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595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7
一种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其包括一上支架,上支架连接于一机架上,上支架的前端具有一第一检测器以检测薄板;上支架的底部具有多个间隔并列的上摩擦块,任一上摩擦块的后端底部具有一第一弧凸部;上支架的后端连接一第一上吹气单元,第一上吹气单元位于后输送段的上方,以此朝向第一弧凸部下方的方向吹出空气;而一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连接上支架,用于上、下移动多个上摩擦块,借此,当一薄板由一前输送段通过一后输送段向后输送时,即能使多个上摩擦块的第一弧凸部分别向下抵压薄板的上表面,以向上剥离一薄板的上薄膜的前端缘。上剥离一薄板的上薄膜的前端缘。上剥离一薄板的上薄膜的前端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部分薄膜剥离结构


[0001]本技术有关一种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尤指一种可将薄膜的前端缘顺畅且有效的剥离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印刷电路板的制造过程中,基板在曝光之前,均会在基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光阻层及黏附于光阻层表面的薄膜,在曝光之后,再将薄膜剥离以使光阻层外露,以进行后续的显影及蚀刻程序。而现有剥膜机剥离薄膜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前输送段以输送上述印刷电路板之类的薄板,使沿着由前朝后的输送方向移动,薄板通过一阻挡单元的阻挡定位,再通过一组压花轮在薄膜表面上滚压之后,即会使薄板继续沿着一后输送段向后输送,并以一组黏轮将前端缘产生皱折的薄膜逐步剥离。
[0003]通过上述剥膜机结构,确实可以提升剥离薄膜的效率。但是在实际剥离薄膜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基板本身的厚度不大,容易会有弯曲不平的现象,当外径一致的长直筒形黏轮黏着薄膜时,各个黏着位置的黏着力并不会完全相同,常无法顺畅且全面性的使薄膜逐渐剥离;且由于薄膜的厚度很薄且脆弱,薄膜剥离之后,仍旧会有部分的薄膜脆片黏附于光阻层的表面上,并常由于薄膜脆片的面积太小而无法被检测到,此种现象将会在整个印刷电路板的制造过程中,使基板面临报废的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以解决上述的缺点。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分薄膜剥离结构,以能解决现有的剥膜机在薄膜剥离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组压花轮在薄膜表面上滚压之后,再以一组黏轮将前端缘产生皱折的薄膜逐步剥离,且由于直筒形黏轮黏着薄膜的各个位置黏着力不同,无法顺畅的使薄膜的前端缘剥离的问题。多以此为达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连接于一机架上,机架的前端具有一前输送段,供输送一薄板使沿着由前端朝向后端的输送方向移动,再通过一后输送段向后输送,以剥离薄板的一基板上表面的一上薄膜,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在于: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包括一上支架、多个上摩擦块、一第一检测器、一第一上吹气单元以及一第一驱动件。其中的上支架连接于机架上,上支架的前端具有第一检测器,用于检测薄板;上支架的底部具有多个间隔并列的上摩擦块,任一上摩擦块的后端底部具有一第一弧凸部,上摩擦块的底面以第一弧凸部朝向上摩擦块前端的方向向上延伸;第一上吹气单元连接于上支架的后端,并位于后输送段的上方,用于以朝向第一弧凸部下方的方向吹出空气;而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机架上,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连接上支架,用于上、下移动多个上摩擦块。
[0006]实施时,上支架的底面具有一第一上延伸部及一第二上延伸部,多个上摩擦块的后端贯穿一第一支杆,第一支杆的一端连接第一上延伸部,第一支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上延伸部;多个上摩擦块的前端贯穿一第一枢轴,第一枢轴的一端连接第一上延伸部,第一枢
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上延伸部。
[0007]实施时,多个上摩擦块的后端具有一穿孔,用于贯穿第一支杆,穿孔的内周缘与第一支杆的外周缘的间具有一环形空间,用于多个上摩擦块的后端相对于第一支杆上、下移动。
[0008]实施时,第一上吹气单元具有一第一上吹气口,第一上吹气口位于上支架后端的中间位置。
[0009]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二上吹气单元,第二上吹气单元连接上支架的前端,并位于前输送段的上方,用于以朝向上摩擦块下方的方向吹出空气。
[0010]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二检测器,第二检测器位于上支架的后端,用于检测薄板。
