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控制臂后衬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5230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控制臂后衬套,包括整体呈空心柱状的内管、外管,及位于其间且彼此硫化为一体的橡胶套,内管与外管同轴布置,位于橡胶套内部且居于外管中部的内管管壁呈扩径段,扩径段的中部扩径大并逐渐向两端过渡到等径段,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径尺寸小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径尺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内管设置非对称的扩径段,通过调整扩径段的扩径尺寸来调节衬套对应方位的刚度,从而获得满足刚度需求的衬套;内管的等径段与外管同轴布置,便于硫化橡胶套时内、外管的定位,从而能保证衬套加工精度,无需附设其他附件就能实现衬套品质的大幅提升。他附件就能实现衬套品质的大幅提升。他附件就能实现衬套品质的大幅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控制臂后衬套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悬架
,特别涉及一种前控制臂后衬套。

技术介绍

[0002]麦弗逊独立悬架广泛因其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其前控制臂外端通过球销与车轮转向节相连,内端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相连,橡胶衬套的刚度特性决定了前悬架的舒适性。控制臂衬套通常包括整体呈空心柱状的内管、外管以及位于其间且彼此硫化为一体的橡胶套。
[0003]中国专利CN206049269U公开了一种现有的控制臂衬套,其内衬管13呈中部鼓凸的圆鼓型,橡胶体12在径向阻尼方向16上设置阻尼孔14,通过阻尼孔14结构尺寸调整来实现衬套在径向不同方向的刚度需求,然而受阻尼孔14结构设计局限性及衬套自身耐疲劳性能需求,该结构无法满足衬套刚度目标。为解决前述问题,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控制臂衬套结构,采用专用注塑模具在内衬管表面注塑成型为椭圆环型嵌件24,橡胶体22将内衬管和内衬管嵌件24注塑成型的组件与外套管硫化为一体,通过调节椭圆环形嵌件的短轴尺寸调整径向主簧方向26的刚度,调节椭圆环形嵌件的长轴尺寸调整径向阻尼方向27的刚度。在生产加工时,注塑成型耗时长导致生产效率低,成型形状不稳定容易导致尺寸偏差,装配及检测难度大、成本高,另外,在径向阻尼方向27两侧的静刚度相同,在车辆制动或启动时刚度不足会降低整车舒适性。
[0004]中国专利CN207594670U公开了一种控制臂衬套,内管10采用工字型结构,内径略小于内管10中段的外径的加强骨架30通过过盈配合将加强骨架30套接于内管10中段的外壁上,这样在生产时需要先连接加强骨架30与内管10,然后对直管状的内管10的两端加工形成翻边,加工步骤繁琐,其内外管不同心也使得衬套硫化时定位难度大、检测难度与成本高,另外,在使用时,橡胶体40较薄处容易损伤撕裂,导致衬套的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便利并能保证行车舒适性的前控制臂后衬套。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前控制臂后衬套,包括整体呈空心柱状的内管、外管,及位于其间且彼此硫化为一体的橡胶套,内管与外管同轴布置,位于橡胶套内部且居于外管中部的内管管壁呈扩径段,扩径段的中部扩径大并逐渐向两端过渡到等径段,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径尺寸小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径尺寸。
[0007]本技术在内管设置非对称的扩径段,通过调整扩径段的扩径尺寸来调节衬套对应方位的刚度,从而获得满足刚度需求的衬套;内管的等径段与外管同轴布置,便于硫化橡胶套时内、外管的定位,从而能保证衬套加工精度,无需附设其他附件就能实现衬套品质的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0008]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0]图2是图1中的A

