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及辊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9013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8
一种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及辊压机,其中,上辊支撑结构包括机架和上压辊组件,上压辊组件包括上压辊、上辊轴、第一上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上辊轴穿过上压辊,在上辊轴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上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在第一轴承座与机架之间设有第一间隙,在机架上设有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和第一平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与第一平台接触;在第二轴承座与机架之间设有第二间隙,在机架上设有第二点或线接触件和第二平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与第二平台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既可提高极片平整度,又可提高第一上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使用寿命的优点。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使用寿命的优点。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使用寿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及辊压机


[0001]本技术涉及辊压机
,尤其是一种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及辊压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辊压机,如图6和图7所示,包括机架100(机架在行业内也称牌坊)、上压辊组件200和下压辊组件300,所述上压辊组件200和下压辊组件300位于所述机架100上,且呈上下排布;所述上压辊组件200包括上压辊210、上辊轴220、第一上辊轴承230、第二上辊轴承240,所述上辊轴220穿过所述上压辊210,再通过分别设置上辊轴220两端的第一上辊轴承230和第二上辊轴承240固定设置在所述机架100上;所述下压辊组件300包括下压辊310、下辊轴320、第一下辊轴承330、第二下辊轴承340,所述下辊轴320穿过所述下压辊310,再通过分别设置下辊轴320两端的第一下辊轴承330和第二下辊轴承340连为一体,在所述第一下辊轴承330和第二下辊轴承340的下面分别设有第一油缸350和第二油缸360,通过所述第一油缸350和第二油缸360驱动所述下压辊组件300在所述机架100上上下移动,以实现对位于上压辊210和下压辊310之间的极片400进行辊压。
[0003]随着人们对极片400上的活性物质压实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述第一油缸350和第二油缸360对所述下压辊组件300的施力就越来越大,这样,就导致上辊轴220的两端微微向下弯曲,而下辊轴320的两端微微向上弯曲,使得压出来的极片400上的活性物质呈现两边的压实密度大于中间的压实密度,影响极片400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在上辊轴220的两端分别加设第三油缸250和第四油缸260,使第三油缸250和第四油缸260给上辊轴220的两端施加一个向上力F10,该向上力F10在行业内称为上预弯力,以克服上辊轴220的两端向下微微弯曲的问题;同样,在下辊轴320的两端分别加设第五油缸370和第六油缸380,使第五油缸370和第六油缸380给下辊轴320的两端施加一个向下力F20,该向下力F20在行业内称为下预弯力,以克服下辊轴320的两端向上微微弯曲的问题。
[0004]随着人们对极片400上的活性物质压实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对极片400上的活性物质的平整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端动力锂电池已要求电极400的平整度要控制在正负0.002um范围内),这样,所述第一油缸350和第二油缸360的施力就越来越大,由于下压辊组件300是在机架上可滑动的,所以,所述第一油缸350和第二油缸360施力的增大,对于向下力F20影响不是很大,可是,对于向上力F10的要求就要随着所述第一油缸350和第二油缸360施力的增大而增大,向上力F10的增大对于第一上辊轴承230和第二上辊轴承240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会造成第一上辊轴承230和第二上辊轴承240在相应的第一轴承座2310和第二轴承座2410内变形,使得第一上辊轴承230和第二上辊轴承240的运行精度不稳定,而影响极片400的平整度;另外,也严重影响第一上辊轴承230和第二上辊轴承240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向社会提供一种可提高极片平整度,以及提高第一上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使用寿命的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及辊压机。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包括机架和上压辊组件,所述上压辊组件位于所述机架上;
[0007]所述上压辊组件包括上压辊、上辊轴、第一上辊轴承和第二上辊轴承;
[0008]所述上辊轴穿过所述上压辊,在所述上辊轴一端设有第一轴承座和第一上辊轴承,在所述上辊轴另一端设有第二轴承座和第二上辊轴承;
[0009]在所述第一轴承座外侧的所述上辊轴上设有第三油缸,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外侧的所述上辊轴上设有第四油缸,所述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用于产生向上力F1;
[0010]所述第一轴承座通过第一紧固件悬挂在所述机架上,在所述第一轴承座的外表面与所述机架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一间隙,在所述机架的内表面远离所述第三油缸的一侧设有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的所述第一轴承座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平台,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平台接触;
[0011]所述第二轴承座通过第二紧固件悬挂在所述机架上,在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外表面与所述机架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二间隙,在所述机架的内表面远离所述第四油缸的一侧设有第二点或线接触件,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的所述第二轴承座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二平台,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平台接触。
[0012]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在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与所述第一平台之间还设有第一耐磨镶件,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与第一耐磨镶件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接触。
