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8966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7 0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及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包括: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板和B柱内板,上边梁内板的底部具有第一平面接合部,上边梁加强板的底端具有第一翻边结构,B柱内板的顶部具有第二平面接合部,第一翻边结构与第一平面接合部和第二平面接合部贴合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即将上边梁加强板的底端延伸到上边梁内板与B柱内板的结合处并与之固定连接,相当于是在上边梁与B柱围成的空腔内添加了一个横向支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B柱与上边梁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此外,通过第一翻边结构与平面接合部贴合固定,能够提高上边梁加强板与上边梁内板及B柱内板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固性。度和稳固性。度和稳固性。

Automobile body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标准及法规日趋严苛,对车身结构强度及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车身设计上就要考虑更加安全的结构。
[0003]现有汽车的上边梁与B柱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相对较弱,在车辆遭受到侧面撞击或是顶部重压时很难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000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汽车的B柱与上边梁的连接处强度不足的问题。
[0006]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车身,包括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板和B柱内板,所述上边梁内板的下部具有第一平面接合部,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底端具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B柱内板的上部具有第二平面接合部,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贴合固定。
[0007]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之间。
[0008]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9]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0010]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顶端具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上边梁内板的顶端具有第三翻边结构,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三翻边结构贴合固定。
[0011]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三翻边结构焊接固定。
[0012]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身还包括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贴合固定。
[0013]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边结构的长度为15至25mm。
[0014]在上述汽车的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翻边结构的长度为20mm。
[0015]在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
[001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技术的汽车的车身包括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板和B柱内板,所述上边梁内板的下部具有第一平面接合部,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底端具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B柱内板的上部具有第二平面接合部,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贴合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即将所述上边梁加强
板的底端延伸到所述上边梁内板与B柱内板的结合处并与之固定连接,相当于是在上边梁与B柱围成的空腔内添加了一个横向支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B柱与上边梁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此外,通过在上边梁加强板的底端设置的第一翻边结构与上边梁内板及B柱内板上的平面接合部贴合固定,能够提高上边梁加强板与上边梁内板及B柱内板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稳固性,进而使所述上边梁与所述B柱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之间。通过这样的设置,即将所述B柱内板设置于所述上边梁内板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之间,首先,当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按照外力由外向内的传递顺序,先受到冲击的一定是上边梁加强板,将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设置在车身最外侧,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度高、支撑性好的特点,使其先将大部分外力冲击吸收转化,然后再将残余的小部分外力向车身内侧传递给所述上边梁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有效地保护了车身内部免受侵害;其次,因车身的装配过程一般按照由内而外的顺序进行,所以,此种布置形式有利于车身的快速装配。
[0018]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上边梁加强板、上边梁内板以及B柱内板间的连接强度。
[0019]又进一步地,所述螺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受力点分布更加均匀,避免应力聚集,从而使车身在受到撞击时更不容易发生变形。
[0020]又进一步地,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顶端具有第二翻边结构,所述上边梁内板的顶端具有第三翻边结构,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三翻边结构贴合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使上边梁加强板与上边梁内板间形成两个结合点,多点连接有助于分散侧碰时上边梁内板产生的应力和顶压时B柱加强板在门洞顶端拐角处的应力,进而解决了上边梁内板开裂和B柱与上边梁连接点被撕裂的问题,有助于上边梁加强板将其受到的外力均匀地沿着结合点向车身传递;此外,通过设置在上边梁加强板顶端以及上边梁内板顶端的翻边结构将二者固定连接,能够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固性。
[0021]又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三翻边结构焊接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所述上边梁加强板与上边梁内板在此接合部的连接强度,有助于提升车身整体结构强度。
[0022]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车身还包括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贴合固定。通过这样的设置,首先,可以与上边梁加强板一起抵御外力对车身侧面由外向内的横向冲击,其次,提升了上边梁与B柱连接处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了车身纵向的结构强度。此外,对于车身整体的抗扭强度也有大幅的提升。
[0023]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结构的长度为15至25mm。通过这样设置,既能保证所述第一翻边结构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又能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费,节约制造成本,减轻结构重量。
[0024]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结构的长度为20mm。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了同时兼顾车身强度和材料成本的最优方案。
[0025]此外,本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进而具备了上述车身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汽车,本技术的汽车的结
构进行了优化,通过将上边梁内部结构进行了创新设计,实现了车身整体强度的大幅提升,因此,在车身侧面遭遇碰撞或者翻滚时,本技术的汽车的安全性更强、对车内成员的保护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26]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27]图1是本技术的汽车的车身的上边梁与B柱连接示意图一;
[0028]图2是本技术的汽车的车身的上边梁与B柱连接示意图二;
[0029]图3是图2中A

A处剖视图。
[0030]附图标记列表:
[0031]1、上边梁;11、上边梁内板;111、第一平面接合部;112、第三翻边结构;12、上边梁加强板;121、第一翻边结构;122、第二翻边结构;2、B柱;21、B柱内板;211、第二平面接合部;22、B柱加强板;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板和B柱内板,所述上边梁内板的下部具有第一平面接合部,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底端具有第一翻边结构,所述B柱内板的上部具有第二平面接合部,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贴合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结构、所述第一平面接合部和所述第二平面接合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健王洪利王娟程海东李日东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