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9438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44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属于压铸模具的技术领域,其包括相对配合设置的下模座和上模座,下模座朝向上模座的一侧设置有下型腔,上模座朝向下模座的一侧设置有与下型腔适配的上型腔,上型腔与下型腔对接形成浇筑型腔,上模座上开设有与浇筑型腔连通的浇筑通孔;上模座朝向下模座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通孔适配的第一成型杆以及与第二通孔适配的第二成型杆,下模座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成型杆对接的第一抵杆以及用于与第二成型杆对接的第二抵杆。本申请通过第一成型杆和第一抵杆/第二成型杆和第二抵杆的固定配合,方便压铸过程中形成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从而减少毛刺的产生。产生。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


[0001]本申请涉及压铸模具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模具可根据加工对象和加工工艺分为多个种类。
[0003]压铸模具是铸造金属零部件的一种工具,压铸时,金属液体先低速/高速铸造充型进模具的型腔内,模具具有活动的型腔面,它随着金属液体的冷却过程加压锻造,得到压铸成型的金属零部件。
[0004]参见图1,现有一种轴承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上开设有用于供其他零部件穿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0005]现有的用于加工该轴承支架的模具一般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下模座在型腔内设置有与第一通孔适配的第一成型凸部以及与第二通孔适配的第二成型凸部,当上模座与下模座锁定配合时,第一成型凸部和第二成型凸部靠近上模座的端面与上模座抵接,当金属液体流入型腔内,金属液体绕设过第一成型凸部和第二成型凸部,从而形成轴承支架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0006]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当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配合的精度降低后,使得第一成型凸部/第二成型凸部无法完全抵接在上模座的底侧,从而易使得金属液体流入第一成型凸部/第二成型凸部与上模座之间的空隙内,由此易产生毛刺。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减少压铸过程中毛刺的产生,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
[000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包括相对配合设置的下模座和上模座,所述下模座朝向所述上模座的一侧设置有下型腔,所述上模座朝向所述下模座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下型腔适配的上型腔,所述上型腔与所述下型腔对接形成浇筑型腔,所述上模座上开设有与所述浇筑型腔连通的浇筑通孔;所述上模座朝向所述下模座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通孔适配的第一成型杆以及与第二通孔适配的第二成型杆,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成型杆对接的第一抵杆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成型杆对接的第二抵杆。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对轴承支架进行压铸时,将金属液体通过上模座的浇筑通孔浇筑进浇筑型腔内,金属液体在浇筑型腔内绕设过第一成型杆和第二成型杆,从而可形成轴承支架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上模座和下模座使用一段时间后,上模座与下模座配合的精确度降低时,可将与第一成型杆配合的第一抵杆卸下进行更换,将与第二成型杆配合的第二抵杆卸下进行更换,从而提高第一成型杆与第一抵杆配合的精确度,提高第二成型杆与第二抵杆配合的精确度,由此可降低压铸轴承支架时产生毛刺。
[0011]优选的,所述下模座包括下模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模架上的下模芯,所述下型腔设置于所述下模芯上,所述下模芯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抵杆插接的第一固定通孔和用于供所述第二抵杆插接的第二固定通孔。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下模座时,将第一抵杆过盈配合插接在下模座的第一固定通孔内,将第二抵杆过盈配合插接在下模座的第二固定通孔内,该安装方式较稳定且方便安装,从而可方便对第一抵杆和第二抵杆进行安装,当第一抵杆和第二抵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磨损时,可将第一抵杆和第二抵杆卸下进行更换。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抵杆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成型杆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包括用于与第一抵接部适配的第一安装孔以及用于与第一限位部适配的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连接处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第一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一抵接部端面抵接的第一限位面。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第一抵杆时,将第一抵接部插接于第一安装孔内,第一限位部插接于第一限位孔内,且使得第一限位部靠近第一抵接部的端面抵接于第一限位面上,从而可对第一抵杆的安装进行定位,同时可对第一抵杆进行限位,降低第一抵杆在第一固定通孔内发生滑移的情况。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抵杆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成型杆抵接的第二抵接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固定通孔包括用于与第二抵接部适配的第二安装孔以及用于与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连接处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所述第二抵接部端面抵接的第二限位面。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第二抵杆时,将第二抵接部插接于第二安装孔内,第二限位部插接于第二限位孔内,且使得第二限位部靠近第二抵接部的端面抵接于第二限位面上,从而可对第二抵杆的安装进行定位,同时可对第二抵杆进行限位,降低第二抵杆在第二固定通孔内发生滑移的情况。
