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11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涉及发动机散热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其散热机构较为简单,无法保证其使用和散热时的强度,从而影响其整体使用效果的问题。散热连接盘,其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主体前端面的一侧,所述散热连接盘的前端面设置有防护边,所述防护边的内壁上安装有连接杆,且所述连接杆设置有六个,六个所述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盘;第二连接盘,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盘的前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上均设置有连接孔,且所述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通过连接孔上的螺钉螺纹连接;螺旋加强筋,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盘的一侧,且所述螺旋加强筋设置有若干个。且所述螺旋加强筋设置有若干个。且所述螺旋加强筋设置有若干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散热
,具体为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如内燃机外燃机、喷气发动机、电动机等,如内燃机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动机既适用于动力发生装置,也可指包括动力装置的整个机器,发动机在使用时需要利用散热结构进行散热,来保证其在正常温度范围内连续工作;
[0003]例如公告号为CN208153156U的中国授权专利(一种发动机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主体以及固设于发动机主体内的发动机输出轴,还包括转动柱以及散热风扇,转动柱转动设置于发动机的侧面上,散热风扇套设于转动柱远离于发动机的一端上,转动柱与发动机输出轴共同转动连接,以通过发动机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转动柱转动,进而带动散热风扇转动,其发动机散热结构结构简单、占用体积小,能够减小体积。
[0004]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其散热机构较为简单,无法保证其使用和散热时的强度,从而影响其整体使用效果的问题;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其散热机构较为简单,无法保证其使用和散热时的强度,从而影响其整体使用效果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主体和散热结构主体,所述发动机主体的一侧端面设置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的前端面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侧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口,所述发动机主体的另一侧端面设置有第二连接口;
[0007]还包括:
[0008]散热连接盘,其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主体前端面的一侧,所述散热连接盘的前端面设置有防护边,所述防护边的内壁上安装有连接杆,且所述连接杆设置有六个,六个所述连接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盘;
[0009]第二连接盘,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盘的前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上均设置有连接孔,且所述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通过连接孔上的螺钉螺纹连接;
[0010]螺旋加强筋,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盘的一侧,且所述螺旋加强筋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螺旋加强筋的一侧端面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螺旋加强筋的另一侧端面安装有皮带连接轮,且所述皮带连接轮与皮带轮通过皮带进行转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散热连接盘的内部安装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前端面安装有转轴,且所述转轴贯穿第一连接盘的内部与连接块的一侧内部固定连接,所述散热连接盘上下端的两
侧均设置有固定架,且所述固定架安装有四个。
[0012]优选的,所述散热结构主体的顶部设置有散热器顶盖,所述散热结构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散热连接盘通过固定架上的螺钉与散热器顶盖和底座的前端面螺纹连接,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固定板,且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减震垫。
[0013]优选的,所述散热结构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散热器芯,所述散热结构主体的两侧端面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板,且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有四个,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固定孔。
[0014]优选的,所述散热器芯的顶部设置有上水室,所述散热器芯的底部设置有下水室,所述上水室的一侧端面设置有冷却液进口。
[0015]优选的,所述上水室前端面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下水室前端面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
[0016]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第二连接口、出水管与第一连接口之间均安装有连接管,且所述连接管安装有两个,所述出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出水阀门。
[0017]优选的,所述散热器芯的内部设置有散热片,且所述散热片设置有若干个。
[0018]优选的,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穿孔,且所述穿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穿孔的内部纵向安装有冷却管,且所述冷却管安装有若干个。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散热连接盘与发动机之间设置若干个螺旋加强筋,螺旋加强筋通过第二连接盘与散热连接盘前端面的第一连接盘通过螺钉进行螺纹连接,使用时将发动机上的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皮带连接轮进行转动连接,利用皮带轮带动皮带连接轮转动,同时皮带连接轮带动第一连接盘内的转轴,从而驱使风扇进行转动,散热连接盘使用利用螺旋加强筋进行连接,风扇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方向与螺旋加强筋的螺旋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在使用硬性连接时出现断裂的情况,保证了散热连接盘的使用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散热连接盘较为简单,无法保证其使用时的强度,从而影响其整体使用效果的问题。
[0021]2、通过在散热结构主体的内部设置散热器芯,散热器芯的内部设置了若干个散热片,冷却也通过冷却液进口进入散热器芯内的冷却管内,通过发动机上的水泵将冷却液通过下水室的出水管排出流经发动机内部各个部位强制循环,然后经由进水管进入上水室内,进行循环散热,同时散热连接盘内的风扇,可以提高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速和流量,以增强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并冷却发动机附件,两者的结合保证了散热结构主体的散热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散热机构较为简单,无法保证其散热时的强度,从而影响其整体使用效果的问题。
[0022]3、通过在散热器上水室的一侧设置冷却液进口,冷却水由此注入整个散热结构的主体并用散热器盖盖住,上水室和下水室分别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用橡胶软管,并分别与水泵和发动机上的连接口通过连接管相连,既便于安装,而且当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产生少量位移时不会漏水,并且在散热器底部的第一固定板的下方安装有减震垫,防止散热器受振动损坏,并且在散热器下水室的出水管的一侧还设置有出水阀门,必要时可将散热器内的冷却水放掉,进行替换。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和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连接盘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连接盘连接结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结构内部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8]图中:1、发动机主体;2、散热结构主体;3、水泵;4、皮带轮;5、第一连接口;6、第二连接口;7、连接管;8、上水室;9、进水管;10、下水室;11、出水管;12、散热器顶盖;13、出水阀门;14、底座;15、第一固定板;16、第二固定板;17、散热连接盘;18、防护边;19、连接杆;20、风扇;21、固定架;22、转轴;23、第一连接盘;24、第二连接盘;25、连接孔;26、连接块;27、螺旋加强筋;28、冷却液进口;29、皮带连接轮;30、散热器芯;31、散热片;32、穿孔;33、冷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主体(1)和散热结构主体(2),所述发动机主体(1)的一侧端面设置有皮带轮(4),所述皮带轮(4)的前端面设置有水泵(3),所述水泵(3)的一侧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口(5),所述发动机主体(1)的另一侧端面设置有第二连接口(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连接盘(17),其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主体(2)前端面的一侧,所述散热连接盘(17)的前端面设置有防护边(18),所述防护边(18)的内壁上安装有连接杆(19),且所述连接杆(19)设置有六个,六个所述连接杆(19)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盘(23);第二连接盘(24),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盘(23)的前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盘(23)和第二连接盘(24)上均设置有连接孔(25),且所述第一连接盘(23)和第二连接盘(24)通过连接孔(25)上的螺钉螺纹连接;螺旋加强筋(27),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盘(24)的一侧,且所述螺旋加强筋(27)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螺旋加强筋(27)的一侧端面设置有连接块(26),所述螺旋加强筋(27)的另一侧端面安装有皮带连接轮(29),且所述皮带连接轮(29)与皮带轮(4)通过皮带进行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连接盘(17)的内部安装有风扇(20),所述风扇(20)的前端面安装有转轴(22),且所述转轴(22)贯穿第一连接盘(23)的内部与连接块(26)的一侧内部固定连接,所述散热连接盘(17)上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架(21),且所述固定架(21)安装有四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散热连接盘及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主体(2)的顶部设置有散热器顶盖(12),所述散热结构主体(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彬靳玉香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朗弘热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