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095032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11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电动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变速器,所述第一变速器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差速器,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便于切换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以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和通过性,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通过反应池等结构便于产生氢气和氧气,便于在储气罐内氢气储备不足时,向燃料电池组提供氢气,提供备用电源,通过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电流,储备在蓄电池内,进而向电动机提供动力,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适合广泛推广。适合广泛推广。适合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驱动
,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提倡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应付环保和石油危机需要,减少或放弃燃烧传统的汽油或柴油驱动内燃机的现时主流车型。
[0003]但是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的经济性较弱和通过性较弱,不便于在不同路况切换不同的驱动方式,从而增加能源消耗,且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较弱,且不具备备用电源,在遇到紧急状况时,汽车的实用性较弱,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观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具备便于切换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以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和通过性,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通过反应池等结构便于产生氢气和氧气,便于在储气罐内氢气储备不足时,向燃料电池组提供氢气,提供备用电源,通过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电流,储备在蓄电池内,进而向电动机提供动力,增加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的经济性较弱和通过性较弱,不便于在不同路况切换不同的驱动方式,从而增加能源消耗,且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较弱,且不具备备用电源,在遇到紧急状况时,汽车的实用性较弱,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观念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便于切换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以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和通过性,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通过反应池等结构便于产生氢气和氧气,便于在储气罐内氢气储备不足时,向燃料电池组提供氢气,提供备用电源,通过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电流,储备在蓄电池内,进而向电动机提供动力,增加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电动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变速器,所述第一变速器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差速器,所述第一差速器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所述传送轴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前驱动轮,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远离发动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变速器,所述第二变速器远离第二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差速器,所
述第二差速器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端固定有后驱动轮。
[0006]优选的,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燃料电池组,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气罐,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缩机,所述燃料电池组与储气罐通过第一输气管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外壁套设有控制阀,所述燃料电池组与压缩机通过第二输气管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底盘的顶部设置有反应池,所述反应池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有阳极板,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通过导线连接有阴极板,所述阳极板和阴极板的外壁均套设有固定在反应池顶部的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排气端分别套设有第三输气管和第四输气管,所述第三输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与储气罐连接,所述第四输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与燃料电池组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输气管和第四输气管的外壁套设有限位圈,所述储气罐的顶部左侧套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外壁套设有增压阀,所述进气管远离储气罐的一端设置有阀门。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焊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外壁两侧齿牙均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子,所述转子靠近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线圈,所述线圈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在底盘顶部的N极磁铁和S极磁铁。
[0010]优选的,所述转子、线圈、N极磁铁和S极磁铁均设有两组,且呈以第二转轴的中心轴呈镜像对称,每组所述N极磁铁和S极磁铁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橡胶板,每组所述转子远离线圈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通过导线连接有固定在底盘顶部的蓄电池。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齿轮的正面均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在底盘顶部的固定板,所述电动机、发动机均和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2](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便于切换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以提高汽车的经济性和通过性,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通过反应池等结构便于产生氢气和氧气,便于在储气罐内氢气储备不足时,向燃料电池组提供氢气,提供备用电源,通过线圈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电流,储备在蓄电池内,进而向电动机提供动力,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的固定板和第二齿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图1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底盘;2、第二转轴;3、第二变速器;4、后驱动轮;5、第二差速器;6、第二传动轴;7、蓄电池;8、第一输气管;9、控制阀;10、电动机;11、储气罐;12、增压阀;13、第一转轴;14、第一变速器;15、第一第一传动轴;16、前驱动轮;17、第一差速器;18、压缩机;19、第四输气管;20、限位圈;21、第二输气管;22、燃料电池组;23、发动机;24、第一齿轮;25、反应池;26、导气管;27、阳极板;28、气泵;29、第三输气管;30、阴极板;31、第二齿轮;32、固定板;33、接线柱;34、转子;35、线圈;36、S极磁铁;37、橡胶板;38、N极磁铁;39、直流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

5,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包括底盘1,: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燃料电池组22,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气罐11,储气罐11内储备有氢气,储气罐11的顶部左侧套设有进气管,进气管的外壁套设有增压阀12,进气管远离储气罐11的一端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包括底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动机(10),所述电动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3),所述第一转轴(13)远离电动机(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变速器(14),所述第一变速器(14)远离第一转轴(1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差速器(17),所述第一差速器(17)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15),所述传送轴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前驱动轮(16),所述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发动机(23),所述发动机(2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2),所述第二转轴(2)远离发动机(2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变速器(3),所述第二变速器(3)远离第二转轴(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差速器(5),所述第二差速器(5)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轴(6),所述第二传动轴(6)的两端固定有后驱动轮(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燃料电池组(22),所述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储气罐(11),所述底盘(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缩机(18),所述燃料电池组(22)与储气罐(11)通过第一输气管(8)连接,所述第一输气管(8)的外壁套设有控制阀(9),所述燃料电池组(22)与压缩机(18)通过第二输气管(2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四驱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的顶部设置有反应池(25),所述反应池(2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流电源(39),所述直流电源(39)的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有阳极板(27),所述直流电源(39)的负极通过导线连接有阴极板(30),所述阳极板(27)和阴极板(30)的外壁均套设有固定在反应池(25)顶部的导气管(26),所述导气管(26)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竹林杨金玲蔡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