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828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引线框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包括引线框架主体,所述引线框架主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板,第一U形板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的上表面均贴合设置有弹性金属片,弹性金属片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锁死块,引线框架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板,第二U形板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的底部均贴合设置有散热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U形板、弹性金属片、第一通孔、锁死块、第二U形板、散热片、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配合,使散热片与引线框架主体之间拆装较为方便,从而当散热片损坏后,可通过更换散热片使该双芯片引线框架的散热不受影响。框架的散热不受影响。框架的散热不受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引线框架
,尤其涉及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0002]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金丝、铝丝、铜丝)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绝大部分的半导体集成块中都需要使用引线框架,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市面上的双芯片引线框架,大多通过在引线框架上设置散热片,使引线框架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但由于散热片与引线框架之间大多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进而导致引线框架上的散热片无法更换,从而容易因散热片损坏而导致引线框架的散热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市面上的双芯片引线框架,大多通过在引线框架上设置散热片,使引线框架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但由于散热片与引线框架之间大多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进而导致引线框架上的散热片无法更换,从而容易因散热片损坏而导致引线框架的散热受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包括引线框架主体,所述引线框架主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板,所述第一U形板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的上表面均贴合设置有弹性金属片,所述弹性金属片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锁死块,所述引线框架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板,所述第二U形板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的底部均贴合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U形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引线框架主体的内部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第三通孔的内壁和第四通孔的内壁均与锁死块的表面接触。
[0006]优选的,所述弹性金属片的上表面与锁死块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
[0007]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厚度与第一U形板的厚度相等。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U形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U形板以锁死块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锁死块的底部开设有斜槽,所述散热片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按压块,所述按压块的上表面与引线框架主体的底部接触。
[0010]优选的,所述弹性金属片的内部开设有滑孔,所述第一U形板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表面与滑孔的内壁接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U形板、弹性金属片、第一通孔、锁死块、第二U形板、
散热片、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其中,当锁死块插入至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内时,通过锁死块、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二U形板的配合,将散热片固定在引线框架主体上,当锁死块与第二通孔分离时,散热片能直接从第二U形板内取出,进而通过第一U形板、弹性金属片、第一通孔、锁死块、第二U形板、散热片、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配合,使散热片与引线框架主体之间拆装较为方便,从而当散热片损坏后,可通过更换散热片使该双芯片引线框架的散热不受影响。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斜槽和按压块,其中,当按压块插入至斜槽内并向左移动时,通过按压块对斜槽上斜面的推力,使锁死块向上移动,当按压块从斜槽移出后,锁死块的底部与引线框架主体的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此时,散热片能直接插入至第二U形板内,进而通过斜槽和按压块的配合,使使用者在将散热片插入至第二U形板内时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正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1中A

A处剖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结构的右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引线框架主体的俯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弹性金属片的俯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第二U形板的俯视图;
[0021]图8为本技术散热片的俯视图。
[0022]图中:1、引线框架主体;2、第一U形板;3、弹性金属片;4、第一通孔;5、锁死块;6、第二U形板;7、散热片;8、第二通孔;9、第三通孔;10、第四通孔;11、固定环;12、斜槽;13、按压块;14、滑孔;15、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实施例一:
[0026]参照图1

8,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包括引线框架主体1,引线框架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板2,第一U形板2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1的上表面均贴合设置有弹性金属片3,第一U形板2对弹性金属片3起到限位作用,通过第一U形板2使弹性金属片3的两端仅能前后移动,弹性金属片3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4,第一通孔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锁死块5,弹性金属片3的上表面与锁死块5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1,固定环11的厚度与第一U形板2的厚度相等,通过固定环11使锁死块5与弹性金属片3之间固定更加牢固,第一U形板
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U形板2以锁死块5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引线框架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板6,第二U形板6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1的底部均贴合设置有散热片7,散热片7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8,第二U形板6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9,引线框架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四通孔10,第二通孔8的内壁、第三通孔9的内壁和第四通孔10的内壁均与锁死块5的表面接触。
[0027]实施例二:
[0028]参照图1

3,锁死块5的底部开设有斜槽12,散热片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按压块13,按压块13的上表面与引线框架主体1的底部接触,通过设置斜槽12和按压块13,其中,当按压块13插入至斜槽12内并向左移动时,通过按压块13对斜槽12上斜面的推力,使锁死块5向上移动,当按压块13从斜槽12移出后,锁死块5的底部与引线框架主体1的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此时,散热片7能直接插入至第二U形板6内,进而通过斜槽12和按压块13的配合,使使用者在将散热片7插入至第二U形板6内时较为方便。
[0029]实施例三:
[0030]参照图1

6,弹性金属片3的内部开设有滑孔14,第一U形板2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1的上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包括引线框架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框架主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板(2),所述第一U形板(2)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1)的上表面均贴合设置有弹性金属片(3),所述弹性金属片(3)的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锁死块(5),所述引线框架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板(6),所述第二U形板(6)的内壁和引线框架主体(1)的底部均贴合设置有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的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8),所述第二U形板(6)的底部开设有第三通孔(9),所述引线框架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四通孔(10),所述第二通孔(8)的内壁、第三通孔(9)的内壁和第四通孔(10)的内壁均与锁死块(5)的表面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芯片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金属片(3)的上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路广王孟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路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