A剖视图;
[0011]图中:10.内管,11.扩径段,12.等径段,20.外管,30.橡胶套,31.第一吸能阻尼孔,32.第二吸能阻尼孔,33.直壁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一种前控制臂后衬套,包括整体呈空心柱状的内管10、外管20,及位于其间且彼此硫化为一体的橡胶套30,位于橡胶套30内部且居于外管20中部的内管10管壁呈扩径段11,扩径段11的中部扩径大并逐渐向两端过渡到等径段12,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径尺寸小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径尺寸;内管等径段12与外管20同轴布置。在产品设计阶段,可以通过调节扩径段的扩径尺寸来调节对应方位的刚度,以获得满足需求的衬套。内管的等径段与外管同轴布置,便于硫化橡胶套时内、外管的定位与安装,从而能保证衬套的安装精度,无需附设其他附件就能实现衬套品质的大幅提升。并且,这样能增加橡胶与内管的连接面积,使二者的连接更加牢固,提升衬套的耐久性与舒适性。
[0014]优选方案为,橡胶套30在扩径段11扩径尺寸最大处的包裹厚度一致。这样橡胶套30的轮廓与扩径段11的轮廓相符,既能保证阻尼效果,又便于橡胶套30的硫化加工。如附图1所示,所述的橡胶套30上有贯通其轴向端面的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整体镜像布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由于扩径段11在车宽方向内外侧的扩径尺寸不一,这样的话,对应位置处的吸能阻尼孔将呈大小孔状,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一吸能阻尼孔31的径向尺寸大于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二吸能阻尼孔32的径向尺寸,便于安装人员分辨吸能阻尼孔的大小进而以正确的姿态安装衬套。
[0015]本实施例中,扩径段11的管壁位于同一圆球面上,该圆球的球心与内管10的轴心偏心布置且偏心方向位于于车宽方向。如附图2所示,圆球D的球心与内管10的轴心E点的偏心方向平行于车库方向。
[0016]为便于叙述,定义邻近内管10轴心侧为内、远离内管10轴心侧为外。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的内外孔壁包括沿内管10轴向延伸的直壁段33,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内孔壁直壁段33的上端、下端通过弧面向内管10的等径段过渡连接。由于橡胶套30在扩径段11处的包覆厚度一致,使得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的内孔壁的直壁段33与扩径段11的外壁间距相等,如附图2所示,d1=d2。
[0017]本实施例中,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沿内管10的周向延伸呈弧形孔。第一吸能阻尼孔31内孔壁的直壁段33与第二吸能阻尼孔32内孔壁的直壁段33位于同一圆柱面上,该圆柱的轴心与扩径段11的管壁中心重合。第一吸能阻尼孔31外孔壁的直壁段33与第二吸能阻尼孔32外孔壁的直壁段33位于同一圆柱面上,该圆柱的轴心与内管等径段12的轴心重合。如附图1所示,圆B的部分弧段与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的外孔沿相符,圆C的部分弧段与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的内孔沿相符,圆B与圆C偏心布置。
[0018]扩径段11、橡胶套30与外管20共同作用方才能获得满足需求的刚度布置,这要求外管20在内管10轴向方向上的投影与扩径段11具有重合段。优选方案为,扩径段11在内管10轴向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等于外管20的延伸长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控制臂后衬套,包括整体呈空心柱状的内管(10)、外管(20),及位于其间且彼此硫化为一体的橡胶套(30),其特征在于:位于橡胶套(30)内部且居于外管(20)中部的内管(10)管壁呈扩径段(11),扩径段(11)的中部扩径大并逐渐向两端过渡到等径段(12),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径尺寸小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径尺寸;内管等径段(12)与外管(20)同轴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控制臂后衬套,其特征在于:橡胶套(30)在扩径段(11)扩径尺寸最大处的包裹厚度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控制臂后衬套,其特征在于:扩径段(11)的管壁位于同一圆球面上,该圆球的球心与内管(10)的轴心偏心布置且偏心方向位于于车宽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控制臂后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橡胶套(30)上有贯通其轴向端面的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整体镜像布置在车宽方向的两侧,第一、二吸能阻尼孔(31、32)沿内管(10)的周向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京亚周浩泽韩旭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