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TDP-43结合的用于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和相关病症的分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071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在治疗与TD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与TDP

43结合的用于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和相关病症的分子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8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890493号的优先权和权益,所述美国临时申请特此通过引用整体并入。
[0003]联邦政府资助研究的声明
[0004]本专利技术是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授予的R44AG059278

01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政府享有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权利。


[0005]本专利技术涉及与蛋白质反式激活应答(TAR)DNA结合蛋白TDP

43结合并阻断核酸与TDP

43结合的化合物的用途。此类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TDP

43型额颞叶变性(FTLD

TDP

43)、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包涵体肌炎(IBM)和某些形式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

s disease)及相关病症(ADRD)。另外,以高亲和力和选择性与TDP

43结合的化合物可以如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中用作显像剂。

技术介绍

[0006]ALS、FTLD

TDP

43、CTE和IBM是与TDP

43相关的使人衰弱的神经退行性病症,并且被认为是与细胞溶质中过量的TDP

43(在蛋白水解,然后泛素化和磷酸化后通常是C末端片段)相关的TDP

43蛋白病。
[0007]ALS是一种孤儿疾病(终生风险为1∶1000,美国约35,000名患者),其特征在于运动功能减弱,导致肌肉萎缩,并且通常在诊断后3

5年,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所述疾病分为散发性(约90%)和家族性(约10%)患者群体。占约40%的家族性ALS(fALS)患者的主要基因突变涉及9号染色体上Orf92中的重复元件(GGGGCC)
600

1,000
。一小部分(约10

15%)fALS患者在早期发现的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中具有突变,其中A4V SOD1在北美最为普遍。额颞叶变性(FTLD)现在被认为是认知衰退的主要原因,使其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第二大痴呆症原因,占所有痴呆症原因的20%。约一半的FTLD明显与过量的TDP

43病理学有关,并被称为FTLD

TDP

43。CTE是一种由慢性创伤性头部损伤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且与TDP

43的异常沉积有关。IBM是一种影响肌肉控制和运动功能的周围神经退行性疾病。它还与TDP

43以及其它聚集蛋白的异常沉积有关。TDP

43还与ADRD患者的非遗忘性亚群以及海马体经受被称为衰老性海马硬化症(也称为脑年龄相关的TDP

43和硬化症(CARTS))的惊吓的某些患者有关。
[0008]因在疾病的晚期特别高的费用而对护理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影响,ALS和FTLD的严重程度和破坏性被扩大。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ALS的药物有两种:利鲁唑(riluzole)和依达拉奉(edavarone)。不幸的是,没有FDA批准的FTLD

TDP

43或CTE治疗方法。尽管对应用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大量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理解或修饰假设在ALS和FTLD

TDP

43疾病发病机制中很重要的各种途径,但仍然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对疾病修饰性治疗缓
解的医疗需求,所述疾病修饰性治疗缓解将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或延长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与TDP

