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55905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别是一种抗P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化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特别是一种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与免疫调节剂的偶联物,例如一种抗PD

L1抗体与TLR7和/或TLR8激动剂的偶联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Toll样受体是进化中比较保守的一个受体家族,至少包括13个成员,在人中发现10种(TLR1

10),TLR1、TLR2、TLR4、TLR5、TLR6、TLR10表达于细胞表面,快速识别细菌代谢的产物,TLR3、TLR7、TLR8、TLR9表达在细胞内,主要是对病毒核酸的监测和识别,TLR3识别双链RNA,而TLR7和TLR8识别单链RNA,TLR9识别未甲基化的CG辅酶Ⅰ,调节细菌DNA和某些病毒的反应。
[0003]TLR能特异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其中,TLR7在识别结合病毒的单链RNA或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嘌呤类化合物后,会招募特异接头蛋白,激活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启动高水平的系统性适应性免疫应答,杀伤感染病毒的细胞,从而彻底清除病毒。临床上己经开始利用TLR7激动剂治疗慢性病毒性感染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此外,TLR7激动剂作为流感疫苗佐剂能诱导更加迅速有效的免疫保护。在抗肿瘤方面,TLR7激动剂不仅可以直接刺激pDC分泌IFN

α,还会增强pDC的共刺激和抗原递呈能力,激活的pDC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进一步激活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故而TLR7激动剂作为免疫佐剂在机体识别和杀伤肿瘤过程中的作用也在逐渐得到重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其之前的研发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研发出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特别是一种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与免疫调节剂的偶联物,例如一种抗PD

L1抗体与TLR7和/或TLR8激动剂的偶联物),其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毒副作用,扩大了免疫调节剂(如TLR7和/或TLR8激动剂)的治疗窗。
[0005]具体地,上述抗体药物偶联物具有如下结构:
[0006][0007]其中,
[0008]Ab为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
[0009]D为小分子药物;
[0010]L为连接Ab和D的连接单元;
[0011]n为1

100的整数。
[0012]具体地,上述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0013]具体地,上述抗体的形式可以为,例如,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全人源抗体等。
[0014]具体地,上述抗原结合片段包括Fab片段、F(ab')2片段、Fd片段、Fv片段、dAb片段、单链Fv(scFv)、二硫键连接的Fv(sdFv)、含有CDR的片段或分离的CDR等。
[0015]具体地,上述抗体对肿瘤、感染性微生物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的抗原或其表位是反应性的;具体地,上述抗体靶向的抗原例如:Claudin18.2、GPC3、HER

2/neu、碳酸酐酶

、B7、CCCL19、CCCL21、CSAp、BrE3、CD1、CD1a、CD2、CD3、CD4、CD5、CD8、CD11A、CD14、CD15、CD16、CD18、CD19、CD20、CD21、CD22、CD23、CD25、CD29、CD30、CD32b、CD33、CD37、CD38、CD40、CD40L、CD44、CD45、CD46、CD52、CD54、CD55、CD59、CD64、CD67、CD70、CD74、CD79a、CD80、CD83、CD95、CD126、CD133、CD138、CD147、CD154、CEACAM5、CEACAM

6、甲胎蛋白(AFP)、VEGF、ED

B纤连蛋白、EGP

1、EGP

2、EGF受体(ErbB1)、ErbB2、ErbB3、因子H、FHL

1、Flt

3、叶酸受体、Ga 733、GROB、HMGB

1、缺氧诱导因子(HIF)、HM1.2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LGF)、IFN

γ、IFN

α、IFN

β、IL

2R、IL

4R、IL

6R、IL

13R、IL

15R、IL

17R、IL

18R、IL

2、IL

6、IL

8、IL

12、IL

15、IL

17、IL

18、IL

25、IP

10、IGF

1R、Ia、HM1.24、神经节糖苷、HCG、HLA

DR、CD66a

d、MAGE、mCRP、MCP

1、MIP

1A、MIP

1B、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UC1、MUC2、MUC3、MUC4、MUC5、PD

1、PD

L1、胎盘生长因子(PIGF)、PSA、PSMA、PSMA二聚物、PAM4抗原、NCA

95、NCA

90、A3、A33、Ep

CAM、KS

1、Le(y)、间皮素、S100、腱生蛋白、TAC、Tn抗原、Thomas

Friedenreich抗原、肿瘤坏死抗原、肿瘤血管生成抗原、TNF

α、TRAIL受体(R1和R2)、VEGFR、RANTES、T101、癌干细胞抗原、补体因子C3、C3a、C3b、C5a、C5和致癌基因产物等。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抗体为抗PD

