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iC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8185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21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其中N+SiC衬底位于漏极顶部表面,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制造
,尤其是指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航空航天领域中电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对下一代高性能功率器件的需求日趋强烈。SiC具有优异的物理特性,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典型代表之一,适用于高温、高频、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转换等,因而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然而,现有的SiC功率器件抗单粒子性能较弱,在辐射环境中易发生单粒子烧毁效应(single

event burnout,SEB),致使器件失效。为使SiC功率器件早日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有必要对SiC功率器件结构进行优化改进,提高其抗单粒子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SiC功率器件在辐射环境中易发生SEB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包括:漏极、N+ SiC衬底、N
‑ꢀ
SiC缓冲层、N
‑ꢀ
SiC漂移层、P阱区、N+区、P+区、栅氧化层、栅极、栅源隔离介质、源极;其中N+ SiC衬底位于漏极顶部表面,N
‑ꢀ
SiC缓冲层位于N+ SiC衬底顶部表面;N
‑ꢀ
SiC漂移层位于N+ SiC缓冲层顶部表面;
[0006]同时两个P阱区位于N
‑ꢀ
SiC漂移层中,并对称排列,两个P阱区之间由N
‑ꢀ
SiC漂移层分隔开。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N
‑ꢀ
SiC缓冲层中掺杂浓度为渐变梯度掺杂,靠近N+S iC衬底区域的N
‑ꢀ
SiC缓冲层掺杂浓度高于靠近N
‑ꢀ
SiC漂移层的N
‑ꢀ
SiC缓冲层掺杂浓度。N
‑ꢀ
SiC缓冲层的平均掺杂浓度范围为5e16/cm3~3e17/cm3。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N+区和P+区并排位于P阱区的顶部,N+区在P+区内侧,N+区和N

SiC漂移层由P阱区分隔开。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栅氧化层位于P阱区与N
‑ꢀ
SiC漂移层的顶部,栅极位于栅氧化层的顶部。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栅源隔离介质位于栅氧化层顶部并覆盖栅极,源极位于N+区和P+区的顶部并包覆栅氧化层、栅极、栅源隔离介质。
[0011]进一步地,所述N
‑ꢀ
SiC漂移层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e13/cm3~1e16/cm3。
[0012]所述P阱区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e16/cm3~5e19/cm3。
[0013]所述N+区的掺杂浓度范围为1e18/cm3~5e20/cm3。
[0014]所述P+区掺杂浓度范围为1e18/cm3~5e20/cm3。
[0015]所述栅氧化层的厚度范围为30nm

150nm。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通过增加缓冲层结构,降低N

漂移区和N+ SiC衬底交界处的电场强度,从而减弱该处的碰撞电离程度,由此减少雪崩倍增所产生的载流子数量以及碰撞电流,减轻SiC VDMOS器件的热损伤,实现SiC VDMOS器件的单粒子加固。
附图说明
[001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与传统SiC VDMOS器件在不同LET值重离子辐照下的单粒子烧毁阈值电压与LET仿真结果关系折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包括漏极01、N+ SiC衬底02、N
‑ꢀ
SiC缓冲层03、N
‑ꢀ
SiC漂移层04、P阱区05、N+区06、P+区07、栅氧化层08、栅极09、栅源隔离介质10、源极11;其中的N+ SiC衬底02位于漏极01顶部表面,N
‑ꢀ
SiC缓冲层03位于N+ SiC衬底02顶部表面;N
‑ꢀ
SiC漂移层04位于N
‑ꢀ
SiC缓冲层03顶部表面;
[0021]同时两个P阱区05位于N
‑ꢀ
SiC漂移层04中,并对称排列,两个P阱区05之间由N
‑ꢀ
SiC漂移层04分隔开。
[0022]所述N
‑ꢀ
SiC缓冲层03的掺杂浓度为渐变梯度掺杂,靠近N+ SiC衬底02区域的N
‑ꢀ
SiC缓冲层03掺杂浓度高于靠近N
‑ꢀ
SiC漂移层04的N
‑ꢀ
SiC缓冲层04掺杂浓度,N
‑ꢀ
SiC缓冲层04的平均掺杂浓度为3e17/cm3。
[0023]N+区06和P+区07并排位于P阱区05的顶部,N+区06在P+区07内侧,N+区06和N

SiC漂移层04由P阱区05分隔开;栅氧化层08位于P阱区05与N
‑ꢀ
SiC漂移层04的顶部;栅极09位于栅氧化层08的顶部;栅源隔离介质10位于栅氧化层09顶部并覆盖栅极09;源极11位于N+区06和P+区07的顶部并包覆栅氧化层08、栅极09、栅源隔离介质10。
[0024]而进一步地,所述N
‑ꢀ
SiC漂移层的平均掺杂浓度为5e15/cm3。
[0025]所述P阱区的平均掺杂浓度为3e18/cm3。
[0026]所述N+区的平均掺杂浓度为5e20/cm3。
[0027]所述P+区平均掺杂浓度为5e20/cm3。
[0028]所述栅氧化层的厚度范围为50nm。
[0029]用LET=15,26,37,75,105MeV*cm2/mg的重离子分别辐照传统SiC VDMOS器件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仿真单粒子烧毁阈值电压与LET值的关系,结果如图2所示。
[0030]如图2所示,传统SiC VDMOS器件在LET=15,26,37,75,105MeV*cm2/mg的重离子辐照时单粒子烧毁阈值电压为V
SEB
=799,750,650,550,500V。本专利技术实施例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在LET=15,26,37,75,105MeV*cm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漏极、N+SiC衬底、N

SiC缓冲层、N

SiC漂移层、P阱区、N+区、P+区、栅氧化层、栅极、栅源隔离介质、源极;其中N+SiC衬底位于漏极顶部表面,N

SiC缓冲层位于N+SiC衬底顶部表面;N

SiC漂移层位于N+SiC缓冲层顶部表面;同时两个P阱区位于N

SiC漂移层中,并对称排列,两个P阱区之间由N

SiC漂移层分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iC VDMOS的单粒子加固器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

SiC缓冲层中掺杂浓度为渐变梯度掺杂,靠近N+SiC衬底区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伟刘国柱魏敬和魏轶聃魏应强许磊隋志远刘美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