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2279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包括基准电路、取样电路、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整流电路包括可控硅SCR↓[1~6]和二极管D↓[1~18],其中可控硅SCR↓[1~6]的阳极接在一起,作为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负极端,可控硅SCR↓[1~6]的阴极对应接永磁交流发电机线圈绕组JF↓[1~6]的首端、对应接二极管D↓[1~6]的负极,对应接二极管D↓[13~18]的正极,其栅极对应接二极管D↓[7~12]的负极,二极管D↓[13~18]的负极接在一起,作为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正极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直接从六相永磁发电机电压输出端取样,通过移相、削波、整流,转换为电压稳定的直流电,可直接驱动需用直流电的用电设施工作或给蓄电池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属于汽车电机电器

技术介绍
永磁交流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是随转速变化而变化的,转速低时输出电压低,转速高时输出电压高,为使输出电压相对稳定,在已有的技术中,采用机械电阻法、电子短路法、电子串联法、并联可控外电阻能量随机泄放法等稳压措施。如中国专利公报1988年12月7日公告的专利技术专利:永磁交流发电机电子稳压器,申请号:88 1 05250.8,主要用于无电瓶车辆永磁交流发电机输出电压的自动稳定。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并联可控外电阻能量随机泄放原理,主要由负载电流检测电路、控制开关、门限电压控制电路、功率开关、功率电阻等五部分组成,这种稳压方法采用并联可控外电阻能量随机泄放法,浪费能量,电子稳压器温升高,其使用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设计一种电路设计简单、工作可靠、稳压性能良好、具有节能稳压作用的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其
技术实现思路
为:包括基准电路、取样电路、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整流电路为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由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八二极管D18组成,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的阳极接在一起,作为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负极端,第一可控硅SCR1的阴极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十三二极管D13的正极和第一线圈绕组JF1的首端B,第二可控硅SCR2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十四二极管D14的正极和第二线圈绕组JF2的首端C,第三可控硅SCR3的阴极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十五二极管D15的正极和第三线圈绕组JF3的首端D,第四可控硅SCR4的阴极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十六二极管D16的正极和第四线圈绕组JF4的首端E,第五可控硅SCR5的阴极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和第五线圈绕组JF5-->的首端F,第六可控硅SCR6的阴极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十八二极管D18的正极和第六线圈绕组JF6的首端G,第一可控硅SCR1的栅极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二可控硅SCR2的栅极接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三可控硅SCR3的栅极接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第四可控硅SCR4的栅极接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第五可控硅SCR5的栅极接第十一二极管D11的负极,第六可控硅SCR6的栅极接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第一线圈绕组JF1、第二线圈绕组JF2、第三线圈绕组JF3、第四线圈绕组JF4、第五线圈绕组JF5、第六线圈绕组JF6为完全相同的六个线圈绕组,相位差为60°,尾端接于一点O,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八二极管D18的负极接在一起,作为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正极端;基准电路由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组成,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分压电路,第一电阻R1的一端接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正极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负极端,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处A作为基准电路输出端接取样电路;取样电路由第一电容C1、第一稳压管DW1、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三极管T1组成,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正极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第一稳压管DW1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处A,第一稳压管DW1的另一端经第四电阻R4接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作为取样电路输出端接触发电路;触发电路由第二三极管T2、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二稳压管DW2、第二电容C2组成,其中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第二稳压管DW2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接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正极端,第二三极管T2的集电极经第七电阻R7分别接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的正极,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五电阻R5的一端接在一起,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第二稳压管DW2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其工作原理为:当发电机低速运转时,由于转速低,输出电压U也低,小于目标稳压值U0,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A点的电压小于第一稳压管DW1的击穿电压,第一三极管T1处于截止状态,由于第二稳压管DW2、第二电容C2为第二三极管T2提供正向偏压,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电压大于0.7V,因此第二三极管T2导通,集电极电流通过第七电阻R7以及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分别向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的栅极提供触发电流,使可控硅导通,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与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八二极管D18构成六相桥式整流电路,输出直流电。随着发电机转速的升高,输出电压U也随着升高,第一三极管T1发射极与A点的电压也升高,当输出电压U大于设定的目标稳压值U0时,第一三极管T1发射极与A点的电压大于第一稳压管DW1的击穿电压,第一三极管T1由截止变为导通,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压为0.2V~0.3V,小于第二三极管T2发射极与基极之间的门槛电压0.7V,第二三极管T2由导通变为截止,不再向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3的栅极提供触发电流,可控硅延时至无正向电压时截止,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瞬时断开,形成开路,输出电压U下降,第一三极管T1发射极与A点的电压也下降,当输出电压U低于设定的目标稳压值U0,第一三极管T1截止,第二三极管T2导通,可控硅再次导通,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再恢复工作,当输出电压U再升高,大于设定的目标稳压值U0时,第一稳压管DW1再击穿,第一三极管T1再导通,第二三极管T2再截止,周而复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包括基准电路、取样电路、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整流电路为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由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八二极管(D↓[18])组成,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的阳极接在一起,作为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负极端,第一可控硅(SCR↓[1])的阴极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十三二极管(D↓[13])的正极和第一线圈绕组(JF↓[1])的首端(B),第二可控硅(SCR↓[2])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十四二极管(D↓[14])的正极和第二线圈绕组(JF↓[2])的首端(C),第三可控硅(SCR↓[3])的阴极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十五二极管(D↓[15])的正极和第三线圈绕组(JF↓[3])的首端(D),第四可控硅(SCR↓[4])的阴极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十六二极管(D↓[16])的正极和第四线圈绕组(JF↓[4])的首端(E),第五可控硅(SCR↓[5])的阴极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和第五线圈绕组(JF↓[5])的首端(F),第六可控硅(SCR↓[6])的阴极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十八二极管(D↓[18])的正极和第六线圈绕组(JF↓[6])的首端(G),第一可控硅(SCR↓[1])的栅极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二可控硅(SCR↓[2])的栅极接第八二极管(D↓[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包括基准电路、取样电路、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整流电路为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由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和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十七二极管(D17)、第十八二极管(D18)组成,第一可控硅(SCR1)、第二可控硅(SCR2)、第三可控硅(SCR3)、第四可控硅(SCR4)、第五可控硅(SCR5)、第六可控硅(SCR6)的阳极接在一起,作为车辆用六相半控桥式整流稳压器的负极端,第一可控硅(SCR1)的阴极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十三二极管(D13)的正极和第一线圈绕组(JF1)的首端(B),第二可控硅(SCR2)的阴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十四二极管(D14)的正极和第二线圈绕组(JF2)的首端(C),第三可控硅(SCR3)的阴极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十五二极管(D15)的正极和第三线圈绕组(JF3)的首端(D),第四可控硅(SCR4)的阴极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十六二极管(D16)的正极和第四线圈绕组(JF4)的首端(E),第五可控硅(SCR5)的阴极接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和第五线圈绕组(JF5)的首端(F),第六可控硅(SCR6)的阴极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十八二极管(D18)的正极和第六线圈绕组(JF6)的首端(G),第一可控硅(SCR1)的栅极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二可控硅(SCR2)的栅极接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三可控硅(SCR3)的栅极接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第四可控硅(SCR4)的栅极接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第五可控硅(SCR5)的栅极接第十一二极管(D11)的负极,第六可控硅(SCR6)的栅极接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第一线圈绕组(JF1)、第二线圈绕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义史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