[0017]优选的,所述上模座包括上模架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模架上的上模芯,所述上型腔设置于所述上模芯上,所述上模芯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成型杆插接的第三固定通孔和用于供所述第二成型杆安装的第四固定通孔。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上模座时,将第一成型杆过盈配合插接在上模座的第三固定通孔内,将第二成型杆过盈配合插接在上模座的第四固定通孔内,该安装方式较稳定且方便安装,从而可方便对第一成型杆和第二成型杆进行安装,当第一成型杆和第二成型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磨损时,可将第一成型杆和第二成型杆卸下进行更换。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成型杆包括用于与第一抵杆抵接的第一成型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三固定通孔包括用于与第一成型部适配的第三安装孔以及用于与第一定位部适配的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连接处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定位部靠近所述第一成型部端面抵接的第三限位面。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第一成型杆时,将第一成型部插接于第三安装孔内,第一定位部插接于第三限位孔内,且使得第一定位部靠近第一成型部的端面抵接于第三限位面上,从而可对第一成型杆的安装进行定位,同时可对第一成型杆进行限位,降低第一成型杆在第三固定通孔内发生滑移的情况。
[0021]优选的,所述第二成型杆包括固定安装于所述第四固定通孔内的固定轴体以及套
设于所述固定轴体外侧且用于与所述第二抵杆抵接的抵接轴体。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组装第二成型杆时,将抵接轴体套设在固定轴体的外侧,且将固定轴体固定安装在第四固定通孔内,当第二成型杆使用一段时间后,抵接轴体发生磨损使得抵接轴体与第二抵杆之间配合的精确度下降时,可将抵接轴体卸下进行更换,由此可方便更换抵接轴体。
[0023]优选的,所述下模架上设置有滑移穿设在所述下模芯内且用于将压铸成型的轴承支架顶出的顶料针。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该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对轴承支架进行压铸成型后,顶料针滑移穿设在下模芯内,从而可通过顶料针将轴承支架顶出,由此可方便下料。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6]1.本申请包括相对配合设置的下模座和上模座,上模座上设置有第一成型杆和第二成型杆,下模座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配合设置的下模座(2)和上模座(3),所述下模座(2)朝向所述上模座(3)的一侧设置有下型腔(23),所述上模座(3)朝向所述下模座(2)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下型腔(23)适配的上型腔(33),所述上型腔(33)与所述下型腔(23)对接形成浇筑型腔(4),所述上模座(3)上开设有与所述浇筑型腔(4)连通的浇筑通孔(34);所述上模座(3)朝向所述下模座(2)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1)适配的第一成型杆(5)以及与第二通孔(12)适配的第二成型杆(7),所述下模座(2)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成型杆(5)对接的第一抵杆(6)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成型杆(7)对接的第二抵杆(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2)包括下模架(21)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模架(21)上的下模芯(22),所述下型腔(23)设置于所述下模芯(22)上,所述下模芯(22)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抵杆(6)插接的第一固定通孔(221)和用于供所述第二抵杆(8)插接的第二固定通孔(2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杆(6)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成型杆(5)抵接的第一抵接部(61)和第一限位部(62);所述第一固定通孔(221)包括用于与第一抵接部(61)适配的第一安装孔(2211)以及用于与第一限位部(62)适配的第一限位孔(2212),所述第一限位孔(2212)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211)的连接处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第一限位部(62)靠近所述第一抵接部(61)端面抵接的第一限位面(221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轴承支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杆(8)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成型杆(7)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传湘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联友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