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臂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900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摆臂以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摆臂,包括:本体和端头,所述本体呈“L”形;所述端头为三个,三个所述端头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三个端点上,所述端头包括:螺套以及设置在所述螺套外的套筒;其中所述本体以及所述套筒构造为碳纤维件,所述螺套构造为金属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摆臂,通过设置端头以及本体,并使端头构造为套筒与螺套的分体式结构,进而使螺套构造为金属件,套筒以及本体构造为碳纤维件,在满足轻量化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工艺步骤,提高摆臂的精度的同时,使摆臂的产品质量更高。的产品质量更高。的产品质量更高。

Swing arm and vehic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摆臂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摆臂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纯电动车辆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动车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电动车辆的的重要竞争指标之一就是整车续航里程,而整车轻量化正是降低整车能耗,增加续航里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车辆的摆臂一般为金属件,主体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结构复杂,工艺繁琐,重量大,产品质量较难控制的前提下,不能满足轻量化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摆臂,所述摆臂的工艺简单、产品质量较高,且能够满足轻量化要求。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摆臂的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摆臂,包括:本体和端头,所述本体呈“L”形;所述端头为三个,三个所述端头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的三个端点上,所述端头包括:螺套以及设置在所述螺套外的套筒;其中所述本体以及所述套筒构造为碳纤维件,所述螺套构造为金属件。
[000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摆臂,通过设置端头以及本体,并使端头构造为套筒与螺套的分体式结构,进而使螺套构造为金属件,套筒以及本体构造为碳纤维件,在满足轻量化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工艺步骤(无需焊接、冲压等),提高摆臂的精度的同时,使摆臂的产品质量更高。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本体包括:呈“L”形的骨架以及设置在所述骨架的三个端点上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适于固定所述端头。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骨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一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臂的另一端背离彼此延伸,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的连接点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安装部,三个所述端头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三安装部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由多层所述碳纤维层交错设置组成,所述碳纤维层包括:第一碳纤维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限定出所述第一安装部,且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与设置在第二安装部内的端头以及设置在第三安装部内的端头间隔开。
[0011]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层还包括:第二碳纤维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连接,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另一端背离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延伸,并形成为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层还包括:第三碳纤维层,所述第三碳纤维层为多个,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设置,并固定在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上。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层还包括:第四碳纤维层。所述第四碳纤维层包括: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外形轮廓一致的第一子碳纤维层以及与所述第二碳纤维层外形轮廓一致的第二子碳纤维层,所述第一子碳纤维层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之间设置有支撑部,所述第二子碳纤维层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层还包括:第五碳纤维层,所述第五碳纤维层贴合设置在所述第四碳纤维层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三安装部间隔开。
[001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构造为泡沫件。
[0016]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摆臂。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一碳纤维层、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二碳纤维层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一碳纤维层、第二碳纤维层、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三碳纤维层的示意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一碳纤维层、第二碳纤维层、第三碳纤维层、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四碳纤维层的示意图;
[0026]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四碳纤维层、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7]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五碳纤维层的示意图;
[0028]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五碳纤维层、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9]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的剖视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摆臂100,
[0032]本体10,骨架11,第一臂111,第二臂112,第一安装部12,第二安装部13,第三安装部14,
[0033]端头20,螺套21,套筒22,
[0034]第一碳纤维层30,第二碳纤维层40,第三碳纤维层50,
[0035]第四碳纤维层60,第一子碳纤维层61,第二子碳纤维层62,
[0036]第五碳纤维层70,第一加强层71,第二加强层72,支撑部80。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8]下面参考图1

图1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100以及车辆。
[0039]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摆臂100,包括:本体10和端头20,本体10呈“L”形;端头20为三个,三个端头20分别连接在本体10的三个端点上,端头20包括:螺套21以及设置在螺套21外的套筒22;其中本体10以及套筒22构造为碳纤维件,螺套21构造为金属件。
[0040]具体而言,端头20用于固定衬套,衬套与车身或副车架连接,本体10为摆臂100的主体结构,呈“L”形以使摆臂100的形状更加合理,进而使端头20包括:螺套21以及套筒22,并使套筒22和本体10构造为碳纤维件,使螺套21构造为金属件,构造为金属件的螺套21的内壁与衬套固定,外壁与套筒22固定,套筒22与本体10固定,通过本体10以及套筒22可以有效地降低摆臂100的重量,同时构造为金属件的螺套21可以提高衬套与摆臂100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摆臂(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0),所述本体(10)呈“L”形;端头(20),所述端头(20)为三个,三个所述端头(20)分别连接在所述本体(10)的三个端点上,所述端头(20)包括:螺套(21)以及设置在所述螺套(21)外的套筒(22),其中所述本体以及所述套筒构造为碳纤维件,所述螺套(21)构造为金属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包括:呈“L”形的骨架(11)以及设置在所述骨架(11)的三个端点上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适于固定所述端头(2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1)包括:第一臂(111)和第二臂(112),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12)、第二安装部(13)以及第三安装部(14),所述第一臂(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臂(1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臂(11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臂(112)的另一端背离彼此延伸,所述第一臂(111)与所述第二臂(112)的连接点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2),所述第一臂(1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3)、所述第二臂(11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安装部(14),三个所述端头(20)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部(12)、所述第二安装部(13)以及所述第三安装部(14)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臂(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11)由多层所述碳纤维层交错设置组成,所述碳纤维层包括:第一碳纤维层(30),所述第一碳纤维层(30)限定出所述第一安装部(12),且所述第一碳纤维层(30)与设置在第二安装部(13)内的端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于洋杨子发李国红谷云飞陈文娟姜熙宇丹尼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