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球阀组装技术领域,新型球阀组装线,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一转盘,转盘外侧依次设有上盖球阀上料机构、O型圈上料机构、止泻环上料机构和第一输送机构;机架上位于第一输送机构末端一侧还设有第二输送机构,机架上还设有阀体上料机构、阀杆上料机构、翻转机构和球体上料机构,其中,翻转机构前端和球体上料机构后端均设有焊接机构,第一输送机构能够在两个焊接机构前端将半成品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上,并与第二工装上的工件进行装配;第二输送机构末端设有用于装配手柄并将成品输出的成型出料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化集成度较高的新型球阀组装线,有助于解决目前O型圈上料结构简陋,容易装配不到位的问题。容易装配不到位的问题。容易装配不到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球阀组装线
[0001]本技术涉及球阀组装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球阀组装线。
技术介绍
[0002]球阀是指阀球由阀杆带动,并绕球阀轴线作旋转运动的阀门,可用于流体的调节与控制。球阀因其耐磨性好、密封性好、开关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市场需求量较大。其中PP、PVC、UPVC、CPVC等热塑性球阀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球阀产品,其主要由上盖球阀、O型圈、止泻环、阀杆、球体和手柄组成。
[0003]如中国专利CN202021358248.2公开的一种球阀用装配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水平转动连接有转盘,转盘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阀体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水平设置于转盘上的定位板,定位板的两端均竖直设置有定位座,一对定位座上均设置有供阀体的两端嵌入的卡槽;底座上依次设置有环绕转盘且与定位机构相对应的送料工位、橡胶圈装配工位、垫圈装配工位以及取料工位。其中,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O型圈的上料主要通过滑动杆在滑动管上的伸缩来实现,这种结构在实际操作时,O型圈到位要下落时由于滑动杆外表面对O型圈充分扩撑,容易因滑动杆在回缩时对其产生过大的摩擦力,且该摩擦力各角度容易分配不均匀,导致掉落时发生角度翻转,从而无法精准装配到位;另外的,该技术方案中针对的阀体为半产品,需要预先生产加工,将球体装配在阀体中得到该半成品状态的阀体,该装配设备的自动化集成度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集成度较高的新型球阀组装线,有助于解决目前O型圈上料结构简陋,容易装配不到位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0006]新型球阀组装线,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一能够步进式旋转的转盘,转盘上设有用于装载工件的第一工装,转盘外侧依次设有上盖球阀上料机构、O型圈上料机构、止泻环上料机构和第一输送机构,上盖球阀上料机构、O型圈上料机构、止泻环上料机构协同转盘和第一工装工作,用于上盖球阀的内外密封结构组装,得到半成品,第一输送机构用于输出半成品;其中,O型圈上料机构包括用于夹持O型圈的夹持头,夹持头包括固定件和活动件,固定件外侧壁呈中心对称设置有多个槽孔,若干个活动件一一设置于该槽孔中,活动件与外部气压设备连接,能够同步进行水平移动,形成同步向外延伸至槽孔外侧或回缩至槽孔内侧的O型圈夹持结构;机架上位于第一输送机构末端一侧还设有第二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上设有用于装载工件的第二工装,机架上沿第二输送机构的送料路径依次设有阀体上料机构、阀杆上料机构、翻转机构和球体上料机构,其中,翻转机构前端和球体上料机构后端均设有焊接机构,第一输送机构能够在两个焊接机构前端将半成品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上,并与第二工装上的工件进行装配;第二输送机构末端设有用于装配手柄并将成品输出的成型出料机构。
[000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0008]本技术通过在机架上设置前后衔接、协同作业的上盖球阀上料机构、O型圈上料机构、止泻环上料机构和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阀体上料机构、阀杆上料机构、翻转机构和球体上料机构、成型出料机构,能够实现热塑性球阀由零散部件到成品的自动组装,其自动化程度较高,有助于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运输,并能够降低部件的采购成本。另外的,通过设置特殊结构的夹持头,利用若干个中心对称的活动件的水平移动,来实现O型圈夹持动作的控制,由于同步动作,使得O型圈在被夹持或被释放的过程中,不会与夹持结构结构发生过度摩擦,也不会因该摩擦方向的不确定性,导致O型圈的夹持和放料状态中发生偏转,从而影响O型圈的装配效果,有助于达到O 型圈装配高精准度、重复稳定的目的。