43结合的新型小分子(TDP

43结合剂),即式(I)化合物,
[0010][0011]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其中:
[0012]X1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氮和CH;
[0013]R
1a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1‑
20
直链烷基、C3‑
20
支链烷基、C1‑
20
直链杂烷基、C3‑
20
支链杂烷基,其中除氢和卤素外的每一个任选地被取代;
[0014]R
1b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1‑
20
直链烷基、C3‑
20
支链烷基、C1‑
20
直链杂烷基、C3‑
20
支链杂烷基,其中除氢和卤素外的每一个任选地被取代;
[0015]R
1c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1‑
20
直链烷基、C3‑
20
支链烷基、C1‑
20
直链杂烷基、C3‑
20
支链杂烷基,其中除氢和卤素外的每一个任选地被取代;并且
[0016]R
1d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1‑
20
直链烷基、C3‑
20
支链烷基、C1‑
20
直链杂烷基、C3‑
20
支链杂烷基,其中除氢和卤素外的每一个任选地被取代。
[0017]R2是包含至少一个氮的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1‑
C
20
直链、支链或环状有机基团;并且
[0018]R4是氢、卤素、羟基、氰基、硝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0‑
C
10
氨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1‑
C
10
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
C
10
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
C
10
炔基以及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1‑
C
10
烷氧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
C
10
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
C
10
杂环烷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3‑
C
10
环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
C
10
杂环烯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
C
20
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
C
20
芳氧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6‑
C
20
芳硫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
C
20
杂芳基、经取代或未经取代的C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化合物,其具有式(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其中:X1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氮和CH;R
1a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F3、OCF3、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2‑8二烷基氨基)(C2‑4烷基)、(C3‑6亚烷基氨基)(C2‑4烷基)、C1‑4直链烷氧基和C3‑4支链烷氧基;R
1b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F3、OCF3、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2‑8二烷基氨基)(C2‑4烷基)、(C3‑6亚烷基氨基)(C2‑4烷基)、C1‑4直链烷氧基和C3‑4支链烷氧基;R
1c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F3、OCF3、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2‑8二烷基氨基)(C2‑4烷基)、(C3‑6亚烷基氨基)(C2‑4烷基)、C1‑4直链烷氧基和C3‑4支链烷氧基;R
1d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卤素、CF3、OCF3、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2‑8二烷基氨基)(C2‑4烷基)、(C3‑6亚烷基氨基)(C2‑4烷基)、C1‑4直链烷氧基和C3‑4支链烷氧基;其中选自由R
1a
、R
1b
、R
1c
和R
1d
组成的组的任何两个任选地连接以形成环;R2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

(CH2)
n

NR5R6、

(CH2)
n
C(O)

NR5R6、、n1为1或2;R4是氢;CF3;包括选自由O、N和S组成的组的至少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环杂芳基环,所述五元单环杂芳基环任选地被选自以下的至多2个基团取代: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1‑4直链烷氧基、C3‑4支链烷氧基、CF3、CF3O、卤素、
包括选自由O、N和S组成的组的至少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环杂芳基环;的至少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环杂芳基环;的至少一个杂原子的五元单环杂芳基环;任选地被选自以下的至多2个基团取代的苯基环: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1‑4直链烷氧基、C3‑4支链烷氧基、C3‑6环烷基、C3‑6环烷氧基、CF3、CF3O、卤素、NR
3a
R
3b
、SO2NR
3a
R
3b
、NHSO2R
3a
、、
R
3a
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R
3b
在每次出现时独立地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R5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

CH2‑
(C1‑6环烷基)、C(O)C1‑6直链烷基、C(O)C3‑6支链烷基、C(O)CH(NH2)C1‑6直链烷基、C(O)CH(NH2)C3‑6支链烷基、R6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支链烷基、支链烷基、
和任选地经取代的苄基,其中所述任选地经取代的苄基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0到2个基团取代:卤素、

CN、

NO2、

OH、

NH2、C1‑6烷基、C3‑7支链烷基、C1‑6直链卤代烷基、C3‑7支链卤代烷基、C1‑6直链烷氧基、C3‑7支链烷氧基、C1‑6直链卤代烷氧基、C3‑7支链卤代烷氧基、C3‑7环烷基、芳基、杂环和杂芳基,条件是当R2是时,R6不是氢、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或苄基;n2为1或2;n3为0或1;n4为0或1;n5为0、1或2;n6为0或1;R7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和C(O)OR8;R8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X2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单键、氧、CH2、CHOH和NR9;R9是任选地被NH2取代的C1‑4直链烷基;R
10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OH、OR
11
、NR
12
R
13
、NHSO2R
22
和R
11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R
12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1‑4直链氟烷基、C(O)R
14
;R
13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和杂芳基;R
12
和R
13
任选地与它们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具有3到6个原子的环;R
14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和R
15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R
16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CH2‑
(C1‑6环烷基)和C(O)R
18
;R
17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苄基和C(O)R
18
;R
18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R
19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氢和C(O)R
20
;R
20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和C3‑4支链烷基;R
21
是任选地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0到2个基团取代的苯环:卤素、

