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微流道封装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封装
,具体涉及一种带微流道封装基板及其制备方法,用于射频微系统、导航微系统等三维集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三维(3D)封装与集成电路系统、射频系统、导航系统的微集成带来了新的机遇,但高组装密度、高集成度以及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系统体积却不断缩小,导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的热量不断增加。位于系统外围的芯片可以通过热扩散器和热沉实现热传输,达到散热目的,但集成微系统中间层芯片的散热问题,却需要采用特殊方法。集成微系统中间层芯片的温度积聚严重影响系统长期可靠性运行,三维集成微系统的散热问题急需解决。
[0003]微流道是一种较好的散热技术,微流道可以紧贴在芯片表面,通过流道内部液体的循环流动,将内部积聚的热量传导出去。然而目前集成微系统用散热微流道制备,通常采用硅
‑
硅直接键合技术、低温热固性材料或热塑性材料等将上、下流道键合,形成密封微流道,由于工艺温度、设备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很难将微流道与TSV(Throug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微流道封装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硅基板(15)和布线层(18);所述硅基板(15)包括键合连接的上层硅片(7)、中间层玻璃片(10)和下层硅片(8),两硅片上带有对应的TSV结构(3);上层硅片(7)、下层硅片(8)和中间层玻璃片(10)具有相互连通的区域,形成密封的流道结构(14),下层硅片(8)的下方加工有流道入口(19)和流道出口(20)连通至密封流道结构(14);上层硅片(7)和下层硅片(8)的TSV结构相对,中间层玻璃片(10)上加工有纵向通孔结构,形成对应TSV结构的接触窗口(12),接触窗口(12)内表面制备有图形化电极互联线(13),上层硅片(7)和下层硅片(8)的TSV结构与电极互联线(13)实现电信号的垂直互连;所述布线层(18)位于硅基板(15)的上表面,包括内侧的绝缘层结构(16)及外侧的电互连线结构(17),布线层(18)用于实现电信号的平面互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微流道封装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硅片和下层硅片的厚度为200μm
‑
300μm,电阻率均≤0.1Ω
·
cm;和/或所述中间层玻璃片为硼硅玻璃或可光刻玻璃,厚度≤30μm,表面粗糙度≤5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微流道封装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互联线(13)为复合金属层,包括Cr金属层和Au金属层;Au金属层贴附在Cr金属层的外侧;所述Cr金属层厚度为20nm
‑
50nm;Au金属层厚度为200nm
‑
300nm;和/或所述电互连线结构(17)为复合金属层,包括Cr金属层和Au金属层;Au金属层贴附在Cr金属层的外侧;所述Cr金属层厚度为20nm
‑
50nm;Au金属层厚度为200nm
‑
300nm。4.一种带微流道封装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准备第一硅片(1)和第二硅片(2),硅片已包含所需TSV结构(3);在第一硅片(1)和第二硅片(2)表面沉积掩膜层(4),通过光刻、湿法腐蚀工艺或干法刻蚀工艺将掩膜层(4)图形化,制得第一腐蚀掩膜结构(5);步骤(二)、在两硅片表面,采用硅湿法腐蚀工艺或硅干法刻蚀工艺,制备第一硅片(1)和第二硅片(2)的流道结构(6);步骤(三)、采用湿法腐蚀工艺去除第一硅片(1)表面和第二硅片(2)表面的第一腐蚀掩膜结构(5),得到带流道结构(6)的第三硅片(7)和第四硅片(8);步骤(四)、采用硅
‑
玻璃阳极键合工艺,将第三硅片(7)与第一玻璃片(9)键合在一起,得到复合基片;步骤(五)、采用湿法腐蚀和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将第一玻璃片(9)减薄、抛光,得到第二玻璃片(10);步骤(六)、在第二玻璃片(10)表面,采用磁控溅射工艺或电子束蒸发工艺制备复合金属层掩膜Cr/Au,通过光刻、腐蚀工艺对复合金属层Cr/Au图形化,得到第二腐蚀掩膜结构(11);步骤(七)、采用湿法腐蚀对第二玻璃片(10)进行图形化,形成接触窗口(12),接触窗口(12)位于TSV结构(3)上方,去除第二腐蚀掩膜结构(11),使接触窗口(12)暴露TSV结构(3)中部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朝洋,李男男,阎璐,赵雪薇,孙鹏,徐宇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