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叉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6561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叉模具,其包括:上模,上模设有第一模腔;下模,下模设有第二模腔,下模用于与上模合模以形成一副模具组,在上模和下模合模时,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围设形成与自行车后叉的形状相一致的型腔;第一滑移槽,第一滑移槽开设于下模,下模安装有第一成型件,第一成型件与第一滑移槽滑移配合,第一成型件排列设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槽的第一成型凸块,第一成型件的一侧面为第一倾斜面,上模对应第一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第一成型件顶部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在上模和下模合模时,第一凹槽内槽壁对第一倾斜面施加使第一成型件靠近型腔移动的推力。本申请具有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移动的推力。本申请具有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移动的推力。本申请具有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叉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叉模具。

技术介绍

[0002]自行车后叉模具是一种用于制作以碳纤维为材质的自行车后叉使用的模具,通常包括上模、下模和一些用于形成特殊形状的成型件,在生产时,先将成型件安装于上下模之间,以及将预先预压成自行车后叉形状的半成品固定于模具内,在上下模合模之后,然后将气体充入半成品内部,使半成品膨胀贴紧模具型腔内壁,最后在成型炉台内加热硬化成型为成品;
[0003]如图1和图2所示,现市场存在一种自行车后叉,包括后上叉、后下叉和弧拱部,后上叉与后下叉之间通过弧拱部连接,弧拱部靠近后下叉的位置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凸块,两个第一连接凸块上均设有第一连接孔,两个第一连接凸块远离后上叉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槽,弧拱部远离后上叉的一侧设有耳座,耳座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和第二连接孔,后下叉的中部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块和第三连接槽,后下叉远离弧拱部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槽,而现市场上大多自行车后叉模具在生产该种自行车后叉时,对应的成型件难以抵紧半成品,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叉模具。
[0005]本申请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上模,所述上模设有第一模腔;
[0007]下模,所述下模设有第二模腔,所述下模用于与所述上模合模以形成一副模具组,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围设形成与自行车后叉的形状相一致的型腔;
>[0008]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开设于所述下模,所述下模安装有第一成型件,所述第一成型件与所述第一滑移槽滑移配合,所述第一成型件靠近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排列设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槽的第一成型凸块,所述第一成型件远离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面为第一倾斜面,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插接配合;
[0009]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第一凹槽内槽壁对所述第一倾斜面施加使所述第一成型件靠近所述型腔移动的推力。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由于第一成型件顶部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第一凹槽内槽壁对第一成型件的第一倾斜面施加使第一成型件沿第一滑移槽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的推力,使第一成型凸块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一成型凸块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槽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0011]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开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二滑移槽与所述第一滑移槽相对,所述下模安装有第二成型件,所述第二成型件与所述第二滑移槽滑移配合,所述第二成型件靠近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排列设有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凸块的第一成型凹槽,所述第二成型件远离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面为第二倾斜面,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二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二凹槽插接配合。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成型凹槽的作用下,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时,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凸块的成型,并且由于第二滑移槽与第一滑移槽相对,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同时抵接于预制半成品时,能够增大预制半成品与两个成型件之间的抵接效果。
[0013]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第一成型凸块上均设有第一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一成型凹槽内底壁均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成型件与所述第二成型件之间排列设置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孔的成型条,所述成型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插接配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预制半成品位于第二模腔内时,将成型条穿设于半成品对应第一连接孔的位置,并且成型条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内,然后将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在成型条的作用下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孔的成型。
[0015]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模腔内对应半成品弧拱部耳座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成型凸块,所述第二成型凸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柱。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和下模合模,往半成品内充入气体时,第二成型凸块和成型柱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耳座处第二连接槽和第二连接孔的成型。
[0017]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对应半成品后下叉中部的位置开设有第三滑移槽,所述下模安装有第三成型件,所述第三成型件与所述第三滑移槽滑移配合,所述第三成型件靠近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设有用于成型第二连接凸块的第二成型凹槽和用于成型第三连接槽的第三成型凸块,所述第三成型件远离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面为第三倾斜面,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三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三凹槽插接配合。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由于第三成型件顶部与第三凹槽插接配合,第三凹槽内槽壁对第三成型件的第三倾斜面施加使第三成型件沿第三滑移槽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的推力,使第三成型凸块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三成型凸块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三连接槽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在第二成型凹槽的作用下,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从而实现第二连接凸块的成型。
[0019]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对应后下叉远离弧拱部的一端安装有用于成型第四连接槽的第四成型件,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四成型件的位置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四凹槽插接配合,所述第四成型件一侧设有用于连通气嘴的安装孔。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第四成型件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第四连接槽的成型,并且第四成型件的安装孔能够给气嘴提供安装位置,能够提高充气过程的稳定性。
[0021]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定位柱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插接配合的定位孔。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位柱和定位孔的插接配合作用下,能够提高上模与下模合模的稳定性。
[0023]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外侧设置有开模槽。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操作人员在成品成型后通过开模工具进行开模。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6]1、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由于第一成型件顶部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第一凹槽内槽壁对第一成型件的第一倾斜面施加使第一成型件沿第一滑移槽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的推力,使第一成型凸块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一成型凸块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槽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叉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1),所述上模(1)设有第一模腔(3);下模(2),所述下模(2)设有第二模腔(4),所述下模(2)用于与所述上模(1)合模以形成一副模具组,在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腔(3)和所述第二模腔(4)围设形成与自行车后叉的形状相一致的型腔;第一滑移槽(15),所述第一滑移槽(15)开设于所述下模(2),所述下模(2)安装有第一成型件(16),所述第一成型件(16)与所述第一滑移槽(15)滑移配合,所述第一成型件(16)靠近所述第二模腔(4)的一侧排列设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槽(14)的第一成型凸块(17),所述第一成型件(16)远离所述第二模腔(4)的一侧面为第一倾斜面(18),所述上模(1)对应所述第一滑移槽(15)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19),所述第一成型件(16)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19)插接配合;在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合模时,所述第一凹槽(19)内槽壁对所述第一倾斜面(18)施加使所述第一成型件(16)靠近所述型腔移动的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叉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2)开设有第二滑移槽(21),所述第二滑移槽(21)与所述第一滑移槽(15)相对,所述下模(2)安装有第二成型件(22),所述第二成型件(22)与所述第二滑移槽(21)滑移配合,所述第二成型件(22)靠近所述第二模腔(4)的一侧排列设有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凸块(20)的第一成型凹槽(23),所述第二成型件(22)远离所述第二模腔(4)的一侧面为第二倾斜面(24),所述上模(1)对应所述第二滑移槽(21)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25),所述第二成型件(22)顶部与所述第二凹槽(25)插接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叉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成型凸块(17)上均设有第一安装槽(27),两个所述第一成型凹槽(23)内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彬颜兵黄启洲黄小晖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明科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