CN、

NO2、

OH、

NH2、C1‑6烷基、C3‑7支链烷基、C1‑6直链卤代烷基、C3‑7支链卤代烷基、C1‑6直链烷氧基、C3‑7支链
烷氧基、C1‑6直链卤代烷氧基、C3‑7支链卤代烷氧基、C3‑7环烷基、芳基、杂环和杂芳基;R
22
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1‑4直链烷基、C3‑4支链烷基、n为2、3或4;m为2、3或4;q为2、3或4;y为2、3或4;u为2、3或4;v为2、3或4;w为2、3或4;z为1、2或3;r为2、3或4;并且x为2、3或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I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IV):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
前体药物或复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V):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V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V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VI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IX):
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和复合物。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III):
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IV):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V):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V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VII):
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VI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IX):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I):
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I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IV):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V):
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V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XVII):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水合物、溶剂化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同位素类似物、前体药物或复合物。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是:N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1,N3,N3‑
三甲基丙烷

1,3

二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3

{甲基[3

(甲基氨基)丙基]

氨基}丙基)喹啉
‑4‑
胺;N1‑
(3

氨基丙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3

(哌啶
‑1‑
基)丙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甲基

N3‑
(3

(哌啶
‑1‑
基)丙基)丙烷

1,3

二胺;N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基]氨基}丙基)氨基]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N1‑
(3

氨基丙基)

N3‑
(5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

{3

[(3

氨基丙基)氨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1‑
(3

氨基丙基)

N3‑
(6

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3

氨基丙基)

N3‑
(2

(2

甲基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3

氨基丙基)

N3‑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1,N4‑
二甲基丁烷

1,4

二胺;N1‑
(2

氟乙基)

N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1,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


‑1‑
醇;N

(3

(3

甲氧基丙基氨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
N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

(3

氨基丙基)乙酰胺;N1‑
(环丙基甲基)

N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3

(((3

(二甲基氨基)丙基)(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甲基)氮杂环丁烷
‑1‑
甲酸叔丁酯;4

(((3

(二甲基氨基)丙基)(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甲基)哌啶
‑1‑
甲酸叔丁酯;N1‑
(氮杂环丁烷
‑3‑
基甲基)

N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3,N3‑
二甲基

N1‑
(哌啶
‑4‑
基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1

甲基

1H

咪唑
‑5‑
基)甲基)丙烷

1,3

二胺;N

(3

(六氢吡咯并[3,4

c]吡咯

2(1H)

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1‑
((6

氨基吡啶
‑3‑
基)甲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

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1

(二甲基氨基)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氨基)丙基)(甲基)氨基)丙
‑2‑
醇;1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甲氨基)丙基)哌啶
‑4‑
醇;5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六氢

吡咯并[3,4

c]吡咯

2(1H)

甲酸叔丁酯;N1‑
((6

(二甲基氨基)吡啶
‑3‑
基)甲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3

氨基丙基)

N1‑
甲基

N3‑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甲基

N3‑
((1

甲基哌啶
‑4‑
基)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甲基

N3‑
(2

(哌啶
‑2‑
基)乙基)丙烷

1,3

二胺;(2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八氢环戊烷并[c]吡咯
‑4‑
基)氨基甲酸叔丁酯;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八氢环戊烷并[c]吡咯
‑4‑
基)丙烷

1,3

二胺;N

(3

(4

氨基六氢环戊烷并[c]吡咯

2(1H)

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2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六氢

1H

吡咯并[3,4

c]吡啶

5(6H)

甲酸叔丁酯;N

(3

(六氢

1H

吡咯并[3,4

c]吡啶

2(3H)

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4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六氢环戊烷并[c]吡咯

2(1H)

