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形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7636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卷形驱动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为解决现有驱动器所需响应时间长、产生噪音大、体积大、重量大、耗电量大、机械结构复杂、柔性差、仿生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合膜由第一层薄膜、第一层碳电极、第二层薄膜和第二层碳电极组成,第一层薄膜的下面涂覆第一层碳电极,第二层薄膜粘在第一层碳电极的下面,第二层碳电极涂覆在第二层薄膜的下面,软弹簧套装在固定轴上,复合膜缠绕在软弹簧的外表面上,蜡层涂在复合膜的最外层上,胶带设置在复合膜的两端面上,两个大头针分别穿在缠好的复合膜的上下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噪音小、驱动力大、耗电量小、仿生性能优异等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器。技术背景现有驱动器的驱动方式大都采用机械驱动、液压驱动、电机驱动,这些种 驱动器所需响应时间长、产生噪音大、体积大、重量大、耗电量大、机械结构 复杂、柔性差、仿生性能差,而且现有驱动器很难在航空航天、人工肌肉、面 部表情仿真等领域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驱动器所需响应时间长、产生噪音大、体积大、 重量大、耗电量大、机械结构复杂、柔性差、仿生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巻 形驱动器。本专利技术包括固定轴l、软弹簧2、复合膜3和两个大头针6,复合膜3由第 一层薄赠31、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和第二层碳电极34组成,第一 层薄膜31的右侧面上涂覆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粘在第一层碳电极 32的右侧面上,第二层碳电极34涂覆在第二层薄膜33的右侧面上,软弹簧2 套装在固定轴1上,复合膜3缠绕在软弹簧2的外表面上,两个大头针6分别 穿在缠好的复合膜3的上下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 一、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复合膜3作为驱动元件,所以本 专利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噪音小、驱动力大、耗电量小、仿生性能优异等优点。 二、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三、本专利技术在面部表情、航空航天、 机器人、机器昆虫、人工肌肉、噪声控制、触觉接口、肌肉的复位与增长、液 体和气体流量控制等众多领域有广泛应用。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复合 膜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K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 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固定轴l、软弹簧2、复合膜3和两个大头针6组成,复合膜3由第一层薄膜31、第一层 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和第二层碳电极34组成,第一层薄膜31的右侧面上 涂覆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粘在第一层碳电极32的右侧面上,第二 层碳电极34涂覆在第二层薄膜33的右侧面上,软弹簧2套装在固定轴1上, 复合膜3缠绕在软弹簧2的外表面上,两个大头针6分别穿在缠好的复合膜3 的上下端。由第一层薄膜31、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和第二层碳电 极34构成的复合膜3在软弹簧2上缠绕时,将第一层薄膜31挨着软弹簧2进 行缠绕。这样设计使本专利技术具有电致活性变形的功能;大头针6的作用是防止 薄膜的回复力使驱动器变形。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层薄膜31 和第二层薄膜33的材质为丙烯酸。丙烯酸是一种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它是电 致活性聚合物介电弹性体材料的一种,丙烯酸材料能够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通 过材料内部结构改变而伸縮、弯曲、束紧、膨胀,和生物肌肉十分相似,因此 获得了人工肌肉的美誉。丙烯酸材料具有超大变形、高弹性能密度、高效率、 超短反应时间、高疲劳寿命等特点。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层 薄膜31和第二层薄膜33为拉伸过的薄膜,其拉伸量为横向(即x方向)拉 伸率为3,纵向(即y方向)拉伸率为6.5,第一层薄膜31和第二层薄膜33拉 伸前的厚度为lmm,薄膜拉伸时,将丙烯酸薄膜放到双向拉伸机构上夹紧,同 时拉动水平方向的滑块,使得横向(即x方向)的预拉伸率为3,即横向的薄膜 长度变为原来横向长度的3倍,固定滑块后,拉动竖直方向的滑块,使得竖直 方向的预拉伸率为6.5,即把纵向(即y方向)的薄膜长度变为原来纵向长度的 6.5倍。这样总体面积增大约20倍,而厚度减少约20倍,达到了降低薄膜厚度 的要求,而且这样拉伸,薄膜比较均匀,没有奇异点,施加电压后,很难产生 应力集中效应,薄膜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会大大提高。