电模块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进液管(1)、集流管(2)、排液管(3)、第一冷却板(4)、第二冷却板(5)均为铝合金型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1)、排液管(3)、第一冷却板(4)、第二冷却板(5)、连接管(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冷却板(5)远离连接管(8)的一侧安装有集流管(2),第二冷却板(5)内部的冷却流道分为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进液流道设置在第二冷却板(5)的一端内部,出液流道设置在第二冷却板(5)的另一端内部,且进液流道和出液流道之间通过集流管(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模块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排液管(3)为u字形管路,u字形包覆在第二冷却板(5)的一端外壁上,u字形靠近连接管(8)的一端内壁具有开口,且开口与第二冷却板(5)的出液端相连通,u字形的另一端具有延伸部,且延伸部分别与集流管(2)、进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松青操军郑炜陈宏庆徐漫郑建军张蹈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鼎流体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