[0011]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下支架、一第一下吹气单元以及一第二驱动件,下支架连接于机架上,下支架的顶部设有多个间隔并列的下摩擦块,下摩擦块的后端底部具有一第二弧凸部,下摩擦块的顶面以第二弧凸部朝向下摩擦块前端的方向向下延伸;第一下吹气单元连接下支架的后端,并位于后输送段的下方,用于以朝向第二弧凸部上方的方向吹出空气;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机架上,第二驱动件的一端连接上支架,用于上、下移动多个下摩擦块。
[0012]实施时,下支架的顶面具有一第一下延伸部及一第二下延伸部,多个下摩擦块的后端贯穿一第二支杆,第二支杆的一端连接第一下延伸部,第二支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下延伸部;多个下摩擦块的前端贯穿一第二枢轴,第二枢轴的一端连接第一下延伸部,第二枢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下延伸部。
[0013]实施时,第一下吹气单元具有一第一下吹气口,第一下吹气口位于下支架后端的中间位置。
[0014]实施时,本技术还包括一第二下吹气单元,第二下吹气单元连接于下支架的前端,并位于前输送段的下方,用于以朝向下摩擦块上方的方向吹出空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在一机架上设有至少一支架,至少一支架上设有多个间隔并列的摩擦块,通过摩擦块的弧凸部抵压薄板的表面,同时以吹气单元吹气,以此剥离薄膜前端缘的结构,使薄膜的前端缘能与基板顺畅且有效的分离,以利于后续的整体薄膜剥离作业。
[0017]本技术能进行薄膜的前端缘剥离与后续的薄膜完全剥离,以通过确实有效的分工,使施工更专业化,进而提升薄膜剥离作业的输出质量。
[0018]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以下举较佳的实施例,配合图式、图号,将本技术的具体构成内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机架上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上支架的立体外观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下支架的立体外观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部分薄膜剥离结构;11:机架;12:薄板;121:基板;122:上薄膜;123:下薄膜;13:前输送段;14:后输送段;2:上支架;21:第一上延伸部;22:第二上延伸部;23:第一检测器;24:第二检测器;25:第一上吹气单元;251:第一上吹气口;26:第二上吹气单元;261:第二上吹气口;3:上摩擦块;31:第一弧凸部;32,62:穿孔;321,621:环形空间;33,63:定位孔;34:第一枢轴;35:第一支杆;4:第一驱动件;41,71:活塞组;5:下支架;51:第一下延伸部;52:第二下延伸部;53:第一下吹气单元;531:第一下吹气口;54:第二下吹气单元;541:第二下吹气口;6:下摩擦块;61:第二弧凸部;64:第二枢轴;65:第二支杆;7:第二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技术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1主要包括一上支架2,上支架2连接于一机架11上,上支架2的前端具有一第一检测器23以检测薄板12;上支架2的底部具有多个间隔并列的上摩擦块3,任一上摩擦块3的后端底部具有一第一弧凸部31;上支架2的后端连接一第一上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其连接于一机架上,该机架的前端具有一前输送段,供输送一薄板使沿着由前端朝向后端的输送方向移动,再通过一后输送段向后输送,以剥离该薄板的一基板上表面的一上薄膜,其特征在于,该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包括:一上支架,其前端具有一用于检测该薄板的第一检测器;该上支架的底部具有多个间隔并列的上摩擦块,该上摩擦块的后端底部具有一第一弧凸部,该上摩擦块的底面以该第一弧凸部朝向该上摩擦块前端的方向向上延伸;一第一上吹气单元,连接于该上支架的后端,并位于该后输送段的上方,该第一上吹气单元以朝向该第一弧凸部下方之方向吹出空气;以及一第一驱动件,其连接于该机架上,该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连接该上支架,供上、下移动多个该上摩擦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支架的底面具有一第一上延伸部及一第二上延伸部,该多个上摩擦块的后端贯穿一第一支杆,该第一支杆的一端连接该第一上延伸部,该第一支杆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上延伸部;该多个上摩擦块的前端贯穿一第一枢轴,该第一枢轴的一端连接该第一上延伸部,该第一枢轴的另一端连接该第二上延伸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上摩擦块的后端具有一用于贯穿该第一支杆的穿孔,该穿孔的内周缘与该第一支杆的外周缘之间具有一用于该多个上摩擦块的后端相对于该第一支杆上、下移动的环形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上吹气单元具有一第一上吹气口,该第一上吹气口位于该上支架后端的中间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薄膜剥离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上吹气单元,该第二上吹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亚松张德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仁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