甲酸叔丁酯;N1‑
((1

(环丙基甲基)哌啶
‑4‑
基)甲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
N

(2

(1

(3

氨基丙基)哌啶
‑2‑
基)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1‑
(1

(4

氟苄基)哌啶
‑4‑
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6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2,6

二氮杂螺[3.4]辛烷
‑2‑
甲酸叔丁酯;N

(3

(2,6

二氮杂螺[3.4]辛
‑6‑
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3

(4

甲基

1,4

二氮杂环庚烷
‑1‑
基)丙基)喹啉
‑4‑
胺;2

(2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乙基)哌啶
‑1‑
甲酸叔丁酯;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2

(哌啶
‑2‑
基)乙基)丙烷

1,3

二胺;N

(3

(4

(3

氨基丙基)哌嗪
‑1‑
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4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甲基)氨基]甲基}哌啶
‑1‑
甲酸叔丁酯;N

(3

(N

甲基

N

((哌啶
‑4‑
基)甲基)氨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4‑
(2H

四唑
‑5‑
基)苯磺酰胺;N1‑
(4

(2H

四唑
‑5‑
基)苯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啶
‑4‑
基)甲醇;1

(二乙基氨基)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丙
‑2‑
醇;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1

甲基

1H

吡唑
‑5‑
基)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2

(吡啶
‑2‑
基)乙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4

(哌啶
‑1‑
基)苯基)丙烷

1,3

二胺;N

((1

(3

氨基丙基)哌啶
‑3‑
基)甲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

(3

(2

(6

甲氧基

1H

吲哚
‑3‑
基)乙基氨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4

{[({1

[(叔丁氧基)羰基]哌啶
‑4‑
基}甲基)(3

{[2

(4

甲氧基苯基)

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甲基}哌啶
‑1‑
甲酸叔丁酯;N

(3

(双((哌啶
‑4‑
基)甲基)氨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1‑
(4

甲氧基苄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3

((4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环己基)氨基)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4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甲基}哌啶
‑1‑
甲酸叔丁酯;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
(3

(吡啶
‑4‑
基氨基)丙基)丙烷

1,3

二胺;2

(3

(4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哌啶
‑1‑
基)丙基)异吲哚啉

1,3

二酮;2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甲基)哌啶
‑1‑
基)丙基)异吲哚啉

1,3

二酮;N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氨基)丙基)甲磺酰胺;2

(3

(2

(2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乙基)哌啶
‑1‑
基)丙基)异吲哚啉

1,3

二酮;N

(3

(六氢吡咯并[1,2

a]吡嗪

2(1H)

基)丙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1
′‑
甲基

[1,4
′‑
二哌啶]
‑4‑
基)喹啉
‑4‑
胺;
N1‑
(2

苄基八氢环戊烷并[c]吡咯
‑4‑
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1

(环丙基甲基)哌啶
‑4‑
基)甲基)

N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1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哌啶
‑4‑
甲酰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3

(4

甲基哌嗪
‑1‑
基)丙基)喹啉
‑4‑
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2

(4

甲基哌嗪
‑1‑
基)乙基)喹啉
‑4‑
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3

吗啉代丙基)喹啉
‑4‑
胺;2

(7

氨基
‑4‑
甲基
‑2‑
氧代

2H

色烯
‑3‑
基)

N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甲基)氨基)丙基)乙酰胺;5

(二甲基氨基)

N

{3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基]氨基}丙基)(甲基)氨基]丙基}萘
‑1‑
磺酰胺;顺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环丁烷

1,3

二胺;反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环丁烷

1,3

二胺;反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N1‑
(6,7

二甲氧基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顺式

N1‑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环丁烷

1,3

二胺;N1‑
(2

(4

(5,6

二氢吡咯并[3,4

c]吡唑

2(4H)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顺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N1‑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6,7

二甲氧基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3

氨基丙基)

N1‑
甲基

N3‑
(2

(3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N1‑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2

氨基
‑1‑
(4

(4

(4

((3

(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喹啉
‑2‑
基)苯基)哌嗪
‑1‑
基)
‑3‑
甲基丁
‑1‑
酮;2

