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7451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其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包括具有半圆形结构的第一感应圈,第二感应器包括具有半圆形结构的第二感应圈;还包括用于安装第一感应器的第一立架和用于安装第二感应器的第二立架,还包括用于调节第一立架与第二立架间距的调节装置,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第一立架与第二立架相对移动,以使第一感应圈及第二感应圈同步水平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保证第一感应圈和第二感应圈进入到曲轴内圆角的位移量一致,同时在淬火时可以避免第一感应圈和第二感应圈发生水平位移,保证曲轴轴颈和内圆角淬火区域符合要求,进而保证曲轴轴颈及内圆角处一次性淬火的位置精度。位置精度。位置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曲轴热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船用发动机所使用的曲轴绝大多数为锻钢曲轴,也有少部份球铁曲轴。为了提高大型曲轴的疲劳强度,钢曲轴通常要进行调质处理,强度要求更高的锻钢曲轴还要进行轴颈表面+圆角淬火强化处理。对于高强度船用发动机曲轴而言,曲轴轴颈上会加工卸荷槽,也称之内切圆角,该圆角沿轴颈槽根部向内凹陷,曲轴的每个轴颈的内切圆角,都需要采用中频淬火强化,来提高内切圆角处的硬度,进而提高曲轴的疲劳强度及寿命。
[0003]一般曲轴轴颈上的圆角为外圆角,通过中频感应可以将外圆角和轴颈同时加热,由于内切圆角在轴颈槽内,采用普通曲轴感应淬火方式,无法完成内圆弧和轴颈的同时加热淬火,采用一个感应器分两次加热两侧圆角,会在轴颈上留出一条软带,影响轴颈的耐磨性和强度。中国专利CN101899560A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内切曲轴圆角淬火工艺方法,其采用的方案是采用两套感应器,感应器采用偏心结构,感应器的有效圈为矩形半圈形状,两套感应器同时向下运动,然后再左右背向运动,感应器的有效圈进入两侧的内切圆角,形成一个完整的包合面,从而一次完成曲轴内切圆角及轴颈淬火。上述专利虽然可以解决轴颈上软带问题,但申请人发现上述工艺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的,上述专利中两套感应器的上端分别连接一个淬火变压器,两个感应器分别由独立的驱动机构完成上下、左右运动,由于两个感应器在进入两侧的内切圆角中时,是独立受驱动机构控制,会存在两个感应器进入内切圆角的位移量不一致,导致内切圆角及轴颈淬火区域存在偏差,同时两套感应器之间在水平方向无定位约束,且两套感应器跨在曲轴轴颈的顶部,在曲轴旋转过程中,两套感应器在随曲轴旋转过程中会发生摆动,进而使两套感应器在水平方发生相对位移,进一步加剧内切圆角及轴颈处淬火区域偏差,无法保证曲轴轴颈及内圆角处一次性淬火的位置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及淬火方法,来解决现有的淬火装置及工艺存在曲轴轴颈及内圆角处一次性淬火位置精度差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其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包括具有半圆形结构的第一感应圈,所述第二感应器包括具有半圆形结构的第二感应圈;
[0007]还包括用于安装第一感应器的第一立架和用于安装第二感应器的第二立架,第一立架及第二立架竖直平行设置;
[0008]所述第一立架下端开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呈半圆弧状,
第一感应圈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口内,且开口朝下,第一感应圈至少一部分延伸出第一立架远离第二立架的一侧;
[0009]所述第二立架下端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口大小及位置对应的第二安装口,第二感应圈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口内,且开口朝下,第二感应圈至少一部分延伸出第二立架远离第一立架的一侧;
[0010]第一立架与第二立架用于通过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跨接在曲轴轴颈上,第一立架及第二立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一立架与第二立架间距的调节装置,在所述调节装置的作用下,第一立架与第二立架相对移动,以使第一感应圈及第二感应圈同步水平移动。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架与第二立架之间通过若干销轴进行活动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有多组,分别位于第一立架及第二立架外边缘之间,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正反螺杆,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立架外边缘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立架外边缘固定连接,正反螺杆水平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其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螺纹连接。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架包括两块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设置第一侧板,两块第一侧板之间固定设置有三个第一定位块,其中一个第一定位块位于第一安装口顶端,另外两个第一定位块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口开口处两端,三个第一定位块远离第一立架的一端凸出第一感应圈内壁;第二立架包括两块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设置第二侧板,两块第二侧板之间固定设置有三个第二定位块,三个第二定位块在第二安装口内的位置与第一定位块水平对应,三个第二定位块远离第二立架的一端凸出第二感应圈内壁。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架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喷水盒,两个第一喷水盒相对于第一安装孔中心对称,两个第一喷水盒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安装口相连通的第一喷水口;所述第二立架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喷水盒,第二喷水盒与第一喷水盒位置对应,两个第二喷水盒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安装口相连通的第二喷水口;所述第一喷水盒位于两块第一侧板之间,第一喷水盒朝第一喷水口的一面设置有若干朝第一安装口方向清洗的第一喷水孔;所述第二喷水盒位于两块第二侧板之间,第二喷水盒朝第二喷水口的一面设置有若干朝第二安装口方向清洗的第二喷水孔;第一喷水盒远离第一喷水口的一侧及第二喷水盒远离第二喷水口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淬火冷却管。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感应圈包括两个相对于第一安装口中心对称的第一有效圈,两个第一有效圈通过第一安装口顶端的第一定位块相互隔开;所述第二感应圈包括两个相对于第二安装口中心对称的第二有效圈,两个第二有效圈通过第二安装口顶端的第二定位块相互隔开;
