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杆轴承及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03025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19
在将壳做成合成树脂制的支撑杆轴承中,不使轨道轮的高度变高而提高壳与轨道轮的密接性、并且能够提高壳与轨道轮的位置关系的品质管理性的支撑杆轴承。上侧轨道轮(4)具有朝内凸缘部(4A)。下侧轨道轮(5)具有朝外凸缘部(5A)。上侧壳(2)具有从与朝内凸缘部(4A)的端面(4C)对置的面朝向端面(4C)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部(2A)。下侧壳(3)具有从与朝外凸缘部(5A)的端面(5C)对置的面朝向端面(5C)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部(3A)。通过上侧轨道轮(4)的端面(4C)与上侧壳(2)的朝外凸部(2A)接触,上侧轨道轮(4)被上侧壳(2)保持。通过下侧轨道轮(5)的端面(5C)与下侧壳(3)的朝内凸部(3A)接触,下侧轨道轮(5)被下侧壳(3)保持。下侧轨道轮(5)被下侧壳(3)保持。下侧轨道轮(5)被下侧壳(3)保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杆轴承及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中使用的支撑杆轴承。

技术介绍

[0002]作为通过螺旋弹簧进行车轮相对于车体的支承、并且为了将上下振动吸收而具备减震器的悬架,有将内置有减震器的伸缩的柱(支撑杆)固定到车轴上而成的支撑杆式悬架。支撑杆式悬架主要作为乘用车的前轮用被广泛地使用。
[0003]作为用于支撑杆式悬架的上部的支撑杆轴承,有使接触于上侧轨道轮而将上侧轨道轮定位的上侧壳和接触于下侧轨道轮而将下侧轨道轮定位的下侧壳作成合成树脂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496、383号说明书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4347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9]专利文献1的支撑杆轴承通过使上侧轨道轮7的躯体部(圆筒面)与上侧壳4的轴向面嵌合,由上侧壳4保持上侧轨道轮7。同样,通过使下侧轨道轮8的躯体部(圆筒面)与下侧壳11的轴向面嵌合,用下侧壳11保持下侧轨道轮8。
[0010]因而,在专利文献1的支撑杆轴承的构造中,通过设置上述躯体部,上侧轨道轮7及下侧轨道轮8的高度变高。如果轨道轮的高度较高,则有加工精度变差等问题。例如在将钢板压力加工来制造轨道轮的情况下,由于需要较深的拉深加工,所以会发生滚动体滚动的凹弯曲面的精度变差以及板厚减小等的问题。
[0011]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支撑杆轴承由于是在轨道轮上没有上述躯体部的构造,所以上侧轨道轮13及下侧轨道轮14的高度不变高,所以没有上述问题。
[0012]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支撑杆轴承的构造中,上侧轨道轮13不与上侧壳18嵌合,下侧轨道轮14不与下侧壳12嵌合。因此,合成树脂制的上侧壳与金属制的上侧轨道轮的密接性以及合成树脂制的下侧壳与金属制的下侧轨道轮的密接性下降。
[0013]在支撑杆轴承中,有因为各零件的尺寸差或输入载荷的变化而在上侧壳与下侧壳之间发生偏心的情况。因而,需要测量各零件的位置关系而进行管理,以使得在发生了上述偏心的情况下上侧壳与下侧壳也不干涉。在需要管理的上述偏心中,例如有在将支撑杆轴承组装后在各轨道轮与各壳之间发生的偏心。
[0014]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支撑杆轴承的构造中,上侧轨道轮13不与上侧壳18嵌合,下侧轨道轮14不与下侧壳12嵌合。因此,在测量合成树脂制的上侧壳18与金属制的上侧轨道轮13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以及测量合成树脂制的下侧壳12与金属制的下侧轨道轮14的位
置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测量压发生上述壳与上述轨道轮的位置偏差。因而,不能在将上述壳与上述轨道轮组合的局部装配件的状态下测量支撑杆轴承的位置关系,所以品质管理性下降。
[001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将上侧壳及下侧壳做成合成树脂制的支撑杆轴承中、能够不使轨道轮的高度变高而提高合成树脂制的壳与金属制的轨道轮的密接性、并且能够提高合成树脂制的壳与金属制的轨道轮的位置关系的品质管理性的支撑杆轴承。
[0016]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7]本专利技术的主旨是以下这样的。
[0018]〔1〕
[0019]一种支撑杆轴承,具备:上侧壳,被固定在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的支撑杆的上端部;下侧壳,与配置在上述支撑杆的外侧的螺旋弹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上侧轨道轮,与上述上侧壳接触而被定位;下侧轨道轮,与上述下侧壳接触而被定位;以及滚动体,在上述上侧轨道轮及上述下侧轨道轮间滚动;使上述上侧壳及上述下侧壳为合成树脂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轨道轮具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缘部;上述下侧轨道轮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缘部;上述上侧壳具有从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与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对置的面朝向上述端面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部;上述下侧壳具有从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与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对置的面朝向上述端面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部;通过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与上述上侧壳的上述朝外凸部接触,上述上侧轨道轮成为被上述上侧壳保持的状态;通过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与上述下侧壳的上述朝内凸部接触,上述下侧轨道轮成为被上述下侧壳保持的状态。
[0020]〔2〕
