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轧复相钢及其退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9995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冷轧复相钢及其退火方法,所述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冷轧带钢加热保温,随后缓冷至640~730℃,再快冷至360~Ms℃,并在360~Ms℃进行保温,然后缓冷至250~300℃,最后进行终冷,该方法可实现冷轧复相钢组织结构的多相控制,从而获得一种兼具高强度、高翻边、高拉延和低回弹的冷轧复相钢。高拉延和低回弹的冷轧复相钢。高拉延和低回弹的冷轧复相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轧复相钢及其退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板材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冷轧复相钢及其退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长期以来,钢铁一直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材料。汽车用钢通常包括板带、型钢、棒材、钢管和特殊合金钢,其中板带占比70%左右。目前,以高强钢为代表的汽车板已经成为车身结构材料的首选,主流的品种有: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HSSIF)、烘烤硬化钢(BH)、碳锰钢(CMn)、低合金高强钢(HSLA)、双相钢(DP)、复相钢(CP)、马氏体钢(MART)、热成形钢(PHS)。
[0003]随着汽车轻量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强钢的成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钢铁行业推出了高塑性双相钢(DH)、淬火延性钢(Q&P)、中锰钢(Medium Mn steels)、孪晶诱导塑性钢(TWIP)、高塑性复相钢(CH)、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和无碳化物贝氏体钢(TBF)。中锰钢和孪晶诱导塑性钢的冶炼难度大,高塑性复相钢和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工艺实现难度大,高塑性双相钢、淬火延性钢和相变诱发塑性钢存在回弹弊端。因此,在高强钢的主流品种和新兴品种之间寻找相对折中的解决方案是钢铁行业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轧复相钢及其退火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冷轧复相钢组织结构的多相控制,从而获得一种兼具高强度、高翻边、高拉延和低回弹的冷轧复相钢。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冷轧复相钢的退火方法,所述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1)加热:将冷轧带钢加热;
[0008](2)保温Ⅰ;
[0009](3)缓冷Ⅰ:缓冷至640~730℃;
[0010](4)快冷:快冷至360~Ms℃;
[0011](5)保温Ⅱ:在360~Ms℃进行保温;
[0012](6)缓冷Ⅱ:缓冷至250~300℃;
[0013](7)终冷;
[0014]其中,Ms为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
[0015]即将冷轧带钢加热保温,随后缓冷至640~730℃,再快冷至360~Ms℃,并在360~Ms℃进行保温,然后缓冷至250~300℃,最后进行终冷。
[0016]所述退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将冷轧带钢加热保温,随后以1.5~15℃/s的冷却速度缓冷至640~730℃,再以≥20℃/s的冷却速度快冷至360~Ms℃,并在360~Ms℃保温10~20s,然后以2~5℃/s的冷却速度缓冷至250~300℃,最后进行终冷。
[0017]所述快冷的冷却速度优选为20~60℃/s。
[0018]其中,冷轧带钢以≥1.5℃/s的加热速度加热至770~860℃保温60~180s。
[0019]终冷的冷却速率≥0.5℃/s,优选为0.5~5℃/s。
[0020]终冷至170℃以下。
[0021]所述冷轧复相钢中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满足以下条件:0.05%≤C≤0.11%、0.2%≤Si+Al≤0.6%、1.5%≤Mn+Cr≤2.8%、Nb+Ti≤0.08%、Mo≤0.3、V≤0.15%、B≤0.003%。
[0022]Ms=635.02

549.82C

85.441Mn

68.967Si

18.07Cr

30.965Ni

69.301Mo

6.603V+420.26Nb+553.8Ti

1746.5B,式中C、Mn、Si、Cr、Ni、Mo、V、Nb、Ti、B为对应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
[0023]所述冷轧带钢的厚度为0.5~2.5mm。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利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退火方法处理得到的冷轧复相钢,其金相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渗碳体和贝氏体,金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百分比<3%。抗拉强度为590~690MPa时,断后伸长率A80≥26%,扩孔率≥60%;抗拉强度为780~880MPa时,断后伸长率A80≥18%,扩孔率≥35%。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轧复相钢的退火方法包括加热、保温Ⅰ、缓冷Ⅰ、快冷、保温Ⅱ、缓冷Ⅱ和终冷的步骤,退火原料为冷轧带钢,带钢退火过程中,加热温度为780~830℃、保温Ⅰ温度为770~860℃、保温Ⅰ时间为60~180s、缓冷Ⅰ温度为640~730℃、缓冷Ⅰ平均冷速为1.5~15℃/s、快冷温度为Ms

