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0625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司筒、司筒针、弹簧和套筒,上顶针板设置在下顶针板上,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设置在模具和底板之间,司筒设置在上顶针板上,下顶针板的下表面凹设调节槽,套筒竖向滑动设置在调节槽内,弹簧作用于下顶针板和套筒上;下顶针板的上表面设置与司筒针配合的通孔,司筒针滑动设置在司筒内,并且司筒针的下端穿过通孔与套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与下顶针板活动连接的套筒,保证在开模初期,司筒针保持静止,而当产品与司筒针、模具脱模后,司筒与司筒针同步上移将产品顶出,以保证司筒与司筒针始终处于配合面。证司筒与司筒针始终处于配合面。证司筒与司筒针始终处于配合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针对汽车用灯具壳体上的一些部件,其具凹孔,同时具有较长的筋,通过注塑机注塑开模后,需要将零件从模具中顶出,而现有技术中,司筒针直接安装在底板上,司筒安装在顶针板上,通过司筒针形成凹孔;开模时,通过顶针板推动司筒向上移动,进而将零件顶出模具。而现有的模具中,司筒与司筒针配合长度在50mm,而如果顶出高度超过50mm,则会使得司筒与司筒针脱离配合面,在司筒回位时,可能无法顺利回位,造成司筒针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公开了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司筒、司筒针、弹簧和套筒,所述上顶针板设置在所述下顶针板上,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设置在模具和底板之间,所述司筒设置在所述上顶针板上,所述下顶针板的下表面凹设调节槽,所述套筒竖向滑动设置在所述调节槽内,所述套筒的上表面凹设安装槽,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并且所述弹簧的上端作用于所述调节槽的上顶面,所述下顶针板的上表面设置与所述司筒针配合的通孔,所述司筒针滑动设置在所述司筒内,并且所述司筒针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套筒连接。
[0004]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上端径向向外延伸设置卡缘,所述调节槽的下开口处通过螺栓安装压板,所述压板上设置贯穿的导孔,所述导孔与所述套筒的外径配合,且所述卡缘的直径大于所述导孔的内径。
[0005]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司筒针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上顶针板的上表面设置限位块。
[0007]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与所述司筒针间隙配合。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下顶针板的下表面设置定位柱,所述底板上设置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第一定位槽。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的下端设置倒角。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与所述套筒配合的第二定位槽。
[0011]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与下顶针板活动连接的套筒,保证在开模初期,司筒针保持静止,而当产品与司筒针、模具脱模后,司筒与司筒针同步上移将产品顶出,以保证司筒与司筒针始终处于配合面。定位柱与第一定位槽、套筒与第二定位槽配合,对司筒、司筒针进行定位,以保证司筒、司筒针合模时位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的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的开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图2中B的放大图
[0017]图5为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如下:
[0019]1、上顶针板,2、下顶针板,3、司筒,4、司筒针,5、弹簧,6、套筒,7、压板,8、模具,9、底板,11、限位块,12、限位槽,21、调节槽,22、定位柱,23、倒角,61、安装槽,62、卡缘,71、导孔,91、第一定位槽,92、第二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如图1

5所示,包括上顶针板1、下顶针板2、司筒3、司筒针4、弹簧5和套筒6,上顶针板1设置在下顶针板2上,上顶针板1和下顶针板2设置在模具8和底板9之间,司筒3设置在上顶针板1上,下顶针板2的下表面凹设调节槽21,套筒6竖向滑动设置在调节槽21内,套筒6的上表面凹设安装槽61,弹簧5设置在安装槽61内,并且弹簧5的上端作用于调节槽21的上顶面,下顶针板2的上表面设置与司筒针配合的通孔,司筒针4滑动设置在司筒3内,并且司筒针4的下端穿过通孔与套筒6连接。合模时,套筒6作用于底板9上,同时弹簧5被压缩;此时,模具8、司筒3与司筒针4形成产品结构的形腔。当开模时,下顶板2与上顶板1向上移动,套筒6因弹簧5的作用,仍然作用于底板9上,以保证司筒针4保持静止,通过司筒3将产品向上顶出,并使得司筒针4与产品分离;直至套筒6到达下限位置,套筒6跟随上顶针板1、下顶针板2同步向上移动,此时,司筒针4与司筒3保持相对静止,以防止司筒3与司筒针4脱离配合面。而后上顶针板1与下顶针板2继续推动司筒3向上移动以将产品完全顶出模具8。
[002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套筒6的上端径向向外延伸设置卡缘62,调节槽21的下开口处通过螺栓安装压板7,压板7上设置贯穿的导孔71,导孔71与套筒6的外径配合,且卡缘62的直径大于导孔71的内径。通过压板7与卡缘62配合,限制套筒6移动的下限位置,并且通过压板7将套筒6限制于调节槽21内;优选的,卡缘62的外径与调节槽21的内径配合。上述结构中,通过调节槽21与卡缘62配合、导孔71与套筒6配合,共同引导套筒6竖向移动,进而保证套筒6稳定移动。
[002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弹簧5套设于司筒针4上。利用司筒针4对弹簧5进行引导,以防止弹簧5在压缩时向旁边变形。
[002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上顶针板1的上表面设置限位块11。通过更换不同限位块11的厚度,以控制司筒3上移距离。其中,限位块11可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上顶针板1的上表面凹设定位槽12,定位槽12与限位块11配合。以提高限位块11与上顶针板1连接的可靠性。
[002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通孔与司筒针4间隙配合。
[002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下顶针板2的下表面设置定位柱22,底板9上设置与定位柱22配合的第一定位槽91。通过定位柱22和定位槽91配合,使得模具合模时,对下顶针板2进行定位,进而保证司筒3、司筒针4与模具8相对位置准确性。
[002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定位柱22的下端设置倒角23。通过倒角23的设置,使得定位柱22下端直径小于第一定位槽91的开口,以保证定位柱22可顺利进入第一定位槽91内。
[002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

5所示,底板9上设置与套筒6配合的第二定位槽92。套筒6相当于定位柱,通过套筒6与第二定位槽92配合,进一步对下顶针板2在合模时进行定位。
[002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如果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司筒、司筒针、弹簧和套筒,所述上顶针板设置在所述下顶针板上,所述上顶针板和所述下顶针板设置在模具和底板之间,所述司筒设置在所述上顶针板上,所述下顶针板的下表面凹设调节槽,所述套筒竖向滑动设置在所述调节槽内,所述套筒的上表面凹设安装槽,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并且所述弹簧的上端作用于所述调节槽的上顶面,所述下顶针板的上表面设置与所述司筒针配合的通孔,所述司筒针滑动设置在所述司筒内,并且所述司筒针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套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具的超高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上端径向向外延伸设置卡缘,所述调节槽的下开口处通过螺栓安装压板,所述压板上设置贯穿的导孔,所述导孔与所述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高科耿春杰柴海强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科益精密模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