[0015]所述第一感应器还包括与第一感应圈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组件,所述第一导电排组件包括第一正极导电排、第一负极导电排及第一串联导电排,两个第一有效圈的其中一端分别与第一正极导电排及第一负极导电排相连接,两个第一有效圈的另外两端通过第一串联导电排相连接;
[0016]所述第二感应器还包括与第二感应圈相连接的第二导电排组件,所述第二导电排组件包括第二正极导电排、第二负极导电排及第二串联导电排,两个第二有效圈的其中一端分别与第二正极导电排及第一负极导电排相连接,两个第二有效圈的另外两端通过第二
串联导电排相连接。
[0017]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与第一感应及第二感应器进行并联连接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固定座及导电装置,所述固定座活动设置在第一立架及第二立架顶端,且第一立架及第二立架可相对于固定座水平移动,导电装置设置在固定座上,并与第一导电排组件及第二导电排组件并联,且第一导电排组件及第二导电排组件可相对于导电装置移动。
[0018]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电装置包括第一电极接头、第二电极接头、第一引流排、第二引流排、第一导电板、第二导电板、第一连接块及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电极接头及第二电极接头固定设置在固定座顶面,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位于固定座下方,第一引流排和第二引流排固定设置在固定座内,第一引流排的上端与第一电极接头相连接,第一引流排的下端与第一导电板相连接,第二引流排的上端与第二电极接头相连接,第二引流排的下端与第二导电板相连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其包括第一感应器(1)和第二感应器(2),所述第一感应器(1)包括具有半圆形结构的第一感应圈(11),所述第二感应器(2)包括具有半圆形结构的第二感应圈(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第一感应器(1)的第一立架(3)和用于安装第二感应器(2)的第二立架(4),第一立架(3)及第二立架(4)竖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立架(3)下端开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安装口(30),所述第一安装口(30)呈半圆弧状,第一感应圈(11)固定设置在第一安装口(30)内,且开口朝下,第一感应圈(11)至少一部分延伸出第一立架(3)远离第二立架(4)的一侧;所述第二立架(4)下端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口(30)大小及位置对应的第二安装口(40),第二感应圈(21)固定设置在第二安装口(40)内,且开口朝下,第二感应圈(21)至少一部分延伸出第二立架(4)远离第一立架(3)的一侧;第一立架(3)与第二立架(4)用于通过第一安装口(30)和第二安装口(40)跨接在曲轴轴颈上,第一立架(3)及第二立架(4)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第一立架(3)与第二立架(4)间距的调节装置(5),在所述调节装置(5)的作用下,第一立架(3)与第二立架(4)相对移动,以使第一感应圈(11)及第二感应圈(21)同步水平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架(3)与第二立架(4)之间通过若干销轴进行活动连接,所述调节装置(5)设置有多组,分别位于第一立架(3)及第二立架(4)外边缘之间,所述调节装置(5)包括第一连接件(51)、第二连接件(52)及正反螺杆(53),所述第一连接件(51)与第一立架(3)外边缘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52)与第二立架(4)外边缘固定连接,正反螺杆(53)水平设置在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之间,其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51)及第二连接件(52)螺纹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架(3)包括两块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设置第一侧板(31),两块第一侧板(31)之间固定设置有三个第一定位块(32),其中一个第一定位块(32)位于第一安装口(30)顶端,另外两个第一定位块(32)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口(30)开口处两端,三个第一定位块(32)远离第一立架(3)的一端凸出第一感应圈(11)内壁;第二立架(4)包括两块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设置第二侧板(41),两块第二侧板(41)之间固定设置有三个第二定位块(42),三个第二定位块(42)在第二安装口(40)内的位置与第一定位块(32)水平对应,三个第二定位块(42)远离第二立架(4)的一端凸出第二感应圈(21)内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架(3)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喷水盒(33),两个第一喷水盒(33)相对于第一安装孔中心对称,两个第一喷水盒(33)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安装口(30)相连通的第一喷水口;所述第二立架(4)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喷水盒(43),第二喷水盒(43)与第一喷水盒(33)位置对应,两个第二喷水盒(43)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安装口(40)相连通的第二喷水口;所述第一喷水盒(33)位于两块第一侧板(31)之间,第一喷水盒(33)朝第一喷水口的一面设置有若干朝第一安装口(30)方向清洗的第一喷水孔(331);所述第二喷水盒(43)位于两块第二侧板(41)之间,第二喷水盒(43)朝第二喷水口的一面设置有若干朝第二安装口(40)方向清洗的第二喷水孔(431);第一喷水盒(33)远离第一喷水口的一侧及第二喷水盒(43)远离第二喷水口的一侧分别连接有淬火冷却管(6)。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用发动机曲轴内圆角及轴颈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圈(11)包括两个相对于第一安装口(30)中心对称的第一有效圈(111),两个第一有效圈(111)通过第一安装口(30)顶端的第一定位块(32)相互隔开;所述第二感应圈(21)包括两个相对于第二安装口(40)中心对称的第二有效圈(211),两个第二有效圈(211)通过第二安装口(40)顶端的第二定位块(42)相互隔开;所述第一感应器(1)还包括与第一感应圈(11)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存虎周预平贺从军谢文蒙春彭泽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天舒感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