L1抗体。
[0017]具体地,上述抗体包含反应活性基团(如,巯基、氨基、羧基、酰胺基、卤素、酯基、酰卤素、酸酐、环氧基、马来酰亚胺基、胺基氧基、叠氮基、炔基、其中R可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烷基),其可以本身自带这些反应活性基团,也可通过突变(如定点突变),将已知抗体的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突变为含有相同或不同的所需反应活性基团的氨基酸(包括天然氨基酸和非天然氨基酸等)而获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抗体通过突变(例如通过Thi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前药、立体异构体,所述抗体药物偶联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Ab为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D为小分子药物;L为连接Ab和D的连接单元;n为1

100的整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靶向的抗原选自:Claudin18.2、GPC3、HER

2/neu、碳酸酐酶

、B7、CCCL19、CCCL21、CSAp、BrE3、CD1、CD1a、CD2、CD3、CD4、CD5、CD8、CD11A、CD14、CD15、CD16、CD18、CD19、CD20、CD21、CD22、CD23、CD25、CD29、CD30、CD32b、CD33、CD37、CD38、CD40、CD40L、CD44、CD45、CD46、CD52、CD54、CD55、CD59、CD64、CD67、CD70、CD74、CD79a、CD80、CD83、CD95、CD126、CD133、CD138、CD147、CD154、CEACAM5、CEACAM

6、甲胎蛋白(AFP)、VEGF、ED

B纤连蛋白、EGP

1、EGP

2、EGF受体(ErbB1)、ErbB2、ErbB3、因子H、FHL

1、Flt

3、叶酸受体、Ga 733、GROB、HMGB

1、缺氧诱导因子(HIF)、HM1.2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LGF)、IFN

γ、IFN

α、IFN

β、IL

2R、IL

4R、IL

6R、IL

13R、IL

15R、IL

17R、IL

18R、IL

2、IL

6、IL

8、IL

12、IL

15、IL

17、IL

18、IL

25、IP

10、IGF

1R、Ia、HM1.24、神经节糖苷、HCG、HLA

DR、CD66a

d、MAGE、mCRP、MCP

1、MIP

1A、MIP

1B、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MUC1、MUC2、MUC3、MUC4、MUC5、PD

1、PD

L1、胎盘生长因子(PIGF)、PSA、PSMA、PSMA二聚物、PAM4抗原、NCA

95、NCA

90、A3、A33、Ep

CAM、KS

1、Le(y)、间皮素、S100、腱生蛋白、TAC、Tn抗原、Thomas

Friedenreich抗原、肿瘤坏死抗原、肿瘤血管生成抗原、TNF

α、TRAIL受体(R1和R2)、VEGFR、RANTES、T101、癌干细胞抗原、补体因子C3、C3a、C3b、C5a、C5和致癌基因产物。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为抗PD

L1抗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包含重链和轻链;其中,所述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或为与SEQ ID NO:9具有至少80%、85%、90%、91%、92%、93%、94%、95%、96%、97%、98%、99%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优选地,所述抗体具有如SEQ ID NO:9所示的轻链序列;更优选地,所述抗体具有如SEQ ID NO:4所示的重链序列和如SEQ ID NO:9所示的轻链序列;或,所述抗体具有如SEQ ID NO:4所示的重链序列和如SEQ ID NO:3所示的轻链序列。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n为1

10的整数,优选为1

6的整数;优选地,n=2或4。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药物偶联物中,所述抗体与L的连接位点为SEQ ID NO:9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226位的半胱氨酸残基上的游离巯基。7.如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D部分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L'为连接基团,其选自:单键、C1‑
C6亚烷基、C1‑
C6亚烯基、C3‑
C6亚环烷基,其中所述基团均可任选地被C1‑
C4烷基取代;R1选自:单键、C1‑
C6亚烷基、C1‑
C6亚烯基、C1‑
C6亚烷氧基,其中所述基团均可任选地被C1‑
C4烷基取代;X选自:

NR4‑


O



S

、单键、

OCO



COO



NR4‑
(C1‑
C6亚烷基)

NR5‑
、亚杂环基,其中,R4和R5独立地选自:H、C1‑
C6烷基、C1‑
C6烷氧基、氨基酸残基、寡肽残基、卤代烷基、羧基取代烷基、酯基取代烷基、其中,a为1

10的整数,R8和R9独立地选自:H、C1‑
C6烷基,或R8和R9与其中间的原子一起形成或者R4和R5与二者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基;R2选自:

NR6R7、

OR6、

SR6,其中,R6和R7独立地选自:H、C1‑
C6烷基、C1‑
C6烷氧基、C1‑
C6烷氧基烷基,或者R6和R7与二者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基,或R6与其所连接的氧原子一起形成杂环基,或R6与其所连接的硫原子一起形成杂环基;R3为苯环上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取代基,其选自:H、C1‑
C6烷基、C1‑
C6烷氧基、C1‑
C6烷氧基烷基;m为0

4的整数。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L'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
a
和R
b
独立地选自:H、C1‑
C3烷基,或,R
a
和R
b
与其所连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C3‑
C6亚环烷基;
优选地,L'选自:

CH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1为C1‑
C6亚烷基,例如C1‑
C3亚烷基,例如