氨基
‑1‑
(4

(4

(4

((3

(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喹啉
‑2‑
基)苯基)哌嗪
‑1‑
基)丙
‑1‑
酮;N1‑
(2

(1

(1

甲基哌啶
‑4‑
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3

氨基丙基)

N3‑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1‑
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哌啶
‑4‑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1

(哌啶
‑4‑
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反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丁烷

1,3

二胺;N1,N1‑
二甲基

N3‑
(2

(3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N1‑
二甲基

N3‑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1

(2

(吡咯烷
‑1‑
基)乙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反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
N

(1

(4

氨基环己基)哌啶
‑4‑
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N1‑
(6


‑2‑
(4

(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

(1

(3

氨基丙基)哌啶
‑4‑
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胺;顺式

N1‑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2

氨基

N

(1

((1

(4

(4

(4

((3

(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喹啉
‑2‑
基)苯基)哌嗪
‑1‑
基)
‑3‑
甲基
‑1‑
氧代丁烷
‑2‑
基)氨基)
‑3‑
甲基
‑1‑
氧代丁烷
‑2‑
基)
‑3‑
甲基丁酰胺;N1,N1‑
二甲基

N3‑
(2

(1

(1

甲基哌啶
‑4‑
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6,7

二甲氧基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N1‑
二甲基

N3‑
(2

(4

(4

甲基哌嗪
‑1‑
基)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2

氨基

N

(1

(4

(4

(4

((3

(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喹啉
‑2‑
基)苯基)哌嗪
‑1‑
基)
‑3‑
甲基
‑1‑
氧代丁烷
‑2‑
基)
‑3‑
甲基丁酰胺;顺式

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丁烷

1,3

二胺;N1‑
([2,6
′‑
联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4

(4

(4

((3

(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喹啉
‑2‑
基)苯基)
‑1‑
甲基哌嗪
‑2‑
酮;N1‑
(2

(哌啶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2,3

二氢苯并呋喃
‑5‑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

d3)苯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6
′‑
联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丁烷

1,3

二胺;N1‑
(2

(1,2,3,6

四氢吡啶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环己烷

1,4

二胺;2

(4

甲氧基苯基)

N

(哌啶
‑4‑
基)喹啉
‑4‑
胺;N1‑
(2

(4

(甲氧基

d3)苯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苯并呋喃
‑5‑
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1

甲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2

(1

(氮杂环丁烷
‑3‑
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1

环丙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环己
‑1‑

‑1‑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S)
‑2‑
氨基

N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基)

N

甲基丙酰胺;N1‑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N3‑
双(甲基

d3)丙烷

1,3

二胺;N1‑
(2

(呋喃
‑2‑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N1‑
(5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

(1

(2

吗啉代乙基)

1H

吡唑
‑4‑
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
‑1‑
醇;N1‑
(2

(2

甲氧基嘧啶
‑5‑
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N1‑
二甲基

N3‑
(2

甲基喹啉
‑4‑
基)丙烷

1,3

二胺;
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

N,N

二甲基丙酰胺;N1‑
(2

(6

甲氧基吡啶
‑3‑
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2,2

二氟
‑6‑
(4

甲氧基苯基)

[1,3]二氧戊环并[4,5

g]喹啉
‑8‑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

(4,4

二氟环己基)
‑2‑
(4

甲氧基苯基)

喹啉
‑4‑
胺;3

((2

(4

甲氧基苯基)喹啉
‑4‑
基)氨基)丙酸叔丁酯;N1‑
(6

甲氧基
‑2‑
(三氟甲基)喹啉
‑4‑
基)

N3,N3‑
二甲基丙烷

1,3

二胺;N1‑
(6

甲氧基
‑7‑
(3

(吡咯烷
‑1‑
基)丙氧基)喹啉
‑4‑
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
申请(专利权)人:拜尔哈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