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6923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包括A柱加强件,所述A柱加强件为铝合金压铸件,所述A柱加强件包括A柱本体以及与所述A柱本体相连的第一前上纵梁和第一前下纵梁,所述第一前上纵梁和所述第一前下纵梁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一前上纵梁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上纵梁,所述第一前上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上纵梁组成前上纵梁,所述第一前下纵梁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下纵梁,所述第一前下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下纵梁组成前下纵梁,所述第二前上纵梁远离所述第一前上纵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能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多个铝挤出件及小型压铸件整合,在满足强度要求下不仅大大减小了重量,也减少了焊接等装配工序。也减少了焊接等装配工序。也减少了焊接等装配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

技术介绍

[0002]整车重量是关乎汽车续航里程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越发庞大,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世界汽车的主要发展趋势。目前,通过使用多种轻量化材料,从而降低汽车整车重量,是实现汽车轻量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而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异种材料连接技术的发展,在汽车行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车身纵梁A柱是由多个冲压件通过层层焊接的方式形成的零件系统,这种结构具有重量大、零部件数量多、焊接层级复杂、工艺繁琐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包括A柱加强件,所述A柱加强件为铝合金压铸件,所述A柱加强件包括A柱本体以及与所述A柱本体相连的第一前上纵梁和第一前下纵梁,所述第一前上纵梁和所述第一前下纵梁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一前上纵梁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上纵梁,所述第一前上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上纵梁组成前上纵梁,所述第一前下纵梁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下纵梁,所述第一前下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下纵梁组成前下纵梁,所述第二前上纵梁远离所述第一前上纵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能盒。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二前上纵梁、所述第二前下纵梁和所述吸能盒均为铝挤出件。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前上纵梁与所述第二前上纵梁铆接连接,所述第一前下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下纵梁铆接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吸能盒与所述第二前上纵梁焊接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A柱加强件上设有大减重孔,所述大减重孔位于所述A柱本体、所述第一前上纵梁、所述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前下纵梁之间围成的空间处。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前上纵梁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多个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设有螺纹套,所述第一前上纵梁通过安装凸台的螺纹套以及螺钉与前舱稳定杆固定相连。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前下纵梁设有多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有螺纹套,所述第一前下纵梁通过安装块的螺纹套以及螺钉与车身悬架固定相连。
[0012]优选地,所述A柱本体靠近所述第一前下纵梁一侧的侧面设有侧滑块。
[0013]优选地,所述A柱本体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前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相交,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内均设有加强筋。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的A柱整合件集成度高,大大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本技术通过将多个铝挤出件及小型压铸件整合,在满足强度要求下不仅大大减小了重量,同时也减少了焊接等装配工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整体尺寸一致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0016](2)本技术A柱加强件仅包括第一前上纵梁和第一前下纵梁,不包括第二前上纵梁和第二前下纵梁,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A柱加强件所包括的前上下纵梁的长度,避免A柱加强件在热处理之后由于前上下纵梁处尺寸过长且无有效加强结构导致变形过大造成装车困难等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记为:1、A柱加强件;11、A柱本体;12、第一前上纵梁;13、第一前下纵梁;14、连接件;15、大减重孔;16、安装凸台;17、安装块;18、侧滑块;19、加强筋;2、第二前上纵梁;3、第二前下纵梁;4、吸能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1]如图1所示,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包括A柱加强件1,A柱加强件1为铝合金高压压铸件,A柱加强件1包括A柱本体11以及与A柱本体11相连的第一前上纵梁 12和第一前下纵梁13,第一前上纵梁12和第一前下纵梁13之间通过连接件14相连,连接件14也为压铸件的一部分。A柱加强件1上设有大减重孔15,大减重孔15位于A 柱本体11、第一前上纵梁12、连接件14和第一前下纵梁13之间围成的空间处,大减重孔15的设置在保证整体零件强度下合理减重,利于车身轻量化设计。
[0022]第一前上纵梁12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上纵梁2,第一前上纵梁12与第二前上纵梁2铆接连接,第一前上纵梁12和第二前上纵梁2组成前上纵梁,第一前下纵梁13 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下纵梁3,第一前下纵梁13和第二前下纵梁3铆接连接,第一前下纵梁13和第二前下纵梁3组成前下纵梁,第二前上纵梁2远离第一前上纵梁1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能盒4,吸能盒4与第二前上纵梁2焊接连接,第二前上纵梁2、第二前下纵梁3和吸能盒4均为铝挤出件,第二前上纵梁2和第二前下纵梁3不设置在压铸件上,目的是为了减少A柱加强件1所包括的前上下纵梁的长度,避免A柱加强件1在热处理之后由于前上下纵梁处尺寸过长且无有效加强结构导致变形过大造成装车困难等不良影响。
[0023]第一前上纵梁12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多个安装凸台16,安装凸台16 设有螺纹套,第一前上纵梁12通过安装凸台16的螺纹套以及螺钉与前舱稳定杆固定相连,第一前下纵梁13设有多个安装块17,安装块17设有螺纹套,第一前下纵梁13通过安装块17的螺纹套以及螺钉与车身悬架固定相连,这样有助于保证整个车身前舱的连接强度。此外,A
柱本体11靠近第一前下纵梁13一侧的侧面设有侧滑块18,侧滑块18 用于实现侧面复杂结构及功能高度集成,另外,在侧面部分功能孔可以通过预铸实现,有助于减少后续的加工内容,节省了整个生产成本。A柱本体11还设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前端与第二凹槽相交,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均设有加强筋19,筋条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零件强度要求及铝液填充过程,加强筋19布置的方向可以沿着整体结构受力方向布置,有助于提高整体强度,大部分筋条与铝液实际填充方向一致,有利于整个压铸过程的填充,减小零件气缩孔缺陷,保证零件质量。
[0024]本实施例的A柱整合件集成度高,大大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通过将多个铝挤出件及小型压铸件整合,在满足强度要求下不仅大大减小了重量,同时也减少了焊接等装配工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整体尺寸一致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0025]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其特征在于,包括A柱加强件,所述A柱加强件为铝合金压铸件,所述A柱加强件包括A柱本体以及与所述A柱本体相连的第一前上纵梁和第一前下纵梁,所述第一前上纵梁和所述第一前下纵梁之间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一前上纵梁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上纵梁,所述第一前上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上纵梁组成前上纵梁,所述第一前下纵梁的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前下纵梁,所述第一前下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下纵梁组成前下纵梁,所述第二前上纵梁远离所述第一前上纵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吸能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上纵梁、所述第二前下纵梁和所述吸能盒均为铝挤出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上纵梁与所述第二前上纵梁铆接连接,所述第一前下纵梁和所述第二前下纵梁铆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纵梁A柱整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与所述第二前上纵梁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纵梁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乔治费歇尔金属成型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