拉伸过的薄膜变薄后具有 反应时间短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外露在纵向端面的第一层碳电极32为负极35,外露在纵向端面的第二层碳电极34为正极36。这样设计便于施加电压。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不同点是它还增加有两个铝箔7,两个铝箔7分别与第一层碳电极32上的 负极35和第二层碳电极34上的正极36连接。这样设计便于通电和施加电压。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不同点是它还增加有蜡层4,蜡层4涂在复合膜3的最外层上,即第二层碳 电极34的外表面上。蜡层4是为使驱动器与外部绝缘。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不同点是它还增加有两个胶带5,两个胶带5分别设置在复合膜3的上、下 端面上。胶带5能防止驱动器短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在第一层碳电极32和第二层碳电极34上施加电压后, 由于静电力作用,第一层碳电极32和第二层碳电极34上的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第一层碳电极32和第二层碳电极34上的同性电荷相互排斥,缠绕在软弹簧2 上的第一层薄膜31和第二层薄膜33将沿电压施加的方向产生收縮,而在垂直 于电压施加的方向扩展延伸,产生较大的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应变,这样巻形驱 动器的每一层面积变大而厚度变小,使得驱动器整体产生拉伸变形。当不施加 电压时,驱动器恢复原状。随着电压的变化,驱动器的拉伸形变发生变化,进 而产生不同的驱动力。权利要求1. 一种卷形驱动器,它包括固定轴(1)、软弹簧(2)、复合膜(3)和两个大头针(6),其特征在于复合膜(3)由第一层薄膜(31)、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和第二层碳电极(34)组成,第一层薄膜(31)的右侧面上涂覆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粘在第一层碳电极(32)的右侧面上,第二层碳电极(34)涂覆在第二层薄膜(33)的右侧面上,软弹簧(2)套装在固定轴(1)上,复合膜(3)缠绕在软弹簧(2)的外表面上,两个大头针(6)分别穿在缠好的复合膜(3)的上下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巻形驱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层薄膜(31)和第 二层薄膜(33)的材质为丙烯酸。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巻形驱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层薄膜(31)和第 二层薄膜(33)为拉伸过的薄膜,其拉伸量为横向拉伸率为3,纵向拉伸率为 6.5。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巻形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外露在纵向端面的第一 层碳电极(32)为负极(35),外露在纵向端面的第二层碳电极(34)为正极(36)。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巻形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还包含有两个铝 箔(7),两个铝箔(7)分别与第一层碳电极(32)上的负极(35)和第二层碳 电极(34)上的正极(36)连接。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巻形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还包含有蜡层(4), 蜡层(4)涂在复合膜(3)的最外层上。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巻形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还包含有两个胶 带(5),两个胶带(5)分别设置在复合膜(3)的上、下端面上。全文摘要卷形驱动器,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器。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现有驱动器所需响应时间长、产生噪音大、体积大、重量大、耗电量大、机械结构复杂、柔性差、仿生性能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复合膜由第一层薄膜、第一层碳电极、第二层薄膜和第二层碳电极组成,第一层薄膜的下面涂覆第一层碳电极,第二层薄膜粘在第一层碳电极的下面,第二层碳电极涂覆在第二层薄膜的下面,软弹簧套装在固定轴上,复合膜缠绕在软弹簧的外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卷形驱动器,它包括固定轴(1)、软弹簧(2)、复合膜(3)和两个大头针(6),其特征在于复合膜(3)由第一层薄膜(31)、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和第二层碳电极(34)组成,第一层薄膜(31)的右侧面上涂覆第一层碳电极(32),第二层薄膜(33)粘在第一层碳电极(32)的右侧面上,第二层碳电极(34)涂覆在第二层薄膜(33)的右侧面上,软弹簧(2)套装在固定轴(1)上,复合膜(3)缠绕在软弹簧(2)的外表面上,两个大头针(6)分别穿在缠好的复合膜(3)的上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冷劲松刘彦菊施亮刘立武张震于凯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