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控制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16420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逻辑控制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量逻辑信号由输入端进入,经限流电阻耦合后给三极管(Q↓[1]-Q↓[8]),使其处在导通或截止状态,采用中功率三极管(Q↓[9]-Q↓[16])为驱动功率元件,中功率三极管与三极管组成复合管结构,由多组(2-8个)复合管结构并联组成;它具有使用的元件较少,耐压高,使用范围广,驱动功率大,适用于计算机控制较大功率元件的场合,且性能稳定可靠,故障率低,维护维修方便;也可用于驱动继电器、步进电机、螺管线圈及点亮LED指示灯或白炽灯等功率元器件,可以当作无触点开关使用。(*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大电流执行器件的驱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多路大电流执行器件的驱动器。
技术介绍
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硬件配置方面,除了计算机本身以外,关键技术应该是其接口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特别是驱动功率装置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成为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标样箱驱动器原采用的驱动功率装置,是一种高电压、大电流TTL驱动开关,由于长期在温度变化大的环境中使用,容易烧毁,致使标样测厚仪器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计算机控制多路大电流执行器件成为可能的逻辑控制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它具有响应速度快、工作稳定性好,可在温度变化大的使用环境中使用,而且电路简单、成本低、使用维护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由计算机输出端口来的开关量逻辑信号,由输入端进入,经限流电阻耦合后给三极管(2SC1921),使其处在导通或截止状态,采用中功率三极管(2SC3310)为驱动功率元件,中功率三极管与三极管(2SC1921)组成复合管结构,如果并联的多个(2-8个)三极管2SC1921中有任何一只导通,则与其相复合的晶体管2SC3310迅速导通至饱和状态,使执行元件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实现用小信号控制大电流通断的工作过程;与中功率三极管反向连接的续流二极管选用IN4007。本技术具有耐压高,使用范围广,其典型应用电压在30V--150V之间;驱动功率大,由于该电路采用中功率三极管2SC3310为驱动功率元件,因此,它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的工作特点,最大工作电流为5A,可驱动3A以下的各种负载。适用于计算机控制较大功率元件的场合,且性能稳定可靠,故障率低,维护维修方便。由于使用的元件较少,且都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而且价格都比较便宜,所以具有结构简单,调整简便的特点,整个驱动器的成本低。可用于驱动继电器、步进电机、螺管线圈及点亮LED指示灯或白炽灯等功率元器件,也可以当作无触点开关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并以其为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测厚仪为应用例的原理框图;图1中元件选用Q1-Q8=2SC1921(VCBO=250V VCEO=200Vh=30-300)Q9-Q16=2SC3310(VCBO=500V VCEO=400VIc=5A Pc=2W)R1-R8=2.7KR9-R16=7.5KR17-R24=3KD1-D8=IN4007具体实施方案在图1中,本技术装置的IN1-IN8为控制信号输入端,OUT1-OUT8为驱动输出端,Vcc为电源输入正极。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由计算机输出端口来的开关量信号,由IN1-IN8进入本装置,经限流电阻R1-R8耦合给Q1-Q8(调整R9-R16的阻值可改变Q1-Q8的工作点),使Q1-Q8工作在导通或截止状态,Q9-Q16为驱动器功率元件,并分别与对应的Q1-Q8组成复合管结构,如果Q1-Q8中有任何一只导通,则与其相复合的晶体管迅速导通至饱和状态,使执行元件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实现用小信号控制大电流通断的工作过程。图中R9-R16与R17-R24为晶体管工作状态调整电阻,调整其阻值可以改变晶体管的工作点,使电路工作在最佳状态;续流二极管D1-D8分别与对应的中功率三极管Q9-Q16反向连接。在图2的实施例中,由计算机输出的逻辑控制信号,从IN1-IN8端口输入至本技术驱动器,如果其中任意一路信号呈高电平(+5伏),则本驱动器动作,使螺线管线圈S1-S8得电,带动标准样板顺时针旋转进入射线束内,完成是标样功能。在图2中与线圈对应的S1-S8是和其配套的光电开关,用来监测螺管线圈是否动作,并与其后连接的两块74LS136集成电路组成保护电路,假如计算机发出指令后有任一路标样没有动作,经逻辑电路74LS136判断,通过端口TO J1-TO J8向计算机发出报警信号,使射线源不能进入工作状态,从而保护整个系统不被破坏。权利要求1.一种逻辑控制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量逻辑信号由输入端进入,经限流电阻耦合后给三极管(Q1-Q8),使其处在导通或截止状态,采用中功率三极管(Q9-Q16)为驱动功率元件,中功率三极管与三极管组成复合管结构,由多组(2-8个)复合管结构并联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驱动器功率元件Q9-Q16采用中功率三极管2SC33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Q1-Q8采用中功率三极管2SC192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R9-R16与R17-R24为晶体管工作状态调整电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续流二极管D1-D8分别与中功率三极管Q9-Q16反向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续流二极管D1-D8选用IN4007。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逻辑控制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量逻辑信号由输入端进入,经限流电阻耦合后给三极管(Q文档编号H03K17/62GK2501254SQ01244109公开日2002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吕延军, 边红, 王明海, 李吉华, 王启军 申请人:山东平阴铝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逻辑控制大电流多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关量逻辑信号由输入端进入,经限流电阻耦合后给三极管(Q↓[1]-Q↓[8]),使其处在导通或截止状态,采用中功率三极管(Q↓[9]-Q↓[16])为驱动功率元件,中功率三极管与三极管组成复合管结构,由多组(2-8个)复合管结构并联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延军边红王明海李吉华王启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平阴铝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