[0021]一种支撑杆轴承,具备:上侧壳,被固定在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的支撑杆的上端部;下侧壳,与配置在上述支撑杆的外侧的螺旋弹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上侧轨道轮,与上述上侧壳接触而被定位;下侧轨道轮,与上述下侧壳接触而被定位;以及滚动体,在上述上侧轨道轮及上述下侧轨道轮间滚动;使上述上侧壳及上述下侧壳为合成树脂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轨道轮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缘部;上述下侧轨道轮具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缘部;上述上侧壳具有从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与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对置的面朝向上述端面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部;上述下侧壳具有从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与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对置的面朝向上述端面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部;通过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与上述上侧壳的上述朝内凸部接触,上述上侧轨道轮成为被上述上侧壳保持的状态;通过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与上述下侧壳的上述朝外凸部接触,上述下侧轨道轮成为被上述下侧壳保持的状态。
[0022]〔3〕
[0023]如〔1〕或〔2〕所记载的支撑杆轴承,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或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以及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或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是冲切加工的剪切面。
[0024]〔4〕
[0025]一种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具备〔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支撑杆轴承。
[0026]专利技术效果
[0027]根据以上的有关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杆轴承以及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通过上侧轨道轮的朝内凸缘部的端面或朝外凸缘部的端面与上侧壳的朝外凸部或朝内凸部接触,上侧轨道轮被上侧壳保持,并且通过下侧轨道轮的朝外凸缘部的端面或朝内凸缘部的端面与下侧壳的朝内凸部或朝外凸部接触,下侧轨道轮被下侧壳保持。
[0028]因而,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在上侧轨道轮上设置躯体部而将该躯体部用上侧壳保持、并且在下侧轨道轮上设置躯体部并将该躯体部用下侧壳保持的构造相比,能够使上侧轨道轮及下侧轨道轮的高度变低,所以能够消除上侧轨道轮及下侧轨道轮的加工精度变差等的问题。此外,与专利文献2那样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不与金属制的轨道轮嵌合的构造相比,仅通过使各轨道轮与各壳嵌合,仅用两个零件就能够进行局部装配,在此状态下能够进行支撑杆轴承的位置关系的测量,所以能够使品质管理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具备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支撑杆轴承的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的部分剖视概略图。
[0030]图2A是上述支撑杆式悬架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0031]图2B是图2A内的支撑杆轴承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0032]图3A是从上方观察上侧壳的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杆轴承,具备:上侧壳,被固定在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的支撑杆的上端部;下侧壳,与配置在上述支撑杆的外侧的螺旋弹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上侧轨道轮,与上述上侧壳接触而被定位;下侧轨道轮,与上述下侧壳接触而被定位;以及滚动体,在上述上侧轨道轮及上述下侧轨道轮间滚动;使上述上侧壳及上述下侧壳为合成树脂制;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侧轨道轮具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缘部;上述下侧轨道轮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缘部;上述上侧壳具有从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与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对置的面朝向上述端面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朝外凸部;上述下侧壳具有从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与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对置的面朝向上述端面向径向内方突出的朝内凸部;通过上述上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内凸缘部的端面与上述上侧壳的上述朝外凸部接触,上述上侧轨道轮成为被上述上侧壳保持的状态;通过上述下侧轨道轮的上述朝外凸缘部的端面与上述下侧壳的上述朝内凸部接触,上述下侧轨道轮成为被上述下侧壳保持的状态。2.一种支撑杆轴承,具备:上侧壳,被固定在车辆的支撑杆式悬架的支撑杆的上端部;下侧壳,与配置在上述支撑杆的外侧的螺旋弹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上侧轨道轮,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川喜生楢崎康弘柴田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西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