30~Ms℃、快冷平均冷速≥20℃/s、保温Ⅱ温度为360~Ms℃、保温Ⅱ时间为10~20s、缓冷Ⅱ温度为250~300℃,缓冷Ⅱ平均冷速为2~5℃/s、终冷温度≤170℃,终冷平均冷速≥0.5℃/s。快冷温度如果超过Ms点,贝氏体转变过多,降低强度;快冷温度如果低于360℃,保温Ⅱ期间不易获得渗碳体和贝氏体。保温Ⅱ时间过长和过短都不合适,高于20s,奥氏体分解量加大,降低强度;低于10s,奥氏体分解量少,影响技术效果。缓冷Ⅱ温度设定为250~300℃,是为了保证尚未转变的奥氏体充分转变为马氏体。缓冷Ⅱ的冷却速率过大和过小都不合适,大于5℃/s时马氏体逐步回火的效果减弱;小于2℃/s时马氏体过度回火,降低强度,同时马氏体转变较慢,促进碳的配分,残余奥氏体容易超过3%。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退火工艺下生产出来的冷轧复相钢的组织包括铁素体、马氏体、渗碳体和贝氏体,允许含有第二相析出物和残余奥氏体,其中残余奥氏体,采用XRD检测时含量<3%。
[0027]上述冷轧复相钢,抗拉强度为590~690MPa时,断后伸长率A
80
≥26%,扩孔率≥60%;抗拉强度为780~880MPa时,断后伸长率A
80
≥18%,扩孔率≥35%。
[0028]组织决定性能。对于以相变强化为主的高强钢,组织硬度差是影响翻边、扩孔和弯曲性能的关键因素。本专利技术采用铁素体、马氏体、渗碳体和贝氏体的主体组织设计,不仅可以实现组织硬度的多梯度分布,而且可以避免TRIP效应所固有的冲压回弹。
[0029]成分影响组织。化学成分是钢板材料的根基,成分设计缺陷往往很难通过后续工序消除。C是钢中最基本的强化元素,过高时形成带状组织,过低时马氏体硬度降低,因此含量限定为0.05%≤C≤0.11%。由于Al、Si抑制渗碳体析出,因此含量限定为0.2%≤Si+Al≤0.6%。由于C的扩散率高,需要添加常见的奥氏体淬透性元素Mn、Cr,含量限定为1.5%≤Mn+Cr≤2.8%。
[0030]工艺影响组织。采用“缓冷—快冷—保温—缓冷”的分级冷却,辅以合适的工艺设计,不仅可以获得适量的渗碳体和贝氏体,而且可以获得多种形态的马氏体以及减少残余
奥氏体含量。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32]1)本专利技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轧复相钢的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热:将冷轧带钢加热;(2)保温Ⅰ;(3)缓冷Ⅰ:缓冷至640~730℃;(4)快冷:快冷至360~Ms℃;(5)保温Ⅱ:在360~Ms℃进行保温;(6)缓冷Ⅱ:缓冷至250~300℃;(7)终冷;其中,Ms为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冷轧带钢加热保温,随后以1.5~15℃/s的冷却速度缓冷至640~730℃,再以≥20℃/s的冷却速度快冷至360~Ms℃保温10~20s,然后以2~5℃/s的冷却速度缓冷至250~300℃,最后进行终冷。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冷轧带钢以≥1.5℃/s的加热速度加热至770~860℃保温60~180s。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终冷的冷却速率≥0.5℃/s;终冷至170℃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轧复相钢中的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满足以下条件:0.05%≤C≤0.11%、0.2%≤Si+Al≤0.6%、1.5%≤Mn+Cr≤2.8%、Nb+Ti≤0.08%、Mo≤0.3、V≤0.15%、B≤0.003%。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笑芳胡笛李凯旋周世龙唐东东邓宗吉
申请(专利权)人:马钢合肥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