[0013]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在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与所述第二平台之间还设有第二耐磨镶件,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与第二耐磨镶件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接触。
[0014]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的横截面是弧形、半圆形或三角形,以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平台接触;或者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呈球缺状或半球状,多个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呈一字形排布,以点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平台接触。
[0015]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的横截面是弧形、半圆形或三角形,以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耐磨镶件接触;或者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呈球缺状或半球状,多个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呈一字形排布,以点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耐磨镶件接触。
[0016]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的横截面是弧形、半圆形或三角形,以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平台接触;或者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呈球缺状或半球状,多个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呈一字形排布,以点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平台接触。
[0017]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的横截面是弧形、半圆形或三角形,以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耐磨镶件接触;或者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呈球缺状或半球状,多个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呈一字形排布,以点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耐磨镶件接触。
[0018]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和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是用淬火钢制成的。具体地说,可以用40C钢。
[0019]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一耐磨镶件和所述第二耐磨镶件是用轴承钢制成的。具体地说,可以用GCr15钢。
[0020]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一耐磨镶件与所述第一平台呈可拆式连接;所述第二耐磨镶件与所述第二平台呈可拆式连接。
[002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辊压机,包含有上述的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
[002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所述第一轴承座通过第一紧固件悬挂在所述机架上,在所述第一轴承座的外表面与所述机架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一间隙,在所述机架的内表面远离所述第三油缸的一侧设有第一点或线接触件,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的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包括机架(10)和上压辊组件(20),所述上压辊组件(20)位于所述机架(10)上;所述上压辊组件(20)包括上压辊(21)、上辊轴(22)、第一上辊轴承(23)和第二上辊轴承(24);所述上辊轴(22)穿过所述上压辊(21),在所述上辊轴(22)一端设有第一轴承座(231)和第一上辊轴承(23),在所述上辊轴(22)另一端设有第二轴承座(241)和第二上辊轴承(24);在所述第一轴承座(231)外侧的所述上辊轴(22)上设有第三油缸(25),在所述第二轴承座(241)外侧的所述上辊轴(22)上设有第四油缸(26),所述第三油缸(25)和第四油缸(26)用于产生向上力(F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座(231)通过第一紧固件(232)悬挂在所述机架(10)上,在所述第一轴承座(231)的外表面与所述机架(10)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一间隙(233),在所述机架(10)的内表面远离所述第三油缸(25)的一侧设有第一点或线接触件(234),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234)的所述第一轴承座(231)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平台(235),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234)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平台(235)接触;所述第二轴承座(241)通过第二紧固件(242)悬挂在所述机架(10)上,在所述第二轴承座(241)的外表面与所述机架(10)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第二间隙(243),在所述机架(10)的内表面远离所述第四油缸(26)的一侧设有第二点或线接触件(244),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244)的所述第二轴承座(241)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二平台(245),所述第二点或线接触件(244)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平台(245)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234)与所述第一平台(235)之间还设有第一耐磨镶件(236),所述第一点或线接触件(234)与第一耐磨镶件(236)以点或线接触的方式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辊压机的上辊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明蒲建扬张铁灯蔡连贺罗盛陈松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信宇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