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2677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24 15: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属于调整臂技术领域。它解决了切换到制动间隙手动调整模式时车辆行驶安全性低的问题。它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且在转动时能对制动间隙进行调节的大蜗杆,壳体上固定有具有中心孔的封盖,大蜗杆的外端具有伸出封盖外的凸头,凸头上可拆卸连接有切换套且两者周向固定,封盖的中心孔内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齿形凹槽,切换套的一端侧部具有能卡入任意一个齿形凹槽内的配合部,切换套能通过换向安装使配合部卡入任意一个齿形凹槽内或是使配合部与齿形凹槽脱开。它具有制动间隙手动调整精度高、车辆左右两边制动间隙误差小、车辆行驶安全性更高等优点。优点。优点。

Automatic brake clearance adjustment a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调整臂
,涉及制动间隙调整臂。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制动间隙是指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衬片之间必须保持的间隙,在长时间的摩擦中摩擦衬片会磨损而导致制动间隙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在制动机构中设置一个可自动调整制动蹄与制动鼓之间的制动间隙的调整臂,例如专利申请号为03279067.8的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当然市场上也有一些调整臂是需要驾驶员纯手动进行调整的。但是,无论是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还是手动调整臂,基本上都是单一功能(即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无法切换为手动调整,而手动调整臂也无法切换为自动调整臂),因此适用性不足。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对现有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并提交了专利申请号为201920514000.1的一种具备手动调整模式的自动调整臂,它包括壳体、蜗杆、左端盖和锁止套,蜗杆安装在壳体内部,蜗杆一端设置有蜗杆六角头,蜗杆六角头内侧设有台肩,蜗杆六角头外侧端面中心处开设有螺孔,锁止套安装在壳体外部,在蜗杆的蜗杆六角头一端壳体内侧装有左端盖,左端盖外侧端面开有限位孔,锁止套中心开有锁止套六角孔,锁止套一端设有凸台,其另一端设有限位柱。它通过锁止套的设置以及左端盖上设置限位孔,而具备了手动调整(即不会自动调整)与自动调整两种模式:当处于自动调整模式时,锁止套套装在蜗杆六角头上,锁止套的限位柱朝向蜗杆外侧方向,通过垫片与螺栓将锁止套固定安装在蜗杆的蜗杆六角头上,此时锁止套可随蜗杆一同转动,且不会影响制动间隙的自动调整功能;当处于手动调整模式时,将制动器与控制臂固定连接解除,并进行手动刹车间隙调整(由驾驶员利用扳手直接扳动蜗杆进行转动),间隙调整完毕后,重新安装锁止套,将锁止套换一个方向安装在蜗杆六角头,锁止头的限位柱装入左端盖内的限位孔内,从而将蜗杆锁死,使蜗杆不会发生转动,也不会因制动导致蜗杆回退放大间隙。
[0004]在实际中,左右两个车轮都有制动器,因此左右两边也都会安装有调整臂,在切换到手动调整模式时,驾驶员需要对左右两边的制动间隙都进行调整并且要尽量保证两边的制动间隙统一,这样才能保证车辆制动时不会出现侧翻的情况。然而,在上述具备手动调整模式的自动调整臂中,受限于左端盖本身体积以及钻头大小的问题,导致左端盖外侧端面上只能开设很少数量的限位孔(如其图中所示为两个),相邻两限位孔之间的夹角比较大而导致驾驶员不能扳动蜗杆进行小角度转动(否则的话限位柱就不能插入到对应的限位孔内),这样一来制动间隙就不能进行更精确地调节,导致左右两边制动间隙容易存在较大的误差而造成手动调整模式下车辆行驶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解决了切换到制动间隙手动调整模式时车辆行驶安全性低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且在转动时能对制动间隙进行调节的大蜗杆,所述的壳体上固定有具有中心孔的封盖,大蜗杆的外端具有伸出封盖外的凸头,所述的凸头上可拆卸连接有切换套且两者周向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盖的中心孔内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齿形凹槽,切换套的一端侧部具有能卡入任意一个齿形凹槽内的配合部,切换套能通过换向安装使配合部卡入任意一个齿形凹槽内或是使配合部与齿形凹槽脱开。
[0008]本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通过在大蜗杆的凸头上可拆卸连接与凸头周向固定的切换套,使得驾驶员能通过切换套的换向安装来实现制动间隙自动调整功能的解除(即将制动间隙从自动调整状态切换为手动调整状态),这里的换向安装与
