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0716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8 1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包括第一冷却油路和第二冷却油路;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路径为:冷却油从电机转轴的进油孔进入,依次流经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转子铁芯的第一油道和定子非出线端绕组;所述第二冷却油路的路径为:冷却油从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依次流经所述转子铁芯的第二油道、定子出线端绕组,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靠近磁钢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油路可充分利用电机转子油路上有限的冷却油对转子铁芯、磁钢进行冷却,电机转子油路上有限的冷却油在末端还能为定子非出线端和出线端的绕组冷却。冷却。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机电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永磁同步电机,如图1所示,电机转轴为空心轴,电机安装完成后喷油嘴深入电机转轴非花键端的内部;通油后,冷却油进入电机转轴内部空腔,在油压作用下向电机轴花键端流动;冷却油从电机转轴非花键端侧壁上的径向油孔进入电机转轴非花键端的第一转子端板上的油道,然后进入转子铁芯上的孔槽,冷却转子铁芯、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然后冷却油进入电机转轴花键端的第二转子端板的油孔,由第二转子端板的油孔喷出,冷却定子非出线端的绕组;此过程中,电机转轴非花键端腔体内部无挡油和存油结构,冷却油存在流失和无法充分进入电机转轴非花键端侧壁上径向油孔的可能,且冷却油只从电机转轴花键端的转子端板油孔喷出,只冷却定子非出线端绕组,定子出线端绕组不能得到冷却油冷却。
[000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油路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冷却油自电机转轴花键端和电机转轴非花键端的转子端板喷出后,由于冷却油压力有限、转子旋转的离心作用和冷却油的粘性作用,冷却油会经由转子端板端面向转子端板四周爬行,然后散射到定子非出线端和出线端的定子绕组上,冷却油并不能向沿轴向喷射很远的距离,对定子两端的绕组冷却面积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能够对对定子非出线端和出线端的绕组进行冷却。
[0005]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包括第一冷却油路和第二冷却油路;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路径为:冷却油从电机转轴的进油孔进入,依次流经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转子铁芯的第一油道和定子非出线端绕组;所述第二冷却油路的路径为:冷却油从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依次流经所述转子铁芯的第二油道、定子出线端绕组,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靠近磁钢设置。
[0006]进一步的,所述转子铁芯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一转子端板和第二转子端板,所述第一转子端板和所述第二转子端板套装在所述电机转轴上,所述电机转轴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端板与所述电机转轴配合轴段,所述第二出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子端板与所述电机转轴配合轴段。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子端板设置有油道和径向的多个第三出油孔,多个所述第三出油孔靠近所述第一转子端板的斜面设置,所述第二转子端板设置有油道和径向的多个第四出油孔,多个所述第四出油孔靠近所述第二转子端板的斜面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路径中,冷却油从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依次流经所述电机转轴的所述第一出油孔、所述第一转子端板的油道、所述转子铁芯的所述第一油
道、所述第二转子端板的多个第四出油孔和所述定子非出线端绕组。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油路的路径中,冷却油从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依次流经所述电机转轴的所述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二转子端板的油道、所述转子铁芯的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一转子端板的多个第三出油孔和所述定子出线端绕组。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与磁钢的边界距离为3~10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转轴的所述进油孔处设置有挡油轴肩。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电机转轴内部空腔靠近所述第一转子端板处还设置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与电机转轴上的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孔径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油孔和所述第二出油孔的孔径为所述第三出油孔和所述第四出油孔的孔径≥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可充分利用电机转子油路上有限的冷却油对转子铁芯、磁钢进行冷却,电机转子油路上有限的冷却油在末端还能为定子非出线端和出线端的绕组冷却。
[0017]2、电机转轴内腔非花键端的挡油轴肩,能够有效防止电机在电机转轴非花键端低于花键端的倾斜使用情况下冷却油在未充分流向电机转轴花键端时即发生泄漏,保证冷却油都能是自电机转轴的非花键端向花键端流动的,避免冷却油的浪费。
[0018]3、电机转轴内腔非花键端的储油槽保证冷却油流入电机转轴非花键端侧壁径向油孔的流量,防止冷却油在流入电机转轴非花键端侧壁径向油孔很少量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冷却油都直接流入到电机转轴花键端,防止转子自电机转轴非花键端向花键端流动的这一路冷却油出现流量不充分或断流的情况,从而影响对转子铁芯、磁钢和定子非出线端绕组的冷却效果。
[0019]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油冷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油冷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出线端的第三出油孔示意图;
[0024]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非出线端的第四出油孔示意图。
[0025]图中:1、电机转轴;2、第一转子端板;3、转子铁芯;4、锁紧环;5、第一磁钢;6、第二磁钢;7、定子铁芯;8、定子绕组;9、第二转子端板;10、定子出线端;11、喷油嘴;12、电机转轴花键端;13、电机转轴非花键端;14、挡油轴肩;15、第一出油孔;16、第二出油孔;17、储油槽;18、第三出油孔;19、第四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
[0028]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永磁同步电机转子油冷结构示意图。
[0029]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可用于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的冷却,本技术的冷却油路结构充分利用电机转轴1油路上有限的冷却油对转子铁芯3、磁钢进行冷却,同时,电机转轴1油路上有限的冷却油在末端还能为定子非出线端和定子出线端10的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油路和第二冷却油路;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路径为:冷却油从电机转轴的进油孔进入,依次流经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转子铁芯的第一油道和定子非出线端绕组;所述第二冷却油路的路径为:冷却油从所述电机转轴的内部空腔依次流经所述转子铁芯的第二油道、定子出线端绕组,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靠近磁钢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一转子端板和第二转子端板,所述第一转子端板和所述第二转子端板套装在所述电机转轴上,所述电机转轴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出油孔和第二出油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端板与所述电机转轴配合轴段,所述第二出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子端板与所述电机转轴配合轴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端板设置有油道和径向的多个第三出油孔,多个所述第三出油孔靠近所述第一转子端板的斜面设置,所述第二转子端板设置有油道和径向的多个第四出油孔,多个所述第四出油孔靠近所述第二转子端板的斜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油路的路径中,冷却油从电机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蕾郭殿伟程勇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