CH2‑
;或,R1为单键;或,R1为C1‑
C6亚烷氧基,例如C1‑
C3亚烷氧基,例如

CH2O



CH2CH2O



CH2CH2CH2O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3为苯环上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取代基,其独立地选自:H、甲基、甲氧基。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m为0或1。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8和R9独立地选自:H、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4和R5独立地选自:H、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氨基酸残基、寡肽残基、

CF3、

CH2CF3、、、或者R4和R5与二者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优选地,所述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选自:优选地,所述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选自:优选地,所述氨基酸残基选自:丙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缬氨酸残基;优选地,所述寡肽残基中的氨基酸残基独立地选自:丙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缬氨酸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地,X为R4和R5独立地选自C1‑
C6烷基,例如甲基;更优选地,X为

NR4‑
,R4选自:H、C1‑
C6烷基,例如R4为H或甲基;更优选地,X为

NR4‑
(C1‑
C6亚烷基)

NR5‑
,R4和R5独立地选自C1‑
C6烷基,例如,R4和R5均为甲基;更优选地,X为亚杂环基,特别是亚含氮杂环基,例如A环为4至10元含氮杂环,A环可以为单环、双环或三环(包括稠环、螺环、桥环);进一步优选地,X为杂环,A环可以为单环、双环或三环(包括稠环、螺环、桥环);进一步优选地,X为杂环,A环可以为单环、双环或三环(包括稠环、螺环、桥环);进一步优选地,X为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2选自:

NHR6、

OR6、

SR6,其中,R6为C1‑
C6烷基或C1‑
C6烷氧基烷基;或,R2为

NR6R7,其中,R6和R7与二者所连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杂环基;优选地,所述杂环基选自:优选地,所述杂环基选自: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2选自:选自: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D部分选自如下结构: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D部分具有如下结构:18.如权利要求1

17任一项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L包含与Ab的活性基团的连接基团Y,例如单键、

S



CO



NH



CONH

、优选地,L还包含基团Q,Q为二价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或支链的C1

50烃链,其中0

6个亚甲基单元独立地被以下取代:

Cy



O



NR
10



S



OC(O)



C(O)O



C(O)



S(O)



S(O)2‑


NR
10
S(O)2‑


S(O)2‑
NR
10



NR
10

C(O)



C(O)NR
10



OC(O)NR
10



NR
10

C(O)O

、、氨基酸残基、寡肽残基,其中,k选自1

10之间的整数,每个

Cy

独立地为选自以下的任选地经取代的二价环:亚芳基、亚环烷基、亚杂环基;R
10
选自:H、

OH、C1‑
C6烷基、C3‑
C6环烷基、杂环烷基;优选地,每个

Cy

可以独立地选自以下:可以独立地选自以下:
其中,R
11
为环上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取代基,并选自:H、卤素、

CN、

NO2、

CF3、

OCF3、

NH2、

OH、C1‑
C6烷基、

O(C1‑
C6烷基)、

NH(C1‑
C6烷基)、

N(C1‑
C6烷基)(C1‑
C6烷基)、单糖或其衍生物的残基,R
12
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烷基;更优选地,每个

Cy

独立地选自以下:独立地选自以下:19.如权利要求1

17任一项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通式Ⅰ中L部分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Y为与Ab的活性基团的连接基团;R
L1
、R
L3
和R
L4
独立地选自:

(CH2)
j
O



(CH2)
j
N(R
L9
)



(CH2)
j
CO



(CH2)
j
OCOO



(CH2)
j
OCON(R
L9
)



(CH2)
j
N(R
L9
)CON(R
L10
)



(CH2)
j
N(R
L9
)CO



O(CH2)
j
COO



(CH2)
j
COO



(CH2)
j
CON(R
L9
)



(CH2)
j
S

S



(CH2)
j
N(R
L9
)

NH=、NH=、NH=、环烷基和芳基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j为0

10的整数;R
L2
选自:单键、

(CH2)
i
OCO



(CH2)
i
OCOO



(CH2)
i
NH

COO

、氨基酸残基、寡肽残基,其中i为0

10的整数;R
L5
、R
L6
、R
L7
和R
L8
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卤素、硝基、氰基、

OR
L9


NR
L9
R
L10


S(O)
t
R
L9


C(O)OR
L9


C(O)R
L9


C(O)NR
L9
R
L10
,其中,t为0、1或2;各R
L9
和R
L10
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杂环基烷基。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L部分具有如下结构: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Y选自:单键、

S



CO



NH



CONH

、22.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
L1
为或,R
L1


(CH2)
j
CO

,j为0

6的整数。23.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R
L2


(CH2)
i
OCO

,i为0

6的整数,或,R
L2
为寡肽残基,所述寡肽残基选自:缬氨酸

瓜氨酸残基、丙氨酸

丙氨酸

天冬酰胺残基、天冬氨酸

缬氨酸残基、谷氨酸

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斌王志松贺磊张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宇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