技术介绍
中相同是指切换套可调转180
°
进行安装。其中,制动间隙为自动调整状态时,将切换套以配合部所在的一端为外端安装在大蜗杆的凸头上,此时切换套上的配合部与封盖外端口内的齿形凹槽脱离,使得大蜗杆能相对封盖进行自由转动,实现制动间隙的自动调节。需要切换为手动调整状态时,只需将切换套从凸头上拆下然后以配合部所在的一端为内端安装在大蜗杆的凸头上,此时切换套上的配合部会插入到封盖外端口内对应的其中一个齿形凹槽内,这样大蜗杆就与封盖周向固定而处于无法转动状态,从而使得制动间隙无法被自动调节。
[0009]在不涉及到调整臂内部结构改动的情况下,仅通过设置切换套并结合上封盖的微小改动,便可使本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具备了制动间隙的自动调整与手动调整的切换功能,因此结构更加简单且更易于实现。同时,驾驶员在进行切换操作时也非常方便,只需要针对切换套进行换向安装即可。
[0010]此外,制动机构是左右两边都有的,采用上述结构还能在制动间隙切换为手动调整状态时很好地减小左右两边的制动间隙之间的误差(即保证左右两边的制动间隙能更加统一),这是因为:相比于在封盖的端面上加工孔而言,受限于封盖本身体积以及钻头大小的问题,是无法在封盖的端面上加工出很多个孔的,但是在切换套的外端口内侧设置齿形凹槽则几乎没有数量的限制(可以做成连续分布),这样即使驾驶员手动转动大蜗杆很小的角度也可以保证封盖内有一个齿形凹槽能与该状态的切换套外的配合部相配合,大大地提高了制动间隙的手动调整精度。由于左右两边的制动间隙能更加统一,这也使得车辆在制动时更不容易出现侧翻情况,从而具备了更高的安全性。
[0011]在上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中,所述的齿形凹槽位于封盖的中心孔外端口处。
[0012]齿形凹槽位于封盖的中心孔外端口处,使得驾驶员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这样驾驶员在本调整臂处于手动调整模式下对制动间隙进行精确调节后能很方便地将切换套的配合部卡入到所对应的齿形凹槽内。
[0013]在上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中,所述的大蜗杆侧部设有与封盖的中心孔孔壁相抵靠的密封圈,封盖的中心孔外端口内具有环形凸缘,各齿形凹槽设于环形凸缘的中心孔孔壁上。
[0014]将封盖设计为上述结构,既满足了大蜗杆与封盖之间的正常密封需求,又保证封盖能通过齿形凹槽的设置供切换套上的配合部卡入以解除制动间隙的自动调整状态。而且,相比于直接在封盖的中心孔外端孔口内加工齿形凹槽来说(加工难度很大),在环形凸缘的中心孔加工多个数量的齿形凹槽要更加容易。
[0015]在上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中,所述的切换套沿轴向包括结合段与脱离段,脱
离段的外径小于环形凸缘的中心孔径,配合部设于结合段上。
[0016]当切换套以脱离段朝内安装在凸头上时,蜗杆处于能自由转动的状态,即制动间隙处于能被自动调整状态,保证了结构的可靠性;当切换套以结合段朝内安装在凸头上时,配合部会卡入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齿形凹槽内,使得蜗杆与封盖周向固定而无法被转动,进而解除制动间隙的自动调整。
[0017]在上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中,所述的脱离段的长度与结合段的长度均大于环形凸缘的厚度。
[0018]脱离段的长度大于环形凸缘的厚度,意味着切换套以脱离段朝内安装在凸头上时,能拉长该状态下配合部与齿形凹槽之间的距离,保证结构的可靠性;结合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且在转动时能对制动间隙进行调节的大蜗杆(2),所述的壳体(1)上固定有具有中心孔的封盖(13),大蜗杆(2)的外端具有伸出封盖(13)外的凸头(2a),所述的凸头(2a)上可拆卸连接有切换套(14)且两者周向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盖(13)的中心孔内设有若干沿周向分布的齿形凹槽(13a1),切换套(14)的一端侧部具有能卡入任意一个齿形凹槽(13a1)内的配合部(14b1),切换套(14)能通过换向安装使配合部(14b1)卡入任意一个齿形凹槽(13a1)内或是使配合部(14b1)与齿形凹槽(13a1)脱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形凹槽(13a1)位于封盖(13)的中心孔外端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蜗杆(2)侧部设有与封盖(13)的中心孔孔壁相抵靠的密封圈(15),封盖(13)的中心孔外端口内具有环形凸缘(13a),各齿形凹槽(13a1)设于环形凸缘(13a)的中心孔孔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换套(14)沿轴向包括结合段(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小平严东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