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三维集成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0002]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显存)芯粒对带宽容量的要求日益增加,用于C2W(Chip to Wafer,芯片晶圆异质集成)的HBM芯粒中通常需要高密度的硅通孔互连。现有硅通孔工艺通常为:提供硅衬底,并采用深反应性离子蚀刻在硅衬底中形成通孔,并在通孔的侧壁形成热氧化层,再去除热氧化层,之后在通孔的侧壁和底部形成绝缘层,并在绝缘层上形成导电材料以填充满通孔。该种工艺对刻蚀机台选择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并且现有硅通孔互联工艺存在以下问题:(1)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有较高的电容结构,或者随着DRAM后段结构的复杂化、RDL(布线层,Redietribution Layer)增加等变化,导致顶层金属距离硅晶圆的距离增加,由此增加了TDV(介质通孔,Through Dielect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第一硅晶圆,所述第一硅晶圆正面带有器件层;在第一硅晶圆的器件层上沉积第一介质层,并在所述第一介质层上刻蚀形成TDV;在所述TDV上沉积第二介质层,以使所述TDV开口封闭且内部中空;在封口后的所述第一硅晶圆正面进行RDL,形成布线层;将第一硅晶圆与第二硅晶圆键合并减薄,所述第二硅晶圆为也具有布线层的硅晶圆,所述第一硅晶圆的布线层与所述第二硅晶圆的布线层相对设置;在键合后的所述第一硅晶圆的背面进行刻蚀,使得所述TDV再次开口连通,且被刻蚀后的TDV底部停留在第一停留层上,从而得到空腔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停留层为所述第一硅晶圆中布线层的氮化硅薄膜;优选的,所述第二介质层的厚度为0.5μm
‑
50μ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所述空腔结构后,在所述空腔结构的侧壁上沉积第三介质层,并在所述第一硅晶圆背面继续进行刻蚀,以使所述空腔结构底部停留在第二停留层上;优选的,所述第二停留层为所述第一硅晶圆中布线层的金属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腔结构中依次沉积出阻挡层和种子层,并填充所述空腔结构,得到TSV结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通孔互联的空腔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瑞霞,胡杏,李琳瑜,陈闰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维半导体集成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