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039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包括楼梯、接驳平台、无障碍坡道、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所述楼梯用于连接地下层的接驳平台和地面层,所述楼梯的底部与接驳平台的顶部连接,所述接驳平台用于连接地下层的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所述无障碍坡道用于连接地下层和地面层,所述楼梯、接驳平台和无障碍坡道沿周向设置有围护挡墙,其中,楼梯和接驳平台与无障碍坡道共用围护挡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场地高差处人行及无障碍垂直交通与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及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各层平面交通的多种功能相互整合,将不同来向的客流在此处集中后分类离散,形成无缝衔接立体交叉节点。形成无缝衔接立体交叉节点。形成无缝衔接立体交叉节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公共交通
,尤其涉及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人行慢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市政人行地下通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数量与日俱增,而在高差场地处既能解决不同标高之间行人及无障碍垂直通行,又能兼顾与市政人行地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衔接,同时具备功能多样、立体交叉、无缝衔接的慢行交通体系在有限的用地空间内集成整合确极为复杂。如何权衡其功能完整和节约用地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设计与建设的集成整合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目前解决办法主要是“摊大饼式”的设计与建设,场地高差处的护坡、挡墙、室外大台阶、无障碍轮椅坡道、市政人行地道、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景观节点各顾各的,各做各的,造成了市政人行慢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功能分散、环境凌乱、风格不一、周期不等,最主要的是造成了用地空间的极大浪费,与节约用地的指导思想相背而行,影响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0003]目前此类工程常规设计中,最多是将室外大台阶与无障碍轮椅坡道相互结合。而对于一是要解决场地高差处人行与无障碍垂直交通通行;二是要兼顾市政人行慢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互联互通;三是要将边坡挡墙与环境景观相互融合;四是在有限的空间中集成整合节约用地的慢行交通体系却是凤毛麟角基本空白。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少在有限空间高度集成的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包括楼梯、接驳平台、无障碍坡道、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所述楼梯用于连接地下层的接驳平台和地面层,所述接驳平台用于连接地下层的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和楼梯底部,所述无障碍坡道用于连接地下层和地面层,所述楼梯、接驳平台和无障碍坡道的周向设置有围护挡墙,其中,楼梯和接驳平台与无障碍坡道共用围护挡墙;
[0006]所述楼梯包括第一楼梯段、楼梯休息平台和第二楼梯段,所述第一楼梯段的顶部与地面层连接,所述楼梯休息平台的一端与第一楼梯段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楼梯段的顶部与楼梯休息平台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二楼梯段底部与接驳平台连接;
[0007]所述第一楼梯段和第二楼梯段相互垂直。
[0008]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楼梯段和第二楼梯段上的双层扶手,所述双层扶手安装在第一楼梯段和第二楼梯段的中间位置以及靠近围护挡墙的两侧。
[0009]可选的,所述无障碍坡道沿楼梯的外角侧铺设,所述无障碍坡道包括通过若干坡道休息平台连接的若干折返坡道并逐层提升;
[0010]若干所述折返坡道包括水平方向坡组和垂直方向坡组,所述水平方向坡组和垂直方向坡组均包括若干段坡段。
[0011]可选的,还包括安装在若干段所述坡段两侧的轮椅坡道扶手和防撞管,所述防撞管安装在轮椅坡道扶手的下方,所述轮椅坡道扶手均为高低双层扶手。
[0012]可选的,所述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上设置有防盗卷帘、防淹闸槽和截水沟。
[0013]可选的,还包括位于地面层与地下层之间绿化边坡,所述绿化边坡设置在靠近无障碍坡道的围护挡墙外侧。
[0014]可选的,还包括景观节点,所述景观节点设置在围护挡墙靠近接驳平台的外侧。
[0015]可选的,还包括连续挡墙,所述连续挡墙围绕景观节点外侧设置。
[0016]优选的,连续挡墙、绿化边坡及景观节点可根据具体情况互换位置、任意组合。
[0017]可选的,还包括临空护栏,所述临空护栏设置在绿化边坡的坡顶及连续挡墙顶部靠近临空处的一侧。
[0018]可选的,还包括与接驳平台的底部连接的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所述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与市政人行过街地下通道相连接。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技术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功能多样、立体交叉、流线清晰、无缝衔接:和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方案通过将场地高差处人行及无障碍垂直交通与市政人行地道及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各层平面交通的多种功能相互整合,将不同来向的客流在此处集中后分类离散,形成无缝衔接立体交叉节点;节约用地、空间集成、设施集中、方便管理:和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方案无需分阶段、分地段零散实施,在极小的土地范围与有限的场地空间中将不同需求、不同流线、不同接口功能高度集成,故其既节约了用地、集中了设施又方便了后期管理与运营维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尤为突出。
附图说明
[00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的剖面图。
[0024]1

楼梯,110

第一楼梯段,120

楼梯休息平台,130

第二楼梯段,140

双层扶手,150

灯带槽;
[0025]2‑
接驳平台;
[0026]3‑
无障碍坡道,310

坡道休息平台,320

水平方向坡组,330

垂直方向坡组,340

轮椅坡道扶手,350

防撞管;
[0027]4‑
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410

防盗卷帘,420

防淹闸槽,430

截水沟;
[0028]5‑
围护挡墙,6

绿化边坡,7

景观节点,8

连续挡墙,9

临空护栏,10

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
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30]参考图1

2,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包括楼梯1、接驳平台2、无障碍坡道3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4,所述楼梯1用于连接地下层的接驳平台2和地面层,所述楼梯1的底部与接驳平台2的顶部连接,所述接驳平台2用于连接地下层的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10、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4和楼梯1底部,所述无障碍坡道3用于连接地下层和地面层,所述楼梯1、接驳平台2和无障碍坡道3的周向设置有围护挡墙5,其中,楼梯1和接驳平台2与无障碍坡道3具有共用的围护挡墙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楼梯(1)、接驳平台(2)、无障碍坡道(3)和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4),所述楼梯(1)用于连接地下层的接驳平台(2)和地面层,所述楼梯(1)的底部与接驳平台(2)的顶部连接,所述接驳平台(2)用于连接地下层的市政人行地道出入口(10)、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4)和楼梯(1)底部,所述无障碍坡道(3)用于连接地下层和地面层,所述楼梯(1)、接驳平台(2)和无障碍坡道(3)的周向设置有围护挡墙(5),其中,楼梯(1)和接驳平台(2)与无障碍坡道(3)具有共用的围护挡墙(5);所述楼梯(1)包括第一楼梯段(110)、楼梯休息平台(120)和第二楼梯段(130),所述第一楼梯段(110)的顶部与地面层连接,所述楼梯休息平台(120)的一端与第一楼梯段(110)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楼梯段(130)的顶部与楼梯休息平台(120)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二楼梯段(130)底部与接驳平台(2)连接;所述第一楼梯段(110)和第二楼梯段(130)相互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楼梯段(110)和第二楼梯段(130)上的双层扶手(140),所述双层扶手(140)安装在第一楼梯段(110)和第二楼梯段(130)的中间位置以及靠近围护挡墙(5)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慢行立体交通枢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障碍坡道(3)沿楼梯(1)的外角侧铺设,所述无障碍坡道(3)包括通过若干坡道休息平台(310)连接的若干折返坡道并逐层提升;若干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寅璐李莫杨涛曹静董贝王金博曹宇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