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O型圈上料机构包括O型圈上料振动盘,O型圈上料振动盘与转盘之间设有转运装置,该转运装置上设有能够横向、纵向移动的滑板组件,所述夹持头设于滑板组件上。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工装排布线和回流线,两者通过支座与机架连接固定,工装排布线为左右设有侧挡、中间纵向贯穿的轨道结构,第二工装底部为水平板体结构,顶部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的卡座,该水平板体结构左右两端能够卡接在工装排布线的侧挡内侧;回流线为输送带结构,工装排布线和回流线前后两端设有工装过渡装置,用于第二工装在工装排布线及回流线之间进行转运,且其中一个工装过渡装置作为驱动源,用于驱动位于工装排布线上第二工装移动。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焊接机构包括用于与工件接触的焊接头,焊接头连接有升降驱动件和旋转驱动件,焊接头能够使得工件之间的焊接区域发生摩擦压合,冷却后形成焊接结构。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焊接机构还设有散热结构。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一实施例中新型球阀组装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1中上盖球阀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1中O型圈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图4中第二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止泻环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第二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为图7中第二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为图7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10为图1中焊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1为成型出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注:100、第一机架;200、第二机架;300、转盘;310、第一工装;400、第一输送机构;500、第二输送机构;600、成品出料机构;700、机械手;510、工装排布线;520、回流线;530、回流电机;540、第一工装过渡装置;550、第二工装;551、卡座;560、第二工装过渡装置;
561、过渡基座;562、推动件;563、止动件;564、过渡升降件;565、卡接架; 1、上盖球阀上料机构;11、第一上料轨道;12、第一转运装置;2、O型圈上料机构;21、O型圈上料振动盘;22、第二上料轨道;23、第二转运装置; 231、基板;232、第一滑板;233、第二滑板;234、夹持头;235、夹持工位;236、中转工位;24、O型圈检测装置;3、止泻环上料机构;31、止泻环上料振动盘;32、第三上料轨道;33、第三转运装置;34、气动吸盘; 35、止泻环检测装置;4、阀体上料机构;5、阀杆上料机构;6、焊接机构; 61、焊接升降气缸;62、焊接升降架;63、导杆;64、旋转电机;65、焊接头;66、焊接顶升件;67、散热件;7、球体上料机构;8、手柄上料机构;9、成型出料机构;91、第四转运装置;92、移载件;93、手柄上料件; 94、手柄装配工位;95、约束件;96、冲压件;97、出料中转工位;P1、第一工件;P2、第二工件;P3、第三工件;P4、第四工件;P5、第五工件; C1、O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球阀组装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一能够步进式旋转的转盘,转盘上设有用于装载工件的第一工装,转盘外侧依次设有上盖球阀上料机构、O型圈上料机构、止泻环上料机构和第一输送机构,上盖球阀上料机构、O型圈上料机构、止泻环上料机构协同转盘和第一工装工作,用于上盖球阀的内外密封结构组装,得到半成品,第一输送机构用于输出半成品;其中,O型圈上料机构包括用于夹持O型圈的夹持头,夹持头包括固定件和活动件,固定件外侧壁呈中心对称设置有多个槽孔,若干个活动件一一设置于该槽孔中,活动件与外部气压设备连接,能够同步进行水平移动,形成同步向外延伸至槽孔外侧或回缩至槽孔内侧的O型圈夹持结构;机架上位于第一输送机构末端一侧还设有第二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上设有用于装载工件的第二工装,机架上沿第二输送机构的送料路径依次设有阀体上料机构、阀杆上料机构、翻转机构和球体上料机构,其中,翻转机构前端和球体上料机构后端均设有焊接机构,第一输送机构能够在两个焊接机构前端将半成品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上,并与第二工装上的工件进行装配;第二输送机构末端设有用于装配手柄并将成品输出的成型出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帆,林永安,黄海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致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