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9491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具有良好的可靠度且容易制作。车体后部结构包括:侧梁,设置在车辆的侧面,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侧框,设置在车辆的侧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侧梁的后侧,并与侧梁连接。后侧框包括:后侧框主体,具有缺口部,缺口部位于后侧框主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上;以及补片构件,覆盖后侧框主体的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的一部分以封闭缺口部,且补片构件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位于后侧框主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更外侧的位置。方向的外侧的边缘更外侧的位置。方向的外侧的边缘更外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后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体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针对后方碰撞载荷来保护配设在后地板下方的车辆构件的保护性能,研发了各种各样的车体后部结构。
[0003]举例而言,现有技术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后侧框从后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至与侧梁的后部再次重叠的位置。然而,在现有技术文献1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将后侧框连接到位于后侧框车宽方向外侧的侧梁(后内面板侧)时,会使后侧框的前端的一侧需要在车宽方向上扩大以进行连接,而这种仅有一部分的宽度需要进行扩大形成的零件在成型上较为困难。
[0004][现有技术文献][0005][专利文献][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20

199842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具有良好的可靠度且容易制作。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车体后部结构包括:侧梁,设置在车辆的侧面,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侧框,设置在车辆的侧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侧梁的后侧,并与侧梁连接。后侧框包括:后侧框主体,具有缺口部,缺口部位于后侧框主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上;以及补片构件,覆盖后侧框主体的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的一部分以封闭缺口部,且补片构件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位于后侧框主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更外侧的位置。
[000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补片构件的一端设有凸缘,凸缘自补片构件的与后侧框主体重叠的表面的边缘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
[00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车体后部结构还包括:后内面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后侧框与侧梁的上方,其中在后内面板的下部设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车辆的侧面,并位于后侧框的前端,且连接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后侧框与侧梁连接,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后侧框与后内面板,且补片构件的凸缘固定于连接部上。
[00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往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第一连接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与后侧框主体的侧表面的侧面以及侧梁连接,第二连接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与补片构件连接,第二连接部沿着车宽方向的一侧与后内面板连接,且补片构件的凸缘固定于第二连接部靠近后侧框主体的部位。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补片构件的凸缘固定于侧梁上。
[00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缺口部相对于后侧框主体的长度方向在车辆上下方
向倾斜,后侧框主体并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上形成倾斜部,且补片构件覆盖并固定于倾斜部上。
[0014]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体后部结构的后侧框中,能够通过单独设置的补片构件来与后侧框本体进行组合并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且补片构件能被控制为容易成形的形状,因此,在后侧框本体进行组合后能用以取代原本后侧框不易成形的部位,进而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成形性。并且,通过将补片构件相对于后侧框主体的长度方向在车辆上下方向倾斜地固定于后侧框主体上,当对后侧框施加负荷时,后侧框主体与补片部件之间的间隙可不易破裂,提高了负荷特性,而使车体后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可靠度。此外,通过后侧框的补片构件连续地固定在侧梁侧(后内面板侧),也可以将载荷从后侧框平稳地传递到侧梁侧(后内面板侧),而使车体后部结构具有良好的可靠度。
[0015]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体后部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的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从车体斜后方观看时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4是图3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移去补片构件时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的底视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00:车体后部结构;
[0023]110:后侧框;
[0024]111:后侧框主体;
[0025]111N:缺口部;
[0026]111T:倾斜部;
[0027]112:补片构件;
[0028]112F:凸缘;
[0029]120:侧梁;
[0030]130:后轮罩;
[0031]140:后内面板;
[0032]141:连接部;
[0033]141a:第一连接部;
[0034]141b:第二连接部;
[0035]R: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体后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局部区域R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从车体斜后方观看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移去补片构件时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的
底视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方便起见,如图所示定义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按照该定义说明各部分的构成。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分别相当于车辆的长度方向、车宽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车体后部结构100是指车辆中位于后端附近的车架的部分结构。以下将以图1至图5说明车体后部结构100的具体结构。
[0037]请参照图1至图3,车体后部结构100包括分别设置于车辆的左右两侧的后侧框110、侧梁120、后轮罩130以及后内面板140。如图1与图2所示,后侧框110与侧梁120设置在车辆的侧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后侧框110位于侧梁120的后侧,并与侧梁120连接。如图3所示,后轮罩130设置在后侧框110的车宽方向外侧。如图1至图3所示,后内面板140用于构成车身后侧部的内壁,并设在后轮罩130的外侧,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后侧框110与侧梁120的上方,且后内面板140自与后侧框110与侧梁120的连接处往斜后上方延伸。
[0038]具体而言,如图3至图5所示,后侧框110包括后侧框主体111以及补片构件112。后侧框主体111具有缺口部111N,缺口部111N位于后侧框主体111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上。补片构件112覆盖后侧框主体111的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的一部分以封闭缺口部111N,且补片构件112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位于后侧框主体111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更外侧的位置。
[0039]如此,虽然后侧框110在与侧梁120以及后内面板140的连接侧的部分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尺寸宽度,但由于车体后部结构100的后侧框110能够通过单独设置的补片构件112来与后侧框110本体进行组合并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且补片构件112能被控制为容易成形的形状,因此,在后侧框110本体进行组合后能用以取代原本后侧框110不易成形的部位,进而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成形性。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梁,设置在车辆的侧面,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侧框,设置在车辆的侧面,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所述侧梁的后侧,并与所述侧梁连接,且所述后侧框包括:后侧框主体,具有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位于所述后侧框主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表面上;以及补片构件,覆盖所述后侧框主体的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所述侧表面的一部分以封闭所述缺口部,且所述补片构件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位于所述后侧框主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边缘更外侧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补片构件的一端设有凸缘,所述凸缘自所述补片构件的与所述后侧框主体重叠的表面的边缘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内面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后侧框与所述侧梁的上方,其中在后内面板的下部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车辆的侧面,并位于所述后侧框的前端,且所述连接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后侧框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羽祐哉坪井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