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7019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2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与分流道,主流道的左右两侧依次设置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上与铸件的外形相对应布置有浇道,浇道上相对应设置有浇口与铸件相接;主流道向下延申设有溢流道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分流道上设置与铸件外形相对应的浇道,再利用浇道上设置浇口与铸件的相接,从而实现主流道与分流道以及浇道位置的合理布置,避免了内外阀套不易进胶流道与浇道设置空间受限;同时,溢流道组件沿主流道纵向延申的布置更加有效排解了左右铸件在成型时所产生的气体和溢流出来的杂质和流道回料,使得主流道在压铸成型时得到了有效的缓冲。型时得到了有效的缓冲。型时得到了有效的缓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的流道
,具体为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模具分为冲压模、压铸模和塑料模等,可以说模具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压铸模,对于许多汽车零部件中,比如气缸、发动机、机脚、动力阀等都需要通过压铸模进行成型。压铸模具的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流道的设计,流道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导致产品成型的优良与否,严重的尺寸精度差错、产品填充瑕疵、表面出现凹凸等一系列的问题,且后期即便继续对模具型腔等各种修复,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产品要求,严重的是模具报废。如图1所示,为铸件,是一种新能源汽车上的阀,该阀为内外阀套结构;但是在内外阀套的圆形面为产品的外观面不允许进胶;因此进胶的位置与结构走向不易设置;而传统的流道设置为在产品一端设置进胶口以及通过主流道与分流道的设置,但是在成型时,内外阀套容易铸件成型后有瑕疵,产品有些部位出现凹陷以及成型不足的情况;尤其该内外发套同时一出多时流道的位置和不容易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流道结构无法满足内外阀套铸件成型瑕疵产生凹陷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从而成型时实现流道在型腔流通顺畅、快速且流通均匀实现铸件满腔成型,无瑕疵。
[0004]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与分流道,主流道的左右两侧依次设置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上与铸件的外形相对应布置有浇道,浇道上相对应设置有浇口与铸件相接;主流道向下延申设有溢流道组件;本技术通过在分流道上设置与铸件外形相对应的浇道,再利用浇道上设置浇口与铸件的相接,从而实现主流道与分流道以及浇道位置的合理布置,避免了内外阀套不易进胶流道与浇道设置空间受限;同时,溢流道组件沿主流道纵向延申的布置更加有效排解了左右铸件在成型时所产生的气体和溢流出来的杂质和流道回料,使得主流道在压铸成型时得到了有效的缓冲。
[0005]作为优选,所述分流道的数量为2段,分别布置在主流道的左右两侧且与主流道相垂直。
[0006]作为优选,所述浇道呈圆环状,沿铸件的外形环绕在铸件外圆壁上;这样既节省了流道空间,且浇道与铸件外形相贴合的设计使得分流道与浇道在铸造成型时铸料在浇道可快速自然的流动通过浇口冲入型腔。
[0007]作为优选,所述浇道的数量为4个,依次均匀布置在所述分流道上;左右各布置2个,这样可满足4件铸件的同时成型。
[0008]作为优选,所述浇口的数量为2个,2个浇口呈镜像状态设置分别布置在分流道的上下端部且均与铸件相接;这样的设置使得浇口对铸件的进胶形成同步,铸料在型腔内的
流动冲腔较为均匀。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浇口依次具有2个斜面段,浇口厚度逐步缩小,浇口的宽度逐步变大;依次为第一浇口斜面与第二浇口斜面,致使铸件成型时从浇道进入浇口的铸料其冲入型腔时纵向与横向均具有一个缓冲,形成浇道进胶的顺畅过渡。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浇口斜面的角度为11
°
;第二浇口斜面的角度为24
°

[0011]作为优选,所述溢流道组件由缓冲段与溢流段组成,缓冲段的数量为3段依次前后搭接,其末端与所述溢流段相接。
[0012]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段分为左缓冲道和右缓冲道,左缓冲道与右缓冲道的结构相同呈J型结构,且左右反向对应搭接。
[0013]作为优选,所述溢流段由溢流弧道与溢流直道组成,溢流弧道与缓冲段的末端相连接具有弧度,溢流直道与主流道对应呈直线状。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分流道上设置与铸件外形相对应的浇道,再利用浇道上设置浇口与铸件的相接,从而实现主流道与分流道以及浇道位置的合理布置,避免了内外阀套不易进胶流道与浇道设置空间受限;同时,浇道呈圆环状,沿铸件的外形环绕在铸件外圆壁上;这样既节省了流道空间,且浇道与铸件外形相贴合的设计使得分流道与浇道在铸造成型时铸料在浇道可快速自然的流动通过浇口冲入型腔;另外溢流道组件沿主流道纵向延申的布置更加有效排解了左右铸件在成型时所产生的气体和溢流出来的杂质和流道回料,使得主流道在压铸成型时得到了有效的缓冲。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铸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与铸件结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的A向放大图;
[0018]图4为图3的B向放大图;
[0019]图5为图3的C向放大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与铸件结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图6的D向放大图;
[0022]图中:1.主流道,2.分流道,3.浇道,4.溢流道组件,4a.缓冲段,4b.溢流段组成,4a1.左缓冲道,4a2.右缓冲道,4b.溢流段,4b1.溢流弧道,4b2.溢流直道,5.浇口,5a.第一浇口斜面,5b.第二浇口斜面,6.铸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实施例一为: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参阅图2至图7所示,它包括主流道1与分流道2,主流道1的左右两侧依次设置分流道2,分流道2上与铸件的外形相对应布置有浇道3,浇道3上相对应设置有浇口5与铸件相接;主流道1向下延申设有溢流道组件4;这样在分流
道2上设置与铸件外形相对应的浇道3,再利用浇道3上设置浇口5与铸件的相接,从而实现主流道1与分流道2以及浇道3位置的合理布置,避免了内外阀套不易进胶流道与浇道3设置空间受限;同时,溢流道组件4沿主流道1纵向延申的布置更加有效排解了左右铸件在成型时所产生的气体和溢流出来的杂质和流道回料,使得主流道1在压铸成型时得到了有效的缓冲;进一步的讲分流道2的数量为2段,分别布置在主流道1的左右两侧且与主流道1相垂直;浇道3呈圆环状,沿铸件的外形环绕在铸件外圆壁上;这样既节省了流道空间,且浇道3与铸件外形相贴合的设计使得分流道2与浇道3在铸造成型时铸料在浇道3可快速自然的流动通过浇口5冲入型腔;浇道3的数量为4个,依次均匀布置在所述分流道2上;左右各布置2个,这样可满足4件铸件的同时成型;浇口5的数量为2个,2个浇口5呈镜像状态设置分别布置在分流道2的上下端部且均与铸件相接;这样的设置使得浇口5对铸件的进胶形成同步,铸料在型腔内的流动冲腔较为均匀;浇口5依次具有2个斜面段,浇口5厚度逐步缩小,浇口5的宽度逐步变大;依次为第一浇口斜面5a与第二浇口斜面5b,致使铸件成型时从浇道3进入浇口5的铸料其冲入型腔时纵向与横向均具有一个缓冲,形成浇道3进胶的顺畅过渡;第一浇口斜面5a的角度为11
°
;第二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流道(1)与分流道(2),主流道(1)的左右两侧依次设置分流道(2),所述分流道(2)上与铸件的外形相对应布置有浇道(3),浇道(3)上相对应设置有浇口(5)与铸件相接;主流道(1)向下延申设有溢流道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道(2)的数量为2段,分别布置在主流道(1)的左右两侧且与主流道(1)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道(3)呈圆环状。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道(3)的数量为4个,依次均匀布置在所述分流道(2)上;左右各布置2个。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5)的数量为2个,2个浇口(5)呈镜像状态设置分别布置在分流道(2)的上下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具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赛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立翔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