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1048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包括越障单元和可拆卸设于越障单元上的收纳把手;越障单元包括支撑骨架、设于支撑骨架顶部的防滑板;支撑骨架包括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的支撑单元和设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之间的加强板;每个支撑单元上沿其纵向设有多个第一漏液孔;防滑板上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防滑减重孔;防滑板上设有和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第一漏液孔位置相应且大小形状一致的第二漏液孔;第一漏液孔和第二漏液孔相通,越障单元不使用时,收纳把手固定于第一漏液孔和第二漏液孔相通的通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应对一些复杂路况,可用于过沟、越壕、铺设路面,能够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能够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能够提升车辆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配套工具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在野外环境和边远地区行驶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因自然(天气、地质等)引发的路况恶化(泥泞、深坑等),而此类情况通常会导致车辆发生抛锚、侧滑等故障,无法继续前进;而通过越障板能够在路况条件允许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利用遇险车辆自身的动力装置与辅助装置相互配合作用,在受困环境(沉陷、侧滑等)中实现车辆的自助越障或自救;可见,为了提高挂车的通过性,需要在挂车上携带越障板。
[0003]传统应用在挂车上的越障板多设置为货箱的箱板,在行驶过程中常因货箱内货物震动而导致越障板变形无法使用,且在拆下使用时,货箱内货物四周无遮挡,使得货物容易撒落,造成危险;另外,由于货箱型越障板多为螺栓固定,每次使用时需要拆卸多组螺栓,使用后再安装恢复,操作及其不方便,费时费力;再者,越障板若存放在车厢里将必然占用挂车的存储空间。虽然,现有专利CN201320595876.6公开了一种越野挂车用篷杆支座结构,支座立管焊接在底板上,支座立管为方管;平时越障板放置在卡槽内,虽然不占用车厢空间,但越障板使用时,装拆依旧不方便,而且容易积水,车辆的通过性差,越障板的使用寿命短。
[0004]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收纳方便、且能够防积水、有效提升车辆通过性的挂车用越障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通过在越障单元上设可拆卸的收纳把手,在越障单元不使用时,通过收纳把手上将越障单元固定在挂车蓬杆上,不影响蓬杆的正常使用,不占用货箱内部空间;当越障单元投入使用时,将收纳把手从挂车上拆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越障单元采用在船形支撑骨架上设船形防滑板和加强板,在防滑板上沿支撑骨架纵向均匀间隔设多个防滑减重孔,在使车轮防滑的同时还能够使防滑板更加轻便,节约制造成本;在防滑板、加强板和支撑骨架上设多个漏液孔,防止支撑单元内部、防滑板与支撑单元以及地面形成的密闭空间积水,实现车辆高效过沟和延长越障单元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应对一些复杂路况,可用于过沟、越壕、铺设路面,能够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能够解决现有的越障板在行驶过程中常因货箱内货物震动而导致越障板变形无法使用,越障板每次使用时需要拆卸多组螺栓,操作及其不方便、以及越障板容易积水导致车辆通过性差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包括越障单元和可拆卸设于所述越障单元上的收纳把手;所述越障单元包括支撑骨架、设于所述支撑骨架顶部的防滑板;其中,
[0007]所述支撑骨架包括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的支撑单元和设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之间
的加强板;
[0008]每个所述支撑单元上沿其纵向设有多个第一漏液孔;
[0009]所述防滑板上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防滑减重孔;
[0010]所述防滑板上设有和所述支撑单元上的第一漏液孔位置相应且大小形状一致的第二漏液孔;
[0011]所述第一漏液孔和所述第二漏液孔相通,
[0012]所述越障单元不使用时,所述收纳把手固定于所述第一漏液孔和所述第二漏液孔相通的通道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板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所述支撑骨架的宽度和长度相匹配;
[0014]所述支撑单元为倒置的船形槽状结构;
[0015]所述防滑板覆盖在所述支撑单元的顶部;
[0016]所述防滑板与所述支撑单元的顶部形态相配套。
[0017]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板在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之间沿所述支撑单元的纵向中心轴线方向依次均匀间隔设置至少2个;
[0018]所述加强板上设有通孔。
[0019]进一步地,所述收纳把手包括可拆卸设于所述第一漏液孔和所述第二漏液孔的连通通道的旋转轴和设于所述旋转轴两侧的手柄。
[002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底板和垂直设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
[0021]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防滑板相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板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端板和设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的盖板;
[0023]所述盖板的形态和所述支撑单元的顶部形态相配套;
[0024]两个所述端板分别与所述支撑单元的两端贴合。
[0025]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减重孔设于所述盖板上;
[0026]所述防滑减重孔在所述盖板上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单元之间均匀间隔设置。
[0027]进一步地,所述端板上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三漏液孔;
[0028]所述第二漏液孔设于所述盖板上。
[0029]进一步地,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相接的底边为平直边,所述侧板与所述盖板相接的边为倒置的船形边;
[0030]所述第一漏液孔设于所述底板上。
[0031]进一步地,所述端板设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的两端;
[0032]所述底板与所述端板的相接处设有第四漏液孔。
[0033]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0034]本技术的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通过在越障单元上设可拆卸的收纳把手,在越障单元不使用时,通过收纳把手上将越障单元固定在挂车蓬杆上,不影响蓬杆的正常使用,不占用货箱内部空间;当越障单元投入使用时,将收纳把手从挂车上拆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越障单元采用在船形支撑骨架上设船形防滑板和加强板,在防滑板上沿支撑骨架纵向均匀间隔设多个防滑减重孔,在使车轮防滑的同时还能够使防滑板更加轻便,节
约制造成本;在防滑板、加强板和支撑骨架上设多个漏液孔,防止支撑单元内部、防滑板与支撑单元以及地面形成的密闭空间积水,实现车辆高效过沟和延长越障单元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应对一些复杂路况,可用于过沟、越壕、铺设路面,能够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能够解决现有的越障板在行驶过程中常因货箱内货物震动而导致越障板变形无法使用,越障板每次使用时需要拆卸多组螺栓,操作及其不方便、以及越障板容易积水导致车辆通过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内部视角);
[003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外部视角);
[00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加强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收纳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的收纳把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42]在所有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越障单元和可拆卸设于所述越障单元上的收纳把手(3);所述越障单元包括支撑骨架(1)、设于所述支撑骨架(1)顶部的防滑板(2);所述支撑骨架(1)包括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的支撑单元(11)和设于相邻两个支撑单元(11)之间的加强板(12);每个所述支撑单元(11)上沿其纵向设有多个第一漏液孔(13);所述防滑板(2)上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防滑减重孔(21);所述防滑板(2)上设有和所述支撑单元(11)上的第一漏液孔(13)位置相应且大小形状一致的第二漏液孔(22);所述第一漏液孔(13)和所述第二漏液孔(22)相通,所述越障单元不使用时,所述收纳把手(3)固定于所述第一漏液孔(13)和所述第二漏液孔(22)相通的通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板(2)的宽度和长度均与所述支撑骨架(1)的宽度和长度相匹配;所述支撑单元(11)为倒置的船形槽状结构;所述防滑板(2)覆盖在所述支撑单元(11)的顶部;所述防滑板(2)与所述支撑单元(11)的顶部形态相配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2)在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11)之间沿所述支撑单元(11)的纵向中心轴线方向依次均匀间隔设置至少2个;所述加强板(12)上设有通孔(1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挂车用防积水越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把手(3)包括可拆卸设于位置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漏液孔(13)和所述第二漏液孔(22)的连通通道的旋转轴(31)和设于所述旋转轴(31)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林